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胃穿孔為臨床較為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是胃部潰瘍性疾病的嚴重并發癥,致病因素多,處理難度大,其對患者造成的危害較大,患者有上腹部腫脹、惡心,經常伴有反射性嘔吐、腹部壓痛等癥狀,需及時診斷和治療,否則會導致腹膜炎和休克,甚至死亡。本研究通過腹腔鏡修補術治療胃穿孔,分析患者圍術期的血清白介素、應激激素及氧化應激的變化情況,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6 月~2017 年7 月于本院治療的胃穿孔患者95 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微創組(49 例)和開腹組(4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注:與開腹組比較,aP>0.05
1.2 診斷標準[1]①腹腔穿刺抽出膿性液體。②X線通常可以發現膈下游離氣體。③突然發生劇烈腹痛。④板狀腹,肝濁音區縮小或消失。
1.3 納入標準 ①經影像學確診為胃穿孔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告知書。③無家族遺傳病史。
1.4 排除標準 ①存在心理及認知功能障礙者。②患者病情出現變化,無法參加本次研究者。③研究前,進行影響本次修補術結果的治療。④手術無法耐受者。
1.5 方法 微創組采用腹腔鏡修補術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建立氣腹,三孔法置入腹腔鏡等手術器械,對腹腔進行探查,去除沖洗穿孔部位的壞死組織及膿液等,在腹腔鏡條件下對穿孔進行修補,修補完畢后進行其他后期處理。開腹組采取開腹修補術,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然后于上腹部做切口,逐層分離各層組織及肌肉,全面探查腹腔結構,精準找到穿孔壞死部位,仔細清除壞死組織,修補穿孔,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區域,預防感染,并留置引流管及其他后期處理。
1.6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清白介素、應激激素、氧化應激各項指標變化情況。血清白介素各項指標檢測:兩組患者于手術前后進行靜脈抽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測定患者IL-β1、IL-6及IL-8 水平。應激激素各項指標檢測:兩組患者于手術前后進行靜脈抽血,采用ELISA 測定患者Ang-Ⅰ、Ang-Ⅱ、Cor 及NE 水平。氧化應激各項指標檢測:兩組患者于手術前后靜脈抽血取血清,離心處理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患者CAT、TAC、LPO 及MDA水平。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前術后血清白介素各項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IL-β1、IL-6、IL-8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微創組IL-β1、IL-6、IL-8 水平均低于術前,開腹組IL-β1、IL-6、IL-8 水平均高于術前,且微創組IL-β1、IL-6、IL-8 水平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應激激素各項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術前,兩組Ang-Ⅰ、Ang-Ⅱ、Cor、N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微創組Ang-Ⅰ、Ang-Ⅱ、Cor、NE 水平均低于術前,開腹組Ang-Ⅰ、Ang-Ⅱ、Cor、NE 水平均高于術前,且微創組Ang-Ⅰ、Ang-Ⅱ、Cor、NE 水平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術前術后氧化應激各項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 術前,兩組CAT、TAC、LPO、MD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微創組CAT、LPO、MDA 水平均低于術前,TAC 水平高于術前,開腹組CAT、TAC 水平均低于術前,LPO、MDA 水平均高于術前,且微創組CAT、TAC 水平均高于開腹組,LPO、MDA 水平均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術前術后血清白介素各項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pg/ml)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開腹組術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術前術后應激激素各項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術前術后應激激素各項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開腹組術后比較,bP<0.05
表4 兩組術前術后氧化應激各項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表4 兩組術前術后氧化應激各項指標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開腹組術后比較,bP<0.05
胃穿孔是常見的普外科急腹癥之一,致病因素較多,臨床常見為胃潰瘍,起病初期臨床癥狀無顯著特征,易于忽視,病情加重,患者出現腹部劇烈疼痛,蔓延至全腹,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展成腹膜炎、全身性中毒癥狀,嚴重者會出現休克,甚至死亡,其對患者的影響較大,不僅胃內容物流入腹腔,且對胃腸道功能狀態也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2]。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是胃穿孔患者早期康復的必要措施,改善患者預后,減少術后不適感,臨床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其中穿孔修補術的應用率相對較高,盡早手術治療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而穿孔修補術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案,手術效果佳,臨床應用廣泛,其中腹腔鏡研究的深入使得手術對機體的創傷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日益減少。傳統的開腹手術,手術視野范圍大,便于觀察穿孔附近組織,病變部位明確,但術中出血量嚴重,較大的手術切口對患者自身傷害嚴重,不利于術后恢復,疼痛感上升[3]。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在手術中使用腹腔鏡手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術中出血量少,手術視野清晰可見,術者操作安全高效,較小的手術切口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明顯縮短住院時間,為患者的家庭生活提供便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故腹腔鏡手術的臨床認可程度不斷提升。白介素是代表機體炎性應激變化的指標,患者發病期間,炎癥反應激活,臨床不良反應增加,該指標反映價值提高,而炎性因子水平是評價機體手術創傷影響程度的指標,機體受到手術應激或者疾病侵襲,造成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能夠準確反映手術患者圍術期的機體恢復情況[4]。應激激素與炎性因子作用相同,均為代表手術創傷性的重要指標,臨床監測意義重大,而應激狀態中應激激素與炎性應激指標均是對反應敏感性較高的指標,其可短時間內反映機體的綜合應激程度,對于疾病與手術引起的機體創傷的反映價值均較高[5]。因此,胃穿孔患者的圍術期進行腹腔鏡修補術臨床研究空間廣泛。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圍術期的血清白介素、應激激素及氧化應激各項指標水平變化較小,說明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術后恢復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