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中圖分類號】R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2
所謂的支氣管哮喘實際上是指由T淋巴細胞和肥大細胞以及嗜酸性粒細胞還有氣道上皮細胞等細胞和細胞組所參與的以氣道慢性炎癥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異質性疾病,對于這種慢性炎癥來說其和氣道高反應性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一般會出現多變且廣泛的可逆性呼氣氣流受限,患者在此時則會出現氣促和喘息以及咳嗽和胸悶等癥狀,其具體的強度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此疾病多發生于清晨或是深夜,在這個時間段也容易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大多數患者經過一段時間后可以自行得到緩解。當患者患有支氣管哮喘時,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那么隨著患者病程的不斷延長,則十分可能會出現氣道重塑或氣道不可逆性縮窄。
產生此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有遺傳因素和促發因素以及變應原,對于遺傳因素來說,其發病因素主要是外界環境和個體的過敏體質。患者的哮喘和多基因遺傳之間有密切關系,對于哮喘患者來說,其親屬也屬于患病的高危人群,而且其血緣關系越近,則患病的可能性越高。對于變應原來說,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其一,室內外變應原。塵螨在其實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也是危害最大的室內變應原,在整個世界范圍中,其是哮喘病主要的發病原因。針對塵螨來說,會存在于唾液和皮毛以及尿液糞便中。在室內空氣中,真菌也是一種變應原,尤其在一些潮濕陰暗的地方更為常見。在室外的變應原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草粉和花粉,另外二氧化硫和動物的毛屑也十分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支氣管哮喘。其二,為職業性變應原,這種變應原最常見的是木材和面粉以及飼料還有咖啡豆等,其中活性燃料和松香以及抗生素等也屬于職業性變應原。其三,食物和藥物。很多藥物都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哮喘,其中常見的有普奈洛爾和阿司匹林以及一些非皮質激素類的抗炎藥物等,另外蝦蟹和魚以及蛋類也可能會誘發患者出現哮喘。
針對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表現來說,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部分內容:① 咳嗽和咳痰。在支氣管哮喘中,咳嗽是其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癥狀,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支氣管痙攣和氣道的炎癥所引起的。咳嗽可以作為哮喘的前兆癥狀,具體表現為干咳,當哮喘真正發作后其咳痰和咳嗽的現象反而會減輕,患病后患者的癥狀主要以喘息為主。當哮喘的發作快要結束之時,其起到會變狹窄同時支氣管出現痙攣,同時排出大量的呼吸道分泌物,患者患病時看,主要以夜間的慢性咳嗽為主。通過對其肺功能進行檢查以及采用吸入激發試驗,可以將其確診為支氣管哮喘。② 呼吸困難和喘息。在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癥狀中,呼吸困難和喘息是主要的表現特征,當出現了先兆癥狀之后,然后出現氣短和胸緊以及胸悶等情況,一般患者的喘息發作的比較突然。其主要是因為患者的支氣管哮喘是小氣道痙攣,其呼氣的時間變長同時吸氣的時間變短,因此患者會感到呼氣費力,但是有部分患者不但會感到呼氣費力,同時還會感到吸氣費力。③ 胸痛和胸悶。患者出現哮喘后,一般會出現胸痛和胸悶的情況,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而且發病的時間比較長,同時伴有胸痛,那么則可能和呼吸肌的拉傷和疲勞有關。另外如果患者出現突發的胸痛時,則需要考慮到自發性氣胸的可能。
患者患有支氣管哮喘,其生活質量會受到嚴重影響,處理對其進行治療外,在生活中還需對其進行預防。實際預防支氣管哮喘時,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第一,遠離生活中的過敏原。針對哮喘患者來說,其過敏原需盡量找到,并避免與過敏原直接接觸,這樣可以有效的預防哮喘復發。比如患者已經知道某些食物或是藥物會導致哮喘復發,那么這些食物和藥物在日后就不能在繼續食用。有部分 的患者的過敏原為塵螨和塵土,這些物質在生活中很難避免,但是應盡最大的努力避免吸入過多物質。同時患者的創傷用品也需經常清洗,其室內的通風需要保證,有花粉過敏的患者應將其原理患者,避免出現直接接觸的情況。第二,適當鍛煉。如果患者的病情正處于緩解期,則可以適當的參加一些體育活動,比如散步和打太極拳以及跑步或游泳等,同時也可以適當的做些呼吸訓練和醫療體操等,如果這些訓練可以長期堅持,并做到循序漸進,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病情會得到一定緩解,同時其體質也可以得到有效增強。第三,情緒的調節。患者在疾病發作期間,其精神情緒需穩定好,情緒不能出現過于激動的情況,這樣的措施對患者的哮喘有一定預防作用。另外患者也需要加強自身戰勝疾病的信心,將內心中緊張的情緒有效消除,避免一些不良精神對患者的情緒進行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的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并聽些舒緩的音樂,以此對其緊張情緒進行調控緩解。
參考文獻:
沈美珠,夏元旦,周敏,徐麗,唐華,肖春海.老年支氣管哮喘患者臨床表現及炎癥特征分析[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8,24(02):191-194.
葉文婧,宋琳,郭雪君,徐衛國.支氣管哮喘表型分型的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5,20(12):2291-2296.
曹蘭芳.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04):24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