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芬
【作者單位: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 江蘇】
STEM 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種教學法是科學、工程、技術以及數學四部分的整合體。目前,在大多數小學的科學教學過程中,已經著手應用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優化以及改善的地方。為了使這種教學方式的意義與價值得以充分發揮,筆者對小學科學教學中STEM活動的推進策略進行相應的研究。
STEM教學方法的應用,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們的理工素養和理科思維能力。在其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STEM教學法并不是簡單地將四部分的知識進行重新組合,而是要求學生們利用STEM這種教學方式,探究事物的本質所在。
STEM 教學法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STEM教學法,打破各個學科之間存在的壁壘。STEM教學法并不是將各個學科整合起來的一種方式,而是作為各個學科之間溝通的橋梁,打破各個學科之間存在的壁壘。應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們將各部分的知識聯結起來,從而將各部分知識形成一個整體。從客觀的角度看,這是一種隨著時代發展而衍生出來的新型教學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以及質量,使各個學科的知識系統不再處于相互獨立的狀態。二是STEM這種教學方式著力于解決各種教學問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往往只死板地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教學,并且應用各種教學方式也是將提升教學效率以及質量作為重點;而對于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沒有有效解決,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教學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們未來的發展與進步。除此之外,在STEM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必須求學生們自身去進行答案的探索,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引導、輔助的作用。
在科學課堂上,教師如果想要應用STEM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首先要深入了解STEM這種新型教學方式的內涵;其次,在此基礎之上,運用STEM教學方式對各種教學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整合;最后,將整理好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除此之外,在應用STEM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貫徹STEM教學法的兩個教學原則,一是要打破知識原有的固定框架;二是培養學生們的探索精神。
我國歷史上,自古以來,工匠輩出。但是,我們并沒有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使工匠在社會上沒有一席之地。這也是我國工匠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教學大綱的角度來看,在我國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已經著力引入了大量的與科學理論相結合的實驗教學。但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在進行科學理論教學時往往只是輕輕掠過,而對于實驗教學這部分內容,學生們并沒有切實地動手實踐,沒有將科學課程的理論變為現實。筆者認為,在原本科學教材的基礎上,加入工程以及技術的教學板塊,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從某些方面來說,工程以及技術是實現各種科學理論的主要應用模式,是自然界的各種資源通過機械、工程的再組合,從而體現出科學理論的最大價值以及意義。大量的實踐證明,這種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且勾起學生們的學習欲望。基于此,在小學科學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任務教學的方式對學生們進行指導。例如,在正式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們搜集材料制作一個天平,并要求學生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上臺展示自己的天平制作成果。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大多數科學技術的完成都需要數學知識作為主要支持。基于此,在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如果想要達到科學課程學習的理想效果,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相應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們更加全面透徹地掌握數學知識,從而對科學知識的本質進行深入的探尋。
例如,在小學科學課程中,要求學生們動手搭建應用少量支柱的橋梁。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們自身動手測量搭建橋梁各部分的數據以及搭建骨架的框架角度等等。學生們自主計算、測量、動手搭建橋梁模型,使橋梁處于穩定狀態。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們應用數學知識進行計算、測量的能力,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們體驗到探尋本質的樂趣。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學生們已經不能夠僅僅滿足于理論灌輸的教學,他們作為一個個體,具有主動探索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欲望。在教學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只有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才能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開始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進而掌握知識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