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衛
【作者單位:新沂市港頭中心小學江蘇】
生活化教學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能夠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現象,了解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素養,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與探究的良好習慣,使科學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開發策略與應用途徑展開研究與探索,以豐富教學資源為契機,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科學教學,需要教師從質量上和數量上對于教學資源加以優化,為教學改革奠定物質基礎、提供物質支持。筆者結合個人學習成果和實踐經驗,嘗試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傳統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追求教具的專業化。如,燒杯、酒精燈、試管等實驗室用具的使用,拉開了科學與學生、科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導致科學教學“曲高和寡”,難以引發小學生的共鳴與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嘗試以生活中的物品為實驗材料和教學用具,從而豐富科學課堂的教學資源。
例如,在學習“我們周圍的材料”這一單元的第一課《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飲料瓶、塑料杯、作業本、螺絲釘、洗碗布等物品帶進教室,讓學生觀察這些物品的軟硬、大小、粗細等特征,并嘗試總結這些物品是由哪種或哪些材料制成的;在學習“我們周圍的材料”這一單元的最后一課《給身邊的材料分類》的時候,教師可以“就地取材”,要求學生在教室里“搜羅”實驗素材,并嘗試根據下表,給這些實驗素材進行分類。
實驗素材匯總及分類塑料紙木陶瓷金屬玻璃纖維
在完成分類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分類結果,開展實驗活動,并填寫實驗表格,總結各種材料的特性:
容易彎嗎?容易斷嗎?吸水嗎?能浮于水上嗎?材料特性總結塑料類 紙類 木類 陶瓷類 金屬類 玻璃類 纖維類
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都應用了生活中的物品充當教學工具和實驗材料,從而實現了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建立了科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可以用科學知識加以解釋和闡述,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教育素材與契機。如果教師能夠以這些常見的生活現象為教學資源,開展科學教學,則能夠大大提高教學的趣味性與啟發性,使學生從科學的視角解讀生活現象、從生活的視角思考科學問題,從而促使學生展開合理聯想與科學想象,提高科學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運動與摩擦力》一課時,如果教師直接給出摩擦力概念,然后進行知識講解,則學生顯然難以真正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怎么產生摩擦力。而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從生活體驗的角度理解和感知摩擦力,則能夠大大降低教學的難度,提高教學的效率。比如,教師可以根據以下生活中的細節向學生提問:1.我們平時喝的礦泉水的瓶蓋上面都有一些細小的豎紋,大家知道它們是干什么用的嗎?2.東北的冬天,孩子和老人要穿上防滑鞋,防滑鞋跟普通的鞋子相比,有什么區別?3.我們踢出去的球在平坦的操場上滾動一陣子之后會自己停下來,這是為什么?4.我們班級的門用得時間長了會吱吱呀呀響,而且不好開關,用油滋潤門折頁之后,門的聲音沒了,也好開關了,這是為什么?教師通過列舉生活中的現象,能夠將復雜而抽象的科學原理與簡單而直接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不僅了解摩擦力的概念,還了解摩擦力的原理和作用。
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他們的科學學習離開了生活實踐,就會變成“紙上談兵”,不僅所學的科學知識得不到鞏固,科學能力和科學素養也得不到培養。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善于以生活中的活動為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的科學學習由“紙上談兵”變成“知行合一”。
例如,在學習《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生活化的任務:請準備一個西紅柿和一小塊鮮肉,然后分別選擇三種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的方法,對食物進行處理和儲藏。每隔一天,請大家把西紅柿和鮮肉拿出來觀察一下,并記錄下采用不同方法處理或儲藏的食物的變質情況,然后,對于三種方法的利與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嘗試寫一篇“家庭食品保存”的“小貼士”,幫助爸爸媽媽更好地保存食物。這種方式,將知識教育與生活教育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加強教學研究與實踐,實現教學改革與創新。筆者立足于小學科學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與客觀需求,嘗試以生活中的物品、現象和活動為教學資源,實現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并以此為契機,為小學科學教學改革與創新奠定物質基礎、提供物質支持。同時,也建立科學教學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使小學生從生活的視角學習和應用科學知識、從科學的視角觀察和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小學生科學知識的學習、科學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