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因新生兒的膽紅素的代謝及排泄的正常途徑改變,使血清內(nèi)膽紅素值超過正常范圍,引起的鞏膜、皮膚、黏膜發(fā)黃的癥狀和體征,并可伴有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癥狀,是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新生兒由于血液中的紅細胞過多,容易被破壞,膽紅素激增,加之其肝臟功能發(fā)育尚未成熟,膽汁排泄較慢,黃疸的發(fā)生率較高[1]。西醫(yī)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主要以藍光照射治療為主,效果較為緩慢。隨著中醫(yī)中藥的發(fā)展,中藥藥理作用逐漸被臨床認可,茵陳蒿湯作為具有清熱利濕、退黃作用的方劑開始在黃疸的治療中應用。本研究主要分析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中應用茵陳蒿湯加減輔助藍光照射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自醫(yī)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住院的患兒選取11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以PEMS3.1軟件產(chǎn)生隨機數(shù)表將患兒分為2組,每組55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5例,胎齡37~40周,平均(39.0±0.5)周;日齡1~20 d,平均(10.3±3.0) d;觀察組男28例,女27例,胎齡37~41周,平均(39.1±0.6)周;日齡2~21 d,平均(10.5±3.5) d。2組患兒的上述資料比較無顯著的差異(P>0.05)。研究在實施前已經(jīng)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理性黃疸患兒,且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西醫(yī)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和《中醫(yī)病證小方辭典》的中醫(yī)診斷[2,3];均為足月新生兒;患兒家屬對于本次研究知情,并愿意加入。排除標準:有嚴重的分娩并發(fā)癥患兒;因先天性膽道疾病所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因疾病無法進食或奶量較少患兒。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藍光照射治療,以wi59767雙面輻照藍光箱(北京若水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添加滅菌注射用水后,連接電源,確定箱體運行良好,將新生兒衣物去除,穿戴紙尿褲,并佩戴遮光眼罩,放置于藍光照射暖箱內(nèi),暖箱內(nèi)溫度設(shè)置為30~33 ℃,濕度為55%~65%,燈距20~25 cm,6~8 h/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應用茵陳蒿湯加減,方藥組成:茵陳蒿6 g,黃柏、茯苓、豬苓、澤瀉各5 g,梔子、牡丹皮、甘草各3 g。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竹茹;肢寒伴便溏者加干姜、炒白術(shù);腹脹者加枳實、炒扁豆;口鼻黏膜干燥、大便黏膩者加犀角散。以上藥物混合后水煎2次,共取汁40 ml,分3~4次服用,1劑/d。2組均在連續(xù)治療5天后評價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和黃疸消退時間。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新生兒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后以重氮試劑法檢測血清膽紅素水平。②治療有效率。治愈:黃疸完全消退,癥狀體征消失,精神狀況正常,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范圍;有效:黃疸有所消退,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精神狀況有所好轉(zhuǎn),血清膽紅素水平有所下降,但未至正常范圍;無效:黃疸未消退,癥狀體征未改善,甚至加重,精神狀況較差,且血清膽紅素水平未下降,甚至升高。治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治療有效率。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和黃疸消退時間比較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血清膽紅素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組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均降低(P<0.05),2組間比較觀察組更低(P<0.05),2組的黃疸消退時間比較觀察組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和黃疸消退時間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
2.2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18%,高于對照組的87.27%,2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在新生兒出生前其氣管、支氣管可分泌未結(jié)合的膽紅素,胎兒的紅細胞被破壞后大部分可經(jīng)胎盤從母體中排出,而新生兒出生后需自己處理未結(jié)合的膽紅素,因新生兒的肝臟代謝功能尚未完善,紅細胞較多而容易被破壞,因此容易出現(xiàn)黃疸。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黃疸多在出生后的2~3 d出現(xiàn),2周內(nèi)可自行消退,而病理性的黃疸在
出生后的24 h內(nèi)即可出現(xiàn),且2~3周內(nèi)仍無消退跡象,并有低熱、嘔吐、腹脹、精神不振癥狀,嚴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損害新生兒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4]。對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一經(jīng)確診后需及時采取治療措施。藍光照射是西醫(yī)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方式,其原理是以藍光照射促進新生兒體內(nèi)的脂溶性Z型膽紅素轉(zhuǎn)變?yōu)镋型膽紅素或水溶性膽紅素,可通過尿道及膽管排出,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的水平,具有簡單、方便,不良反應少的特點。但單純予以藍光照射治療的效果緩慢,因此仍需尋求一種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血清膽紅素水平均顯著降低,而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說明應用茵陳蒿湯加減輔助藍光照射治療可有效的降低黃疸患兒的血清膽紅素水平;觀察組的黃疸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茵陳蒿湯加減輔助藍光照射治療可促進黃疸的快速消退;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證實茵陳蒿湯加減輔助藍光照射治療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中醫(yī)學認為新生兒黃疸屬于“胎疸”“胎黃”范疇,其病因為妊娠期孕母飲食不節(jié)、生冷不忌,損傷脾胃,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濕熱熏蒸于肝膽,從而蘊熱于里,上不得瀉,下不得越,熏蒸瘀遏,浸于肺,肺合皮毛而發(fā)于皮,致皮膚、鞏膜、黏膜發(fā)黃,因此治療應以清熱、利濕、退黃為主。茵陳蒿湯是中醫(yī)的祛濕退黃劑,方中茵陳蒿苦瀉下降、清熱利濕為君,梔子清熱降火、通利三焦為臣;牡丹皮、黃柏、澤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茯苓、豬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以上藥物為佐藥,助茵陳蒿引濕熱從小便而去,甘草清熱解毒而又調(diào)和諸藥,作為使藥。諸藥配伍應用,使瘀熱濕邪得泄,黃疸自消[5]。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茵陳蒿湯中含有的β-蒎烯、黃酮類、葉酸等成分可促進膽汁的分泌,增加膽汁的流量,降低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保護肝臟細胞,并可抑制病毒、微生物,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保護新生兒腸道黏膜,促進膽紅素在腸道中的循環(huán)排泄[6]。因此以茵陳蒿湯加減輔助藍光照射,可有效的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促進黃疸的消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治療中應用茵陳蒿湯加減輔助藍光照射治療,對于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促進黃疸的消退,提高治療效果有顯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