汪秀梅 田利娟 景福權 袁紅麗 周 光
慢性濕疹屬于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紅斑、鱗屑、瘙癢等[1]。目前通常使用口服氯雷他定片聯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療,但遠期效果并不理想。中醫理論認為慢性濕疹屬“濕瘡”范疇,其病因主要與風、濕邪侵襲以及心脾受損等有關,應予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治療原則。本研究探討了針刺聯合耳穴貼壓治療慢性濕疹的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0例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濕疹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其中試驗組男14例,女16例; 年齡20~61歲,平均(35.48±10.06)歲; 病程2~7年, 平均(3.90±1.14) 年。對照組男13例, 女17例;年齡 20~63歲,平均(35.51±10.04)歲;病程 2~6年,平均(3.85±1.35)年;2組患者基本資料經比較無明顯差異,組間能夠對比分析。
1.2 診斷、納入與排除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中關于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①皮膚瘙癢、皮損粗糙、色素沉著;②干燥脫屑、口干不欲飲;③舌淡,苔白,脈弦。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②肝腎功能正常者;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等。排除標準:①除濕疹以外的其他皮膚病的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對照組使用氯雷他定片聯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療,氯雷他定片的劑量為:10 mg/次,1次/d,糠酸莫米松乳膏涂抹于皮損處,1次/d。試驗組則使用針刺聯合耳穴貼壓的方法,針刺取脾俞、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具體操作方法為:對穴位皮膚進行消毒后,對患者進行針刺,足三里使用1.5寸毫針刺入足三里約30 mm,使用1寸毫針刺入其他穴位約20 mm。阿是穴需取皮損邊緣進行針刺,每2 cm刺1針,得氣后留針30 min。耳穴貼壓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取風溪、對屏尖等穴位。首先按摩整個耳部,然后使用棉簽按壓的方式在相應的穴位附近尋找壓痛點,對穴位皮膚進行消毒,放置王不留行籽,貼壓固定后進行按壓,如患者出現酸、麻等感覺后按壓20~30 s,依次按壓每個穴位,囑患者自行按壓4次,每次間隔15 s。每日3次各按壓1個循環,每個循環自行按壓5次。每3 d更換一次貼壓,交替按壓雙耳,每周休息1 d,2組治療周期均為2周。
1.4 觀察指標①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瘙癢、皮損癥狀完全消失為痊愈;瘙癢程度、濕疹面積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降低70%以上為顯效;瘙癢程度、EASI評分降低50%以上為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2組治療前后 EASI、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DLQI)評分的變化。③2組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2(IL-2)、γ-干擾素(IFN-γ)水平的變化,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

2.1 2組患者臨床有效率試驗組的臨床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EASI、DLQI 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EASI、DLQI 評分降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DLQI 、EASI評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4、IL-2、IFN-γ水平的變化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IL-2、IFN-γ水平升高,試驗組高于對照組;IL-4水平降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4、IL-2、IFN-γ水平的變化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
中醫理論認為濕疹屬于“濕瘡”范疇,其病因主要在于先天稟賦不足,后天飲食不節,從而引起的脾失健運、濕熱內生,或受風濕熱邪、浸淫肌膚而發病,日久則導致血虛風燥、肌膚甲錯。且病情容易反復,應予以健脾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治療原則[2]。
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抗感染和抗過敏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有氯雷他定片和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療,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部分患者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后不良作用大,且停藥后常易復發。同時長期使用外用藥物也會引起皮膚變薄甚至萎縮。針灸屬于中醫特色療法,本研究中針刺主要取阿是穴、曲池、三陰交等穴位,使用圍刺法針刺阿是穴,達到疏通經氣,祛風止癢的作用;曲池善清解肌腠之濕熱,是臨床上治療皮膚病的首選穴位;三陰交具有清利水濕、理中補虛的功效;足三里則養血滋陰潤燥;合谷穴偏于調氣,太沖穴偏于調血,兩者陰陽順接、升降協調,達到熄風止癢、鎮靜安神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3]發現耳部分布著大量的神經血管,可以通過相應的神經調節機體組織器官的功能,發揮相應的作用。本研究中選擇王不留行籽貼壓的主要原因有:①王不留行性味苦平,而苦味清熱燥濕,切中濕疹的病機;②慢性濕疹一般病程較長、局部氣血不通,王不留行具有活血通經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循環。本研究主要選取風溪、對屏尖等穴位,其中風溪又稱過敏區,具有止癢的作用;腎上腺清熱解痙、祛風止痛;對屏尖則主治皮膚瘙癢,三穴共奏止癢、抗過敏的功效。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臨床有效率較高且DLQI 、EASI評分顯著降低,表明針刺聯合耳穴貼壓可以有效緩解慢性濕疹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皮損面積和瘙癢程度,與鄧晶晶[4]的研究結果一致。
研究[5]表明,慢性濕疹主要是由于Th1細胞和Th2細胞失衡所引起。Th1可分泌IFN-γ、IL-2,而Th2可分泌IL-4。IL-2具有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的作用。當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時,IL-2水平明顯降低。IFN-γ能刺激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同時增強免疫細胞活性,從而調節免疫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IL-2、IFN-γ水平顯著升高,IL-4水平顯著降低,提示針刺聯合耳穴貼壓可以有效降低炎癥反應,改善Th1 /Th2細胞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F代臨床研究[6]表明針刺療法不僅能抗炎、抗過敏、改善局部微循環,治療慢性濕疹的遠期效果較好。耳部的腎上腺清熱解痙、祛風止痛,具有抗炎、抗風濕、抗過敏等作用[7]。
綜上,針刺聯合耳穴貼壓可以顯著減輕慢性濕疹患者的瘙癢程度和皮損面積,提高免疫功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