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梁英 黎娜 張劍鋒
假性球麻痹(全稱為“假性延髓麻痹”)是腦卒中患者一種常見并發癥,主要是因雙側皮質腦干束受損所致,表現以發聲困難、語音困難和吞咽困難為主,少數患者出現情感障礙[1]。假性球麻痹與真性球麻痹相比,前者具有咽反射,口部自動反射顯示為陽性,未有舌肌震顫及萎縮[2]。隨著老年化人群的增加,腦卒中患病人數不斷升高,而并發假性球麻痹的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吞咽困難作為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常見癥狀,往往引發脫水、營養不良及肺炎等并發癥,對患者生活或生命質量均帶來極大影響,因此臨床積極尋找快速且有效的治療假性球麻痹的方法非常關鍵[3]。中醫治療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手段眾多,然而哪種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及促進其恢復仍需探索。本研究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將內服地黃飲子聯合舌項針用于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礙的臨床治療,取得較高療效?,F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12例,年齡范圍為34~76歲,平均年齡為(54.44±5.01)歲,病程為21~63 d,平均病程為(48.88±5.24)d;研究組中男性20例,女10例,年齡范圍為31~75歲,平均年齡為(54.23±5.24)歲,病程為20~61 d,平均病程為(48.60±5.46)d。不同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西醫診斷與《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年)》[4]中的腦卒中診斷標準相符合且經頭顱CT或MRI 確診,均為假性球麻痹,中醫辨證分型為腎陰陽兩虛型,蛙田飲水試驗≥3級,有咽反射消失或遲鈍,吞咽功能異常或飲食嗆咳,能積極配合患者調查,對本研究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腦炎、腦腫瘤或腦外傷所致的腦栓塞者,腦梗死面積>2/3大腦半球者,伴有心肝肺腎臟器功能障礙、糖尿病和發熱者,神經或精神障礙者,配合度較差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如抗血小板聚集、降糖、降脂、營養神經及改善腦功能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舌項針與地黃飲子內服:①地黃飲子方內服:方劑中藥組成包括巴戟天10 g,肉蓯蓉10 g,熟地黃10 g,肉桂10 g,茯苓10 g,石菖蒲12 g,山萸肉12 g,麥冬12 g,大棗15 g,遠志15 g,五味子9 g,炮附子9 g,生姜8 g,炙甘草6 g,用水煎煮,每天1劑,一周共6次,周末停止1 d,一個療程為4周。②舌項針針灸:選取穴位:頸夾脊、風池、海泉、聚泉、廉泉、啞門、玉液、金津等,針灸前取舒適坐位,予以常規消毒,采用針灸針(規格0.35 mm×40 mm,環球牌)點刺海泉、聚泉、玉液和金津,若見少量出血予以按壓即可,無需特殊處理;針刺風池穴時,朝鼻尖方向斜刺進針,針刺廉泉穴時朝咽喉部進針,囑頭微傾,針刺頸夾脊穴位時,向內側斜刺進針,針刺啞門穴時朝下頜方向刺入,均在得氣后出針;每天針灸1次,一周共6次,周末停止1 d,一個療程為4周。
1.4 觀察指標[5]采用蛙田飲水試驗評分評估患者吞咽功能:1級(5分)指能順利地將水一次咽下;2級(4分)指飲水需兩次以上才能咽下且不嗆咳;3級(3分)指可一次性將飲水咽下,然而存在嗆咳;4級(2分)指飲水需兩次以上才能咽下且存在嗆咳;5級(1分)飲水無法全部咽下且頻繁嗆咳。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參考文獻制定療效評價標準:①痊愈指吞咽障礙達到1級,蛙田飲水試驗評分為>4分;②顯效指吞咽困難改善2級或趨于正常,蛙田飲水試驗評分>2分;③有效指吞咽障礙分級增加1級,吞咽困難顯著改善,蛙田飲水試驗評分>1分;④無效指治療前后吞咽功能障礙未見改善或加重??傆行蕿槿省@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1 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3.33%(28/30)]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3.33%(22/30)]明顯增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神經功能比較2組治療后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
2.3 日常生活能力比較2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研究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與對照組比較顯著升高(P<0.05),詳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
2.4 吞咽功能比較治療前2組蛙田飲水試驗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蛙田飲水試驗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研究組患者蛙田飲水試驗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蛙田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
假性球麻痹是腦卒中疾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對腦卒中患者臨床治療和預后均帶來不良影響[6]。現階段,西醫對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礙的治療缺乏特異治療方法,主要方法為間歇性食管營養結合吞咽訓練,然而該治療方法需花費較長時間,并發癥較多且預后恢復較慢[7]。
中醫學為治療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提供了諸多方法,針灸和中藥內服是中醫治療該病的兩種常見方法。文獻報道,針刺能較好的修復神經纖維,使受損神經突觸得以修復和強化,促進神經遞質生成,并重構神經反射通路[8]。項舌針治療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礙重點在于促進受損神經功能恢復,提高對下行運動神經的控制,進而改善吞咽功能[9]。傳統中醫很早即意識到舌咽部與吞咽功能困難間具有密切相關性,《靈樞·憂患無言》中提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本研究通過針刺咽喉和舌頭等局部穴位,能有效刺激機體諸多經脈,而經脈間的互相滲透和貫通,使氣血得到不斷調整和疏通,最終改善言語不利及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黃帝內經》曰:“瘖痱證,內奪而厥,聲喑不能言,二足廢不能用,腎脈虛弱,其氣厥不至,舌不仁”?!妒備洝酚性疲骸澳I氣虛厥,語聲不出”。故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根本病因在于肝腎虧虛,痰阻清竅,治療則以地黃飲子方予以滋補腎陰陽及祛痰開竅[10]。本研究所用地黃飲子方中巴戟天、肉蓯蓉能溫補腎陽,山萸肉、熟地黃可滋補腎陰,四者能大補腎臟不足;肉桂、附子能攝納浮陽、溫養真元;五味子、石斛和麥冬能滋陰斂液,茯苓、遠志、石菖蒲可交通心腎、化痰開竅;輔以大棗、生姜和其營衛;諸藥聯合共奏壯腎陽、補腎陰、祛痰開竅之功效[11]。梁艷桂等[12]研究發現,舌咽針聯合化痰通洛湯能顯著提高腦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難患者療效,通過上調血清P物質而改善其吞咽功能。也有文獻報道,功能訓練結合地黃飲子湯能促進腦梗死后吞咽困難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減少并發癥發生及提升其生存質量[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臨床好轉率較對照組比較明顯增加(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吞咽功能改善情況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與程河等[14]研究報道相似。
綜上所述,地黃飲子內服聯合舌項針對腦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礙具有較好療效,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