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亮 申志光 畢潔瑞 朱紅 高蕾 韓智恩 董金霞
【摘 要】目的:探討交感型頸椎病患者經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或聯合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180例交感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椎旁神經阻滯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疼痛程度進行對比。結果: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7.67%VS83.72%),臨床療效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情況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情況有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降低更為顯著(P<0.05)。結論:交感型頸椎病患者經星狀神經節阻滯聯合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
【關鍵詞】椎旁神經阻滯;交感型頸椎病;星狀神經節阻滯
【中圖分類號】R61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發生老化或因頸部軟組織慢性積累性勞損所產生的的退行性病變[1]。其病癥狀繁多,具體臨床表現為頭暈、眩暈、頭痛、耳鳴、視力減退、嘔吐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癥狀。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此病病程較長,極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對于治療此疾病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及非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后的效果一般,且對于病史較長、年齡較大、身體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可在醫師的綜合診斷下行非手術治療,而神經節阻滯治療正成為臨床研究熱門[4]。本文主要對交感型頸椎病患者經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或聯合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交感型頸椎病患者180例作為觀察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42.56±4.01)歲;體質量(65.41±5.43)kg;對照組女性18例,男性25例;年齡(43.12±3.56)歲;體質量(64.78±4.56)kg?;颊呋厩闆r比較無顯著差異。
納入標準:⑴通過影像學檢查及臨床體征診斷為交感型頸椎病;⑵具有頭痛、耳鳴、視力下降及心悸等相關癥狀;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頸肩疼痛、麻木感或伴有神經根壓迫癥狀。均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行椎旁阻滯治療,指導患者取坐位并使其前額靠于椅背,以7號肌注針在病變頸椎患側距棘突旁開1.6cm處垂直進針,觸及橫突后退針少許。在椎板外側椎間孔進針lcm,回抽無異常即注射鎮痛液3~5ml(鎮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3ml、0.9%氯化鈉注射液20ml、維生素B120.5mg、曲安奈得20mg、維生素B1100mg),每周1次,治療4周。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協助患者取去枕仰臥位,將肩部墊高,保持頸部舒展,采用氣管旁入路方式,手指觸及環狀軟骨下緣,再向外摸到橫突,左手中指、無名指向外推胸鎖乳突肌連通頸動脈鞘,中指抵觸在橫突處,右手持注射器沿按壓橫突處緩慢進針,進入C6橫突下有骨性阻攔感時,固定并退針少許,回抽無血液后注射0.75%的利多卡因8ml,注射后止血輕按針眼,協助患者取坐位,監測半小時,若同側出現Horner綜合征即為成功,行交替雙側阻滯,每天1次,連續治療15天。
1.3 指標觀察
⑴臨床療效:評估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⑵疼痛情況: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2]對治療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情況進行評定,分數高低與疼痛程度呈正比。
1.4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夠正常生活和工作,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患者頸、肢體功能有所恢復。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檢驗比較;定量數據采用()描述,采用t檢驗比較;檢驗水準α=0.05。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7.67%VS83.72%),臨床療效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疼痛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VAS評分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情況有明顯差異(P<0.001),研究組降低更為顯著(P<0.001)
3 討論
交感型頸椎病起病復雜,當頸部骨骼或肌肉發生病變時,會出現頭部、頸部及全身性的相對應癥狀,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治療以改善頸椎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的關系,消除炎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為主。本研究旨在探討星狀神經節阻滯聯合椎旁神經阻滯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患者經的臨床療效。
星狀神經節阻滯的實質是阻滯頸交感神經節,擴張支配區域的血液供應,松弛肌肉,抑制痛覺傳導,消除各種因素所引起的損傷性刺激,對改善肢體活動,改善臨床癥狀有一定的效果[3]。椎旁神經節阻滯治療可以直接作用于椎間盤及其周圍的炎癥組織,改善微循環,減輕組織充血,緩解疼痛,解除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的治療后的VAS評分降低情況較對照組更為顯著,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采用本研究選用星狀神經節阻滯聯合椎旁神經阻滯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患者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有效降低疼痛程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頸部肌肉,能改善整體機能狀態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交感型頸椎病患者經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或聯合椎旁神經阻滯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緩解患者疼痛狀態,控制炎癥反應的發展,促進患者康復,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郝金鳳. 交感型頸椎病所致頻發房性早搏經頸椎病治療后療效觀察[J]. 河北醫學, 2017, 23(10):1685-1687.
羅道珊, 張琪, 黃宇軒. 刃針結合龍氏手法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VAS疼痛評分的臨床觀察[J]. 北京中醫藥, 2016(7):687-689.
才久波, 敖強. 超聲引導下星狀神經節連續脈沖射頻治療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療效[J]. 重慶醫學, 2017, 51(A01):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