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作者單位:宿遷市洋河美人泉小學江蘇】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一直被視為重點,同時又是難點。通常教師和學生花費大量時間,也無法改變作文教學的狀態。學生在寫作時缺乏完整的思路和清晰的邏輯,這也導致學生作文寫作水平低、提高不明顯等現象出現。小學生初期寫作時,因為年紀與知識面的原因,通常會在已有的作文上做修改,通過拼湊來完成寫作。這樣,作文雖然勉強完成,但是存在邏輯、語言等問題,所表達的意思并非自己心中所想,直接導致文章缺乏靈魂、文章表達空洞。所以,研究小學教學的作文教學需找到其教學內容的方法和策略。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導致小學生與外界接觸較少,他們所獲取的信息往往是通過網絡,網絡信息通常缺少該有的生活實踐。一味地套用和借鑒別人的文章,導致學生寫的文章思路不清晰,邏輯問題頻繁出現。因此,作為教師,要避免學生寫作過程的空洞問題和無詞可用的尷尬局面。改變這一問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經驗,逐步增長見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主動引導學生積累的方向,有意識地把學生向生活方面引導,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逐步積累寫作題材。學生的親身經歷對其寫作的幫助尤為明顯,自己的生活題材,在其寫作時也更加容易描寫,可有效避免詞窮現象,也會讓讀者感受到真實的生活經歷。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當然一篇好的文章也與生活息息相關。
由于自身積累不夠,閱讀量匱乏,學生寫作時常出現表達內容不真實、畫面感不強等諸多問題。學生表達情感時也會因詞匯量缺少,使得文章詞不達意。學生沒有足夠的文采去渲染真實情感,即使文章勉強完成,也會由于內容空洞而缺少靈魂。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極度缺乏詞匯,缺少閱讀量,直接導致所寫非所想。因此,想要改變現有狀態,教師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讀書不斷儲備詞匯量,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拓寬學生視野。大量的閱讀也能使得學生語感提升,從而更加高效地提升寫作能力。學生寫作基礎的培養就是要不斷汲取別人文章的優點,通過模仿他人的寫作風格與寫作技巧,有效吸納他人優美語句以及詞匯,這樣自身的視野得到拓寬,自身寫作也會流暢且內容充實。平時的閱讀題材不夠新穎會使得學生產生厭倦、抵抗心理,會致使閱讀效果不佳。但是要改變這樣的狀態,就要教師和家長多關注孩子,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從孩子的心理以及年齡入手,要從開闊孩子視野的角度出發,選擇適合的書籍。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階段尚未有辨別事物好壞的能力,家長和老師要絕對保證書籍的質量和內容的積極性。只有健康向上的書籍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在開闊視野的同時,走向更廣闊的知識海洋。相反,錯誤而不健康的書籍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誤入歧途。學生大量閱讀積極向上的書籍,會逐步培養自身語感,慢慢形成自己的語言基礎,長此以往,寫作時就不會有抗拒心理,寫作也會變得更加容易、流暢。
新課改要求教師培養學生想象力。小學生的心理尚未定型,注重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力會對其今后的學習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當小學生在大量積累詞匯與閱讀量之后,經教師的適當引導,可通過想象描繪出心中的場景,書寫自己的故事。而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多數文章均不會直接結尾,通常會留下懸念,這時我們的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為故事今后的發展續寫情節,這時孩子們就會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自身興趣出發去創作。
作文寫作素材是生活的描述,所以,教師要把生活和語文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均能發現寫作素材。其實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用來寫作。教師要求孩子把視線放寬,不把思維定格在學校和家庭中的瑣事上,要細心觀察學校和家庭中的細節,用心去體會,就能發現和積累大量寫作題材。只有在生活中細心觀察,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寫作才能如行云流水。
寫作能力的提升當然不是完全靠學生積累,也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教學精確度,作文教學要掌握技巧與方法,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比如,人物、環境的不同描述形式,以及文章不同的書寫格式,同樣可以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提升作用。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把生活與語文相結合。寫作本身既是生活的描述,也是生活的升華,教師的引導才能使得學生找到觀察生活的方法,學生才能在生活中一件平凡的小事上找到寫作的題材。閱讀量與閱讀習慣也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重視孩子閱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以此來增加和儲備知識量。最后,就是教師和家長要對孩子閱讀多加鼓勵,同時做到學校與家庭多方位指導,從而提高孩子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