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志
【摘 要】目的:對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采取飛利浦64排螺旋CTA進行評估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接診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200例開展分析,將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作為標準,觀察飛利浦64排螺旋CTA檢查在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的評估效果。結果:飛利浦64排螺旋CTA和DSA在管腔狹窄評估準確率對比不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結論:臨床中針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采取飛利浦64排螺旋CTA開展評估,能夠良好判斷狹窄程度,應該給予大力的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飛利浦64排螺旋CTA;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評估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由于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慢性病的發病率隨之升高,從而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發病率提升,對于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受到疾病影響,心肌細胞長時間處在缺氧與缺血狀態,對患者心臟功能造成損害,引發患者出現胸悶與胸痛表現癥狀,疾病急性發作期間會引發患者猝死,對此臨床中需要及時開展準確診斷,第一時間挽救患者生命[1]。本文選取我院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接診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200例開展分析,對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采取飛利浦64排螺旋CTA進行評估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接診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200例開展分析,所選20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78例,最小年齡41歲,最大年齡80歲,平均51.3±4.6歲,20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全部接受飛利浦64排螺旋CTA檢查,同時1周之內再次接受DSA檢查;200例飛利浦64排螺旋CTA患者的臨床表現包含胸痛、心慌以及胸悶,其中屬于典型心絞痛患者110例,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例,糖尿病患者15例,高血脂患者70例,高血壓患者20例;20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入選標準:患者接受倍他樂克口服之后,心率水平控制在每分鐘75次以下,可以良好屏氣15秒鐘以上;20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排除標準: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以及碘劑過敏史患者。
1.2 方法
檢查設備選取飛利浦64排螺旋CT,在開展檢查之前3分鐘指導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選取氣管隆突下方1cm到橫膈水平作為掃描范圍,首先開展鈣化積分掃描,之后在主動脈根部層面設立興趣區,通過人工智能觸發模式開展心電門控掃描,調整電壓水平為120kV,螺距0.2,Ultravist50ml混合生理鹽水30ml,每秒鐘4.0ml注射速度,掃描完成之后選取最佳收縮期和舒張期相開展自動重建[2]。
1.3 評價標準
依照冠狀動脈管腔橫斷面面積狹窄程度進行分類:管腔狹窄面積低于25%,作為輕微狹窄;管腔狹窄面積低于50%,大于25%,作為輕度狹窄;管腔狹窄面積低于75%,大于50%,作為中度狹窄;管腔狹窄面積低于99%,大于75%,作為重度狹窄;管腔狹窄面積為100%,作為閉塞[3]。
1.4 統計學計算
本研究所得數據結果通過SPSS 16.0軟件加以處理,各項計量資料全部利用“”表示。統計處理通過x2與t檢驗。以P<0.05為差異代表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飛利浦64排螺旋CTA和DSA在管腔狹窄評估準確率對比不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內膜類脂質沉著,復合糖類出現積聚,造成纖維組織增生以及鈣沉著,引發管腔狹窄,管壁破裂出血等,臨床中對冠心病進行診療期間,冠狀動脈粥樣斑塊性質和引發的管腔狹窄程度在疾病判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樣有效判斷斑塊性質和預防破裂屬于目前冠心病疾病治療和臨床影像學診斷的研究熱門課題[4]。DSA檢查屬于冠心病疾病臨床診斷金標準,但是無法良好顯示血管壁和斑塊性質,血管內超聲造影檢查存在一定創傷,無法作為冠心病患者普查措施,64排螺旋CT檢查因為掃描速度比較快,圖像分辨率比較高,在臨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診斷中應用愈加廣泛[5]。通過本文的對比資料可見,飛利浦64排螺旋CTA和DSA在管腔狹窄評估準確率對比不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由此可見,CTA檢查不僅可以利用CT值大小與形態觀察斑塊性質,評估其穩定性,還可以評估管腔狹窄程度,為疾病下一步治療提供可靠的指導。
綜上所述,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中應用飛利浦64排螺旋CTA檢查,能夠良好判斷斑塊性質和管腔狹窄程度,具有臨床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王蕾,王昌壁,朱玲,錢培新.超敏肌鈣蛋白T、血漿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聯合檢測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9,36(07):1152-1155.
秦鵬圖.超聲造影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患者左室功能及斑塊新生血管評價[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3):2188-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