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逸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很大程度上,起決定作用的是西方政治領導人的戰略抉擇。
無論是否使用大流行這個概念,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充分顯示了自己在全球擴展的速度,以及在公共衛生和健康領域,對人類構成的威脅和挑戰。
應對新冠病毒,各國正在做出自己的選擇。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應對疾病控制的制度設計與安排被各方褒獎、也被預期應該有充分技術和資源儲備的美國,如何應對疫情的挑戰,是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
從觀察的角度來說,就數據發布而言,美國迄今為止對本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確診人數出現了三個數據,而且,CDC官方網站新冠肺炎疫情數據的更新規則是,周一到周五,截至當日下午4點;換言之,正常工作日的上下班時間,進行數據的搜集和更新。數據更新的格式以及工作時間,反映的是,至少在公開表現出來的地方,美國嘗試用一種俗稱比較“佛系”,比較“優雅”的方式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從數據之外的應對舉措,包括負責協調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副總統彭斯明確指令專家就疫情進行評價前“經過副總統辦公室統一協調”,總統特朗普反復強調疫情的低致死率,疫苗研發的進展等來看,美國聯邦政府層面努力構建一套“維持金融-經濟穩定”為優先考慮的應對策略;當然,對中國網民來說,這種應對策略并不讓人感到陌生,在湖北省,在武漢市,被網民戲謔地定義為F4的組合,以具有本地特色的風格,演繹過這樣的應對套路,當然,后果也是眾所周知的。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策略,通常與專業知識相關。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輕癥”這個詞的理解,2020年3月5日,有知名西方主流媒體采訪了WHO到中國評估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的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組長艾爾沃德博士,記者問:什么是輕癥、重癥和危重?我們以為“輕癥”就像輕微感冒那樣的。艾爾沃德博士回答:不?!拜p癥”是檢測陽性、發燒、咳嗽——甚至可能是肺炎,但不需要吸氧?!爸匕Y”是呼吸頻率上升,血氧飽和度下降,所以需要吸氧或用呼吸機。“危重”是呼吸衰竭或多器官衰竭。所以,所謂80%的病例是輕癥,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
在同一個訪談中,艾爾沃德博士還說了這么一句話:中國的抗疫方式可以被復制,但這需要速度、資金、想象力和政治勇氣。其中點出理解美國,或者廣義歐美發達國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制約因素,那就是政治勇氣: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認真地,不是走形式地用隔離的方式,進行傳染病管控,必然導致民眾生活不便,這種不便,一定會轉化為負面情緒,然后,通過西方的政治過程反饋出來。
換言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很大程度上,起決定作用的是西方政治領導人的戰略抉擇: 究竟是愿意為了民眾的健康、生命安全,犧牲自己的政治前途。又或者,用“外松內緊”“大號流感沒關系”“沒有特效藥和疫苗沒有辦法”“聯邦制、民主國家無能為力”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藝術化而幽怨地表達“臣妾就是做不到”的意愿,然后,憑借無敵的厚臉皮,以及自覺過濾不利信息的媒體,再加上用不檢測就是沒確診,沒確診就是沒數據,沒數據就是沒事的邏輯對關鍵數據實施“精準”控制。
從戲謔和網絡傳播的角度看,當然可以用湖北F4的美國版來進行調侃。但是,新冠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還是希望美國以后在實踐中,能夠以重視生命的價值作為核心原則,來指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畢竟這是拍出《拯救大兵瑞恩》的地方,總不至于忘記了人的生命的價值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