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浩 王燁 王海紅
【摘 要】目的:研究中藥加味四黃湯內服外敷與艾灸聯用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03月-2019年0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36例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藥加味四黃湯內服外敷聯合艾灸的治療方式,對照組患者則進行傳統的西醫治療。經過治療干預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情況,并統計兩組水腫恢復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結果:統計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為(1.76±0.78),水腫恢復時間為(5.67±1.09)d,創面愈合時間為(15.07±2.16)d,對照組患者的疼痛評分(2.69±0.92),水腫恢復時間為(7.09±1.21)d,創面愈合時間為(18.56±2.23)d。結論:采取中藥加味四黃湯內服外敷聯合艾灸治療方式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并加速患者恢復的時間。
【關鍵詞】中藥加味四黃湯;內服外敷;艾灸;混合痔;術后疼痛
【中圖分類號】R259.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痔瘡在臨床中的發病率較高,主要通過手術治療,但術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要注意患者術后的護理工作,減輕患者的痛苦[1]。常規西藥治療多采取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并聯合西藥緩解疼痛,但效果并不佳,中醫在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有一定的治療方式,有研究認為采取中藥加味四黃湯并聯合艾灸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2]。本文主要研究中藥加味四黃湯內服外敷與艾灸聯用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患者均為混合型痔瘡患者,其中觀察組68例,男性36例,女性32例,病程1-6年,平均病程(3.78±0.98)年,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36.45±10.67)歲,對照組68例,男性35例,女性33例,病程2-6年,平均病程(3.04±0.87)年,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35.98±10.4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常規服用抗感染藥物,并使用濃度為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坐浴后清潔傷口,涂抹碘伏消毒。觀察組患者術后1h即開始艾灸治療,患者取俯臥位,艾灸患者兩側的次髎穴,并將灸盒放于患者的骶部,并服用加味四黃湯,每天1劑,分兩次服用,用白醋、白酒混合藥渣,裝入白紗布中熱敷患者的神闕穴,每次30min,每天一次。連續治療1周。
1.3 療效觀察指標
依據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患者的疼痛指數,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越嚴重。
統計記錄患者水腫恢復時間和創面的愈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經過治療干預,兩組患者創面基本愈合,但患者的恢復時間有所不同,其中觀察組患者的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2.2 經過治療干預,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都有所緩解,其中觀察組患者經過治療干預后的VAS評分為(1.76±0.78),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干預后的VAS評分為(2.69±0.92)。
3 討論
痔瘡患者在臨床中比較常見,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結構,導致患者術后的疼痛較為明顯。西醫大多應用止痛藥進行鎮痛,但并未從根本出發解決患者的痛苦,而中醫理論認為“不通則痛”,因此多通過行氣活血進行止痛[3]。中醫理論認為,痔瘡患者術后氣血阻滯,淤而化熱,熱氣下注導致手術部位水腫,創口難以愈合而引發疼痛[4]。而加味四黃湯中的黃柏、大黃、黃連等藥物有解毒療瘡、逐淤通經、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地榆、白芷、川穹等物有清熱涼血、祛風止痛、收濕斂瘡的作用,幫助患者早日恢復[5]。有研究認為,艾灸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機體代謝,有良好的鎮痛作用。此外,艾灸可以溫經活血,以補患者術后氣虛血虧的情況。艾灸患者的次髎穴可以通絡活血、行氣導滯,且可以產生持續的鎮痛效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采取艾灸聯合加味四黃湯外敷內服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的疼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恢復。因此,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可以優先選擇此種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溫秀華.混合痔術后尿潴留患者護理中應用艾灸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21):3096-3097.
黃鳳仙,鄭美娟,張麗,等.艾灸配合中藥熱奄包治療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的護理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0):4213-4215.
王麗媛,蓋海云,杭嘉敏.混合痔術后疼痛的中醫護理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08):191-194.
杜巖,訾維.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艾灸緩解混合痔術后疼痛63例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7,38(12):1780-1781.
張生東,張彩虹,葛昌甫.加味四黃湯內服外敷改善老年混合痔PPH術后疼痛的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7,35(09):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