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宣 保國旦
【摘 要】目的:探討不同激素治療方案對卵巢早衰患者骨代謝的影響。方法:將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卵巢早衰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入院隨機的分為A組和B組,每組30例。A組給予克齡蒙治療,B組則給予倍美力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骨密度、血糖、骨代謝等指標進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腰椎BMD、BGP和股骨頸BMD均明顯優于治療前,數據之間差異較大(p<0.05)。A組患者治療后雌二醇和總膽固醇指標明顯優于治療前,且B組雌二醇指標也明顯優于治療前,數據差異較大(p<0.05),而A組血糖和B組血糖、總膽固醇則與治療前數據差異不大(p>0.05)。結論:卵巢早衰患者骨密度有所降低,給予克齡蒙和倍美力兩種激素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謝,且克齡蒙針對于血脂存在具有有利影響。
【關鍵詞】激素治療;卵巢早衰;骨代謝
【中圖分類號】R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卵巢早衰主要是指卵巢功能衰竭引起40歲之間閉經的一種現象,受遺傳、免疫等因素易導致疾病誘發。據研究數據顯示,近年來,卵巢早衰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原發性閉經患病率為10~28%左右,而繼發性閉經患病率則為4~18%[1]。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疾病多以激素藥物治療為主,并取得一定治療效果。因此,本次研究將對卵巢早衰患者給予不同激素治療,并對其骨代謝的影響進行研究,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0例卵巢早衰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入院隨機的分為對比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比組年齡30~45歲,平均年齡(32.64±3.12)歲,體質指數(22.31±1.05)kg/m2;觀察組年齡31~44歲,平均年齡(32.55±3.09)歲,體質指數(22.18±1.12)kg/m2。對兩組資料資料進行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A組患者給予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生產的克齡蒙(文號:國藥準字J20171040)治療,1天1片。B組則給予新疆新姿源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倍美力(文號:國藥準字H20090172)口服治療,1次0.625mg。全部患者均服藥1年。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MD和骨代謝指標進行比較,同時比較總膽固醇、血糖以及雌二醇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分析,計量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檢驗標準p<0.05。
2 結果
2.1 兩組BMD和骨代謝指標對比
A組治療前和治療后比較,數據之間差異明顯(p<0.05),且B組治療后和治療前相比較,數據之間也具有較大差異(p<0.05)
2.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A組患者治療后雌二醇和總膽固醇指標明顯優于治療前,且B組雌二醇指標也明顯優于治療前,數據差異較大(p<0.05),而A組血糖和B組血糖、總膽固醇則與治療前數據差異不大(p>0.05)
3 討論
卵巢早衰屬于卵巢缺陷性疾病,若不及時治療,患者體內雌激素長時間缺乏會引起骨代謝失衡,最終引起骨質疏松,對患者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據研究數據顯示,卵巢早衰患者和同齡健康女性群體相比,BMD明顯降低,且與雌激素缺乏關系密切[2]。因此,及時對患者給予有效的性激素治療至關重要,可有效緩解癥狀,改善病情。
據臨床研究數據顯示,雌激素下降能夠使維生素D活化不足,導致腸鈣吸收降低,血鈣減少,最終引起繼發性甲狀旁腺機能亢進,使BGP含量得以明顯增加[3]。而對卵巢早衰患者給予激素替代治療,可有效升高血鈣水平,有助于維生素D活化,以起到降低BGP水平的效果。對患者采取不同激素治療后,對代謝產生的影響也有所差異[4]。本次研究中,A組患者給予克齡蒙治療,該藥物內含有植物配方的天然雌激素制劑;而B組患者則給予倍美力藥物治療,其藥物主要為結合雌激素和醋酸甲羥孕酮組成,且結合雌激素主要由多種雌激素混合而成,A組膽固醇水平降低,且血糖水平也有所降低,而B組膽固醇則有所上升。由此說明,克齡蒙激素對患者糖代謝、脂代謝具有有利影響。
綜上所述,卵巢早衰患者骨密度有所降低,給予克齡蒙和倍美力兩種激素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謝,且克齡蒙針對于血脂存在具有有利影響。
參考文獻
劉芳, 胡令軍. 苯甲酸雌二醇對卵巢早衰患者骨代謝及骨密度的影響[J]. 中國婦幼保健, 2017, 32(6):1191-1193.
王大慶. 補腎健脾湯對卵巢早衰患者骨代謝的影響[J]. 光明中醫, 2017, 32(5):628-630.
靳亞妮, 申月玲, 李俊玲. 補腎調經方加減聯合激素替代療法對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6(26):2916-2918.
佚名. 坤泰膠囊聯合雌孕激素對卵巢早衰患者卵巢血流狀態及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8, v.13;No.104(8):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