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顏華 李良玉
帶狀皰疹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臨床上多數患者經治療后,皮疹干燥結痂,痂退而愈。但部分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常因平素體弱,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遺留神經痛。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是指帶狀皰疹的皮疹消退后其受累區仍有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或收縮樣疼痛,疼痛多在夜間和陰雨天加劇,一般持續1月或數月之久,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近年來筆者采用毫針常規針刺及受累疼痛區圍刺和集束點刺、手法按摩、微波熱療等中醫外治療法,配合心理護理干預綜合治療本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選病例為我院針灸科2016年6月—2018年5月治療的門診PHN患者,共75例,依據就診登記序號,隨機分為治療組(38例)和對照組(37例)。治療組男17例,女21例;平均年齡(66.23±8.26)歲;平均病程(5.76±2.65)個月。對照組男15例,女22例;平均年齡(65.79±8.53)歲;平均病程(5.65±2.63)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受累神經情況見表1。

表1 2組PHN患者受累神經情況統計表 (例)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有帶狀皰疹病史,經治療后皰疹已結痂脫落,皮損完全消退,但其受累區域仍有明顯的神經痛癥狀達1個月以上。
1.3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50~80歲;(3)身體狀況良好,適合本治療方案,同意相關治療措施。
1.4 排除標準(1)對本治療方案藥物過敏者;(2)妊娠及哺乳期女性;(3)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功能疾病及其他全身疾病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西藥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加巴噴丁膠囊(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1068)每次0.3 g,每日2次;甲鈷胺膠囊(南通華山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70103)每次0.5 mg,每日3次。連服7 d為一個療程。治療組給予針刺、按摩、微波熱療配合心理護理干預綜合治療。(1)針刺治療。①常規針刺:主穴:肝俞、脾俞、內關、神門、足三里、太沖、三陰交、血海、夾脊穴(受累神經節段)。配穴:三叉神經受累加攢竹、四白、夾承漿;頸臂叢神經受累加肩髃、曲池、手三里;肋間神經受累加期門、支溝;腰骶叢神經受累加環跳、委中、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用補法,太沖用瀉法,余穴皆用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7次為一個療程,間隔1 d再行第二療程治療。②圍刺:用1.5寸毫針沿受累疼痛皮損區邊緣取多點向中央區域平刺,行捻轉瀉法,不留針。療程同常規針刺。③集束點刺:用10~15支28號1.5寸毫針于受累疼痛皮損區行集束閃點速刺,以皮膚潮紅為宜。隔日1次,3次為一個療程。(2)手法按摩。患者俯臥位,醫者取其受累神經患側夾脊穴行一指禪推法并彈撥之,每穴施術2分鐘;用八字推法直推督脈2 min;然后令患者仰臥,再行以開天門、壓三經、分陰陽、拿風池、干洗臉、捻耳垂等頭面部按摩及直推胸腹、按揉足底反應區、點揉涌泉、捻五趾等保健按摩手法,連續施術15 min。每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3)微波治療。采用LD-W-991型微波熱療機,分別對受累疼痛皮損區及受累神經相應節段夾脊穴行微波照射治療(頭面部禁用)。根據患者耐受力,輸出功率一般調至(受累節段夾脊穴15~20 W,受累疼痛皮損區5~10 W),探頭頻率為2450MHZ,治療時間20 min,探頭與治療部位用3~5層醫用紗布間隔。每日1次,7次為一個療程。(4)心理護理干預。①醫護人員用溫馨鼓勵的語言,真誠和藹的態度與患者多交流溝通,對其進行安慰和心理疏導,詳細說明本病的發病原因、發病特點、病程、有效的治療手段、治療效果及愈后不易復發等特點,以消除患者焦慮和恐懼心理。②用本治療方法治愈的典型病歷為例,結合患者自身病情,把為患者本人治療所采取的措施、預計治愈的時間及愈后良好等特點向患者加以說明,以增強其戰勝病痛的信心、穩定其急躁情緒。③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干凈的醫療環境,使其始終在暢快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④叮囑患者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注意飲食(忌食辛辣生冷和海產品,適當增加高蛋白、高維生素和低脂易消化食物的攝入),堅持適當的戶外活動,以提升自身正氣,增強其抗病能力。
1.5.2 觀察指標治療5個療程后,觀察比較2組PHN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及臨床療效。
1.5.3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相關文獻[2]制定。(1)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無痛為0分,劇烈疼痛為10分。疼痛改善程度(%)=(治療前VAS-治療后VAS)/治療后VAS×100%。(2)療效評定:治愈: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睡眠正常,工作生活無障礙;顯效:疼痛評分改善達50%以上,夜間或陰雨天偶有疼痛加重,睡眠無影響,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好轉:疼痛評分改善25%~50%,疼痛癥狀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減少,影響睡眠輕微;無效:疼痛評分改善低于25%,疼痛癥狀稍輕,發作次數無變化,影響睡眠。

2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治療后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97.37%,對照組81.08%,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8)。2組PHN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2。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2 2組PHN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例,

表3 2組PHN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一種神經病理性疼痛,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西醫多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皰疹病毒感染急性發作后,遺留的神經組織內的炎癥水腫、出血、瘢痕等因素有密切關系[3]。中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多因情志內傷,肝氣郁結,郁久化火;或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復感外邪,引動肝火,濕熱火毒外溢,蘊積肌膚而發[4]。年老體弱者常因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邪毒稽留不去,余毒未清,邪毒與肝火濕熱相互搏結,阻于經絡,氣機運行受阻,氣滯血瘀,經絡阻滯,不通則痛[5],而致本病。故治當以健脾益氣除濕為本,瀉肝解郁,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化瘀止痛以治標。①針取肝俞疏肝行滯,太沖清瀉肝經郁熱;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氣化濕;血海、三陰交調和營血,活血化瘀;配內關、神門理氣安神,清心除煩;針刺受累神經節段的夾脊穴調臟腑,促血運;受累區循經配穴可疏通經脈,活絡止痛。諸穴相配共奏清肝解郁,健脾除濕,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化瘀止痛,安神除煩之功。②毫針圍刺和集束點刺受累疼痛區,可疏通局部經氣,引邪外泄,瀉火解毒,祛瘀止痛。③受累疼痛皮損區及受累神經節段夾脊穴行微波照射治療,通過微波低輸出量(5~10 W)的非熱效應的諧振作用及高輸出量(15~20 W)的微波深部熱效應,利用其強力的微波穿透性,使病變部位獲得大量的諧振能量和熱能,可促進局部血運,改善微循環,加快局部代謝,使受損神經得到充分的血供,提高局部免疫力,促進神經組織的炎癥修復和神經纖維的再生,加快受損神經組織康復。④直推督脈、胸腹,可疏通任督二脈,推拿夾脊穴以促進局部血運,更助針刺之功;配以保健按摩可轉移患者痛感注意力,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痛能力,有效促進疾病的康復。以上諸法合用既能起到引邪外泄、瀉火解毒、健脾除濕、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則不痛之效,又能達到促進局部血運,加速神經根炎癥、水腫的消失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受損神經纖維再生和組織修復。⑤配以心理護理干預和良好治療環境,既可消除患者對病痛的恐懼和緊張焦慮情緒,增強抗病治病的信心,又能分散其對痛感的注意力,提高疼痛閾值,在一定程度上更助于疼痛的減輕或消除[6],從而達到治愈本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