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穎,黃思琪,王遠勝,溫力生
(1.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2.江門市中心醫院,廣東 江門 529000)
麻醉護理自1861年在國際上正式出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麻醉護理出現在最近20年,當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隨著麻醉學科不斷發展、工作內涵的擴展以及工作量的增大,臨床特別是麻醉醫師對于麻醉護士的需求越來越大。2017年12月,國家衛計委下發的《關于醫療機構麻醉科門診和護理單元設置管理工作的通知》[1]建議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麻醉護理單元,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麻醉護理學的發展。2018年9月,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與江門市中心醫院聯合辦學,成立麻醉護理班,以麻醉護理職業技能為根本,以典型工作任務為教學重點,以圍手術期麻醉護理內容為教學核心,加強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等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臨床技能型麻醉護理人才。在麻醉護理教學中,我國處于起步階段,本研究探討微格教學法在麻醉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和麻醉護理實踐教學的新方法。
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2017級(大二)護理專業麻醉護理班學生50人,其中男生3人,女生47人,年齡18~21歲。
(1)2018—2019年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共有4項操作項目:椎管內麻醉配合、中心靜脈穿刺置管配合、鎮痛泵配液及使用方法、經口氣管導管置入術配合,每項操作由1名主講教師負責,2~3名輔助教師配合,錄制標準操作視頻并邀請江門市中心醫院臨床專家對教師進行操作培訓與教學考核,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教師對授課與輔助教師進行微格教學培訓。
(2)隨機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人,實驗組和對照組交替前往江門市中心醫院參加實踐教學。
(3)實驗組和對照組教學內容、師資均保持一致。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實踐教學,先由教師講解操作要點并進行示范演示,然后播放操作視頻,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與答疑。實驗組采用微格教學的模式,課前在小組群內發送操作視頻,要求學生進行操作預習,每次一位學生進行操作演示,要求同時進行要點講解,教師用手機對其操作過程進行全程有聲錄像,其他學生對操作學生的操作流程、無菌觀念、人文關懷等方面進行評價。操作結束后教師把視頻發到小組微信討論群,操作者和小組成員再次觀看,并集體討論操作者存在的問題,操作者本人觀看視頻后也同時對自己的操作進行評價,最后教師點評補充,并強調操作要點。
(1)期末采用問卷星、座談會了解教師、學生對微格教學法的體會。(2)期末考試項目為鎮痛泵配液及使用方法,考核評分標準詳見表1。2017級護理專業麻醉護理班學生50人采用隨機抽簽方法決定考試順序,由江門市中心醫院和廣東江門中醫藥學院教師共同組成考核小組。(3)運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頻數表示。組間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
(1)考試結果(見表 2)顯示,實驗組平均分為(85.40±4.10)分,對照組平均分為(77.88±6.23)分,實驗組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調查問卷發出40份,收回40份,回收率100%,其中教師問卷15份,學生問卷25份。統計結果顯示,96%的學生認為微格教學法對麻醉護理實踐教學有幫助,92%的學生認為微格教學更有參與感和趣味性,88%的學生愿意參與這種教學方式,4%的學生認為微格教學時間長,影響效率。
微格教學是1963年美國的Alle等對角色扮演教學方法改進后提出的教學方法,有視頻反饋和微型教學,以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為方法指導,將教學者預期的教學行為當作目標,是利用微型設備幫助教育者提高學習效果的一門教學方法[2],有別于傳統教學方法,符合當下教學潮流和學生學習特點,已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
傳統護理實踐教學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培訓模式,通過教師的講授和演示,指導學生練習。訪談中教師感受到此種教學方式學生無法直觀地觀察、了解自身參與操作的實際情況。練習中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反饋學生被動接受,練習的積極性不佳,影響到實際的培訓效果。

表1 鎮痛泵使用技術評分標準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考核評分比較(±s,分)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考核評分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人數25 25 t P實踐技能成績85.40±4.10 77.88±6.23 5.175 0.00
微格教學模式轉變了以前學生被動參與教學的模式,為學生提供了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機會。學生在微格教學的視頻回播環節,直觀、全面地觀察到自身的各項操作開展情況,之后聯合應用多種形式的評估,學生和教師一起邊看視頻邊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王蘭芝等[3]應用微格教學方法帶教護理學實習,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臨床教學質量,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根據知識結構構建的動態性原則[4],學生在知識結構建立后還需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對知識結構進行反思評價、調節和優化。原有的教學模式多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缺乏對所學知識的反思、自我調節和優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微格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觀看自己的操作視頻,而且可以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在評價和討論過程中,學生對操作進行反思,在今后的練習中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操作。在評價環節,最初僅有部分學生參與,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采用2+2評價模式,即2個優點+2個改進建議,學生在與教師和同學討論的過程中,可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促進自我學習,在增強學生表達能力、增加自信的同時也為今后護理崗位中能夠勝任臨床教學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
現階段智能手機較為普及,應用微格教學法更加方便,微格教學中可以用智能手機代替攝像系統,使用網絡交流平臺代替播放系統,信息反饋直觀,不受場地限制,方便、簡單、便于實施。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此方法,在課后進行練習,完成微格實踐,反復錄制自己的操作視頻,呈交自己最為滿意的操作視頻作業,增加學生課后練習的趣味性,學生參與度增強。
教師也可通過反復觀看學生的操作視頻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發現學生操作中的薄弱環節,總結學生操作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對于個性化問題可以進行個別輔導,有助于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本項目研究對象是護理專業大二學生,已經學習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課程,已掌握護理學基本操作。在本學期麻醉護理實踐教學中,對于中心靜脈穿刺置管配合、鎮痛泵配液及使用方法兩項操作,學生有一定的靜脈輸液和藥品配制基礎,觀看標準視頻后學生操作完成較好,課堂效果較好。椎管內麻醉配合、經口氣管導管置入術配合兩項操作學生之前未接觸過,且操作流程較為復雜,通過觀看視頻預習效果欠佳,操作普遍出現超時、操作流程不規范等問題,教師在點評完學生操作后,重點環節需重新演示,學生練習時間較其他操作縮短10~15分鐘。因此,建議微格教學法在有一定操作基礎的課程中或部分操作流程較為簡單的項目中使用,如護理綜合實訓和麻醉護理學基礎中心靜脈穿刺置管配合、鎮痛泵配液及使用方法等。對于較為復雜的新操作項目,建議結合其他教學方法或者增加練習課時,以保證學生的實踐教學效果。
微格教學法在麻醉護理實踐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進和補充,有助于縮短學生臨床實習的適應時間,但微格教學法在麻醉護理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