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
【摘 要】目的:探析對高危妊娠初產婦開展產前護理干預影響分娩結局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初產婦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分組法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以開展產前護理干預,對比兩組孕婦的分娩分析及妊娠結局情況。結果: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為74%、剖宮產率為14%,顯著優于對照組的52%與22%,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無痛分娩率及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發病率均低于對照組,但結果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高危妊娠初產婦開展產前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妊娠結局,提高孕婦與胎兒生存率。
【關鍵詞】高危妊娠;初產婦;產前護理干預;分娩結局
【中圖分類號】R473.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高危妊娠,指孕婦妊娠期受到多種對分娩具有危險影響的因素而可能造成難產甚至是胎兒死亡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臟病、胎位異常、前置胎盤等[1]。現階段臨床大量研究結果證實,高危妊娠的母嬰死亡率遠高于正常妊娠。因而孕婦產前必須定定期就醫檢查,積極參與高危妊娠篩查,接受孕期的系統管理,實現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產生嚴重安全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對100例高危妊娠初產婦開展不同的護理方式對改善妊娠結局情況的臨床治療展開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初產婦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分組法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觀察組: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9.4±7)歲,孕周38~40周,平均孕周為(39.6±1.4)周; 對照組:年齡23~38歲,平均年齡(30.5±7.5)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為(39±2.1)周。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均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高危妊娠的常規護理流程開展工作,密切觀察產婦病情變化,定時測量脈搏、血壓、胎心音等,檢測陰道是否出血、胎兒缺氧等癥狀;開展產前常規檢查,集中開展健康宣教,給予充分休息。
觀察組孕產婦在其基礎之上,加以產前護理干預,內容如下:
(1)拓展產前健康認知。向產婦及其家屬宣教高危妊娠的治療、預防及日常護理等相關知識,目標在于促使產婦樹立起自我保健意識;同時介紹自然分娩對母嬰雙方的優勢所在,及剖宮產的風險,提高產婦進行自然分娩的信心;開展健康指導,指導孕婦接受系統性、完整的產前檢查,告知產婦“按時按量”開展產前較差的目的及重要所在;指導產婦正確監測胎動、正確識別胎動異常,以預防高危因素的發生與發展,避免發生死胎、早產等不良情況;
(2) 產前心理護理。基于心理狀態調節的目標,與產婦開展有效溝通、交流,掌握產婦的心理狀態,詢問產婦主訴,告知產婦不良情緒對胎兒與妊娠結局可能產生的影響,保證并促進產婦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接受高危妊娠的治療,減少焦慮不安、恐懼、消極等情緒,以提高產婦醫護依從性;囑咐家屬多陪伴、滿足產婦;
(3)產前檢查與病情檢測:遵循醫囑產婦予以吸氧,檢測胎動次頻次,必要時開展胎心監護;定時檢查產婦是否存在下肢水腫、陰道出血、蛋白尿、胎盤早剝等癥狀,若具有異常情況需第一時間報備醫生,同時開展緊急處理。
(4)產前生活護理,保證產婦必要的營養支撐,高熱量、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飲食為標準攝入;指導患者適當開體育鍛煉,運動強度不可過大,遵循醫囑即可。
1.3 療效標準
記錄兩組孕婦的分娩方式,分為自然分娩、無痛分娩及剖宮產;統計兩組孕婦發生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率計數資料采用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記錄情況顯示,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為74%、剖宮產率為14%,顯著優于對照組的52%與22%,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無痛分娩率及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發病率均低于對照組,但結果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高危妊娠是婦產科產檢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指孕婦妊娠期間,多種致病因素聯合影響新生兒及孕婦的健康,造成孕婦難產甚至是死亡[2]。現階段臨床大量研究結果證實,高危妊娠的母嬰死亡率遠高于正常妊娠,其成因與孕婦貧血、合并癥、母兒血型不合具有直接連帶性,嚴重危及孕婦與胎兒的生存率。近年高危妊娠孕婦數量呈遞增趨勢,臨床對高危妊娠孕婦實施產前護理以提高生存率是現階段醫學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無論是生理現實需求或是心理狀態,大部分高妊娠孕婦皆會選擇行剖宮產術,尤其是年輕孕婦或是分娩知識與經驗不足的高危妊娠初產婦。產前護理的核心導向是通過對孕婦開展產前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精細化的產檢、針對性治療養護等一系列系統性、全方位的護理干預措施,促使孕婦正確認識分娩知識,加之有效的溝通,消解產婦的一系列負面情緒,降低疾病或分娩活動對孕婦的不良影響,增強孕婦自然分娩自信心,促進自然分娩的順利,減少剖宮產,切實降低新生兒窒息率。
盛璽[3]通過臨床研究證實,對高危妊娠初產婦實施強化式產前護理(包括產前健康教育、產前心理調節、產前檢查、病情監測、健康飲食指導以及運動指導等),可直接提高孕婦對分娩知識的了解程度,減少對分娩的恐懼,消除孕婦焦慮不安、緊張消極等一系列不良情緒,提高醫護依從性,增強自然分娩的信心,減少剖宮產。保證孕婦與新生兒的安全,提高生存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自然分娩率為74%、剖宮產率為14%,顯著優于對照組的52%與22%,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無痛分娩率及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發病率均低于對照組,但結果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綜合所述,對高危妊娠初產婦開展產前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妊娠結局,提高孕婦與胎兒生存率。
參考文獻
張明慧.產前護理干預對高危妊娠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2):205-207.
諸英環.產前護理干預對于高危妊娠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價值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6):159+168.
盛璽.對高危妊娠初產婦實施強化式產前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07):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