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彥英
【摘 要】目的:分析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效果。方法:選取于2017年1月份至2019年1月份在我院治療的肺大泡切除術患者90例進行研究,并隨機將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采取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并發癥發生以及護理滿意度等結果差異。結果:研究組患者滿意42例,滿意度為93.3%;對照組患者滿意31例,滿意度為69%;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滿意度結果比較均存在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對照組者1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兩組患者結果比較均存在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提高了患者手術成功率,并有效降低了患者臨床手術出血量,以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因此在臨床上具備推廣與應用價值。
【關鍵詞】胸腔鏡;肺大泡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57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肺大泡若發生病變,可導致患者體內多個小支氣管阻塞,從而導致肺泡內壓增高,空氣難以外排,以至于在體內形成巨大氣囊腔。在臨床肺大泡切除術治療過程中,通常結合胸腔鏡技術進行。肺大泡主要臨床臨床特征為管腔狹窄、支氣管黏膜水腫等,其好發于末梢支氣管中,屬于炎性病變,當肺泡進入人體后,容易導致患者體內纖維結締組織彈力纖維離斷,從而引發肺泡破裂,最終形成肺大泡。當患者肺大泡一旦破裂后,容易形成張力性氣胸,主要臨床表現為血壓下降、脈快、胸痛、呼吸困難等,而手術治療可改善患者此類癥狀,而在患者手術期間實施一項簡便、有效的護理方式,可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胸腔鏡是醫療技術的一項先進診療技術,該技術具有手術創傷小、安全性高、術后對患者肺部組織等基本功能影響小等優勢。由于該技術的起效快,術后患者身體恢復時間快,因此當下已經被廣泛用于臨床胸外科等領域中[1]。本文探究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份在我院治療的肺大泡切除術患者90例進行研究,其中研究組采取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在20~60歲之間;對照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在24~65歲之間。參與研究的患者經常規臨床檢查結果顯示,單發性肺大泡患者27例,初發性患者23例,復發性患者22例,左側肺大泡患者10例,右側患者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結果比較,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均給予兩組患者常規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術進行治療干預。對患者實施靜脈全麻干預,并給予患者使用雙腔氣管干預。于患者機體側腋位置行手術切口,切口寬1.5厘米,對患者單邊肺部進行通氣以放置側氣管。隨后通過胸腔鏡作用對患者患部進行探測,以有效確定病灶范圍與病灶大小,借助胸腔鏡作用行手術切除術。研究組給予圍手術期干預:術前給予健康宣教:給予患者詳細講解手術治療方式以及安全性、臨床手術過程中注意事項、術前檢查等,并發現相關健康宣教手冊,以有效增加患者對治療的認知。心理護理:關注患者情緒變化,與患者進行溝通,告知患者治療與護理干預的臨床優勢、基本步驟,以有效緩解患者術前術后緊張焦慮的負面情緒,增加患者臨床治療依從性[2]。術后呼吸訓練:術后指導患者采取伴臥體式進行休息,該體位有助于患者排氣體和術后液體。并指導患者咳嗽方式,以有效排出胸內積氣。同時訓練患者呼吸鍛煉,如吹氣球等。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并發癥發生以及護理滿意度等結果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21.0相關研究軟件對數據進行研究和處理,計數資料主要以百分比來進行表示,而計量資料主要以()來表示。P值低于0.05顯示數據比較有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滿意度結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滿意42例,滿意度為93.3%;對照組患者滿意31例,滿意度為69%;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滿意度結果比較均存在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結果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對照組者1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兩組患者結果比較均存在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依從性結果比較
研究組依從性43例,依從度為95%;對照組者依從性34例,依從度為76%;研究組臨床依從性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結果比較均存在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肺大泡疾病的發病機制是由于患者自身機體中肺部細小支氣管受到炎性細胞影響導致發炎,從而導致患者肺部發生黏膜性格水腫現象進一步導致患者肺部支氣管被阻塞,最終導致氣囊泡性病變。肺大泡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困難、胸悶等。由于胸腔鏡是醫療技術的一項先進診療技術,該技術具有手術創傷小、安全性高、術后對患者肺部組織等基本功能影響小等優勢,因此當下臨床上主要采取胸腔鏡下行肺大泡切除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干預,以有效減小患者臨床手術創傷。圍手術期給予護理干預能更有效提升患者手術安全性,同時明顯縮短患者術后機體康復時間,提升患者術后治療與護理的舒適度[3]。經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并發癥發生以及護理滿意度等結果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結果比較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提高了患者手術成功率,并有效降低了患者臨床手術出血量,以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因此在臨床上具備推廣與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王立春.胸腔鏡下72例肺大泡切除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5):240.
高輝.淺談做好胸腔鏡輔助下肺大泡切除術圍手術期患者護理工作的體會[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04):147-148.
墨勉勉.胸腔鏡下肺大泡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2,7(0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