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強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骨外科患者手術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并給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方法:選取我院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3例符合標準的患者為對象,依據是否出現DVT將患者分成觀察組(23例DVT)與對照組(100例未出現DVT),分析DVT的影響因素。結果:骨外科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為年齡、合并慢性疾病、機械通氣使用、病情等,差異顯著且P<0.05。結論:骨外科患者術后發生DVT的主要和患者年齡、手術時間、有無合并慢性病等因素相關,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可以降低DVT發生概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骨外科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6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2
引言
深靜脈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屬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臨床多表現為肢體腫脹或疼痛,因術后患肢血管受到損傷、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創傷所致的血液高凝狀態,加之患者術后,由于疼痛、恐懼術后出血等因素,患肢活動不同程度發生障礙,增加了DVT形成的可能性。DVT是臨床常見的血管并發癥,多好發為下肢,以深靜脈多見,常發生于骨科大手術后,可分為下肢近端和遠端DVT形成,前者好發于腘靜脈或以上位置,后者好發于腘靜脈以下。臨床多表現為一側肢體腫脹或疼痛,下肢近端DVT是發生肺栓塞的主要誘因,不僅對患者術后的康復產生不良影響,且對患者對手術預后造成不可估量的障礙,甚至發生危及患者生命的情況。因此,早期有效識別患者下肢DVT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并采取積極有效的干預策略,醫護配合早發現、早治療,是骨科護理的難點重點。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骨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23例符合標準的患者為對象,依據是否出現DVT將患者分成觀察組(23例DVT)與對照組(100例未出現DVT)。均行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下肢靜脈造影檢查確診。
1.2 護理方法
1)入院評估及術前檢查對于年齡大于60歲的患者、有長期吸煙史的患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要積極進行血常規、凝血時間以及血脂、血糖等指標的檢測,入院時就要進行下肢血管的彩超檢查,對于下肢靜脈血栓做一個排查的工作。對于有血栓或者沒有辦法承受手術的患者,需要進行低分子肝素的治療,并于手術前六小時停止使用抗凝治療。對于使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的患者也需要進行記錄并及時停藥。對于吸煙、酗酒的患者要勸導其戒煙、戒酒,減少由于血管收縮、內膜變化而造成的膽固醇沉淀。2)術中檢測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隨時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脈搏等生化指標,一旦患者出現心率失調或者脈搏細速等情況,則需要進行及時的搶救,并在術后的護理后多加注意。3)術后護理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需要保證引流管的通暢,同時還要將患者的下肢抬高三十度左右,從而確保患者的下肢深靜脈循環處于通常的狀態。護理人員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定期的翻身,一方面防止褥瘡的產生,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下肢深靜脈的產生,防止栓塞。在手術約五小時后即可開始無痛的功能訓練,可以適當的做踝關節的背屈動作,以這種方式進行訓練可以逐漸過渡到主動的運動中,減少患者的不適。指導患者及家屬幫助患者每小時都要進行健側的運動,例如抬臀、伸腿等運動。每天患者都要進行兩次下肢循環驅動,加速下肢血液循環,減少血液的滯留,從而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護理人員應教會家屬對患者做腓腸肌擠壓等護理措施,將患者下肢抬高后規律性的擠壓腓腸肌,每1秒交替一次,持續五分鐘,每五小時可以進行一次鍛煉。護理人員還需要教育患者盡早進行功能訓練,鍛煉的要求為循序漸進,根據患者自身的狀態進行康復計劃的制定,不能盲目的增加運動量。對于以往有靜脈血栓等病史的患者,可以用熱毛巾熱敷其腓腸肌的部位并揉捏雙下肢肌肉。對于老年人或者深靜脈血栓高發人群,可以采取間歇充氣壓力泵以及逐級加壓彈力襪等來降低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者的下肢恢復情況。在術后24小時內應該使用抗凝藥物,使用時護理人員要注意傷口有無出血、滲血的情況產生,引流管內的液體顏色是否正常。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和主治醫生溝通,尋找解決方法。如果患者的下肢出現了無法解釋的腫脹,皮膚表面溫度明顯升高,并且皮膚表面開始出現泛紅的情況的時候,可能提示發生靜脈血栓,就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及有關的治療。
2 結果
結果表明,骨外科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為年齡、合并慢性疾病、機械通氣使用、病情等,差異顯著且P<0.05。
3 討論
根據以上分析識別出DVT的危險因素,在準確地掌握患者的一般情況、疾病現狀、心理狀態等前提下,做好護理配合,積極采取干預策略,盡量避免術后DVT的發生。運動指導主要是通過指導患者進行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加強患者對肢體的訓練。預防下肢DVT。對于雙下肢感覺活動尚可的患者,在遵醫囑前提下,鼓勵患者早期自主運動,如屈曲、旋轉、等張肌力運動等;對下肢活動困難的患者,護士予以被動運動,如按摩、運動操等。此外,預防下肢DVT需要高度的醫護配合,在醫生指導下,護理人員主動了解術中情況、掌握術后治療方案等,跟進指導患者的康復運動,逐步從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在治療允許的前提下,鼓勵患者早期離床活動,借助輔助器具運動鍛煉,以逐步促進血液循環,恢復血流狀態,防止DVT發生。還可采用其他配合手段,如使用彈力襪、彈力繃帶定期收放等進行術后護理。藥物治療方面,可遵醫囑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羥乙基淀粉等藥物,為患者講解預防抗凝用藥的必要性,護理人員在遵醫囑給藥時做好用藥護理。
總之,骨外科患者術后發生DVT的主要和患者年齡、手術時間、有無合并慢性病等因素相關,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可以降低DVT發生概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唐小華,張明霞.骨外科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識別及綜合干預策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34(17):49-52.
唐新華,許一玲,袁波.重癥神經外科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2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24):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