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燕
近幾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持續發展與更新,早期胃癌的診斷率得到了顯著提升,而在內鏡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臨床被用來治療早期胃癌越來越常見,其優勢得到了國外多個發達國家的普遍認可,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缺點也較為突出,比如手術難度較大、穿孔發生率高等,而從消化道黏膜下展開注射,則能夠形成黏膜下液體墊層,繼而能夠有效避免出現穿孔。黏膜下注射藥物在病變組織下形成良好的液體墊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重要步驟,因此合適的注射材料成為改進這種微創內鏡技術的重要環節[1]。為此,本文從本院選取早期胃癌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了不同藥物黏膜下注射輔助胃部早期腫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早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24 例;年齡39~77 歲,平均年齡(52.4±8.2)歲。觀察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38~80 歲,平均年齡(51.6±9.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①病灶累及黏膜下層腫瘤患者;②良性潰瘍病變患者;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④伴發存在系統疾病,難以耐受手術患者。
1.3 方法
1.3.1 器材 Olympus CV-290 主機/GIF-Q260Z、GIF-H290 放大高清胃鏡、BOSTON Scientific 23G 注射針、WILSON-cook 注射針(vin-23)、MICRO-TECH 組織夾、圈套器、透明帽、內鏡黏膜切開刀(Hook 刀、Dual 刀、IT 刀、Flex 刀)、ERBE ICC VIO300S 高頻電切裝置、Olympus UCR 二氧化碳送氣裝置、熱活檢鉗、AGS UW600 內鏡用送水裝置等。
1.3.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1~2 d 均住院以完善常規檢查,包括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及X 線胸片等[3]。手術實施前,病灶通過智能電子分光技術(FICE)染色或通過窄帶成像技術(NBI)觀察病灶范圍和深度。兩組患者均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對照組應用生理鹽水250 ml+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2.5 ml黏膜下注射輔助;觀察組應用甘油果糖+玻璃酸鈉+腎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輔助,運用注射針經內鏡于黏膜下層分點注射甘油果糖0.05%腎上腺素美藍注射液(≤1 cm 的病灶黏膜下注射1~3 ml,>1 cm 的病灶在其周圍注射3~5 ml),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2.0 ml[2]。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具體操作如下:①標記病灶:外側電凝標記病灶邊緣0.5 cm,保證各個標記點之間的間隔為2 mm[4];②黏膜下注射:多點于病變黏膜下注射不同藥物;③切開:病變外側緣黏膜以針刀環周切開,同時運用IT 刀部分剝離病灶黏膜下層,此后將殘留病灶用圈套器套住,在提拉收緊后,在Endo Cut 模式下切除;④剝離:用針刀沿病灶邊緣標記點切開病灶外側緣黏膜后,DUAL 刀或IT 刀將病灶從黏膜下層進行全部剝離;⑤創面處理:病變切除后,采用熱活檢鉗、局部電凝、鈦夾或局部噴灑外用凍干人纖維蛋白等手段處理裸露的血管和潰瘍創面[5]。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和黏膜下注射液總量[5]。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黏膜下注射液總量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黏膜下注射液總量為(30.61±12.70)ml,觀察組患者的黏膜下注射液總量為(26.14±7.41)ml,觀察組患者的黏膜下注射液總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5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黏膜下注射液總量比較(±s,ml)

表2 兩組患者黏膜下注射液總量比較(±s,m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臨床中,早期胃癌主要是指發生于黏膜或黏膜下層的病灶,和病灶的大小或淋巴結轉移無關的胃癌。以往對早期胃癌的治療多采用外科手術,比如胃癌根治術、淋巴結清掃術等,雖然術后5 年內生存率較高,但患者術后普遍存在恢復慢、創傷大以及術后生存質量差等多種問題,因此積極探究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6]。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在內鏡黏膜切除術(EMR)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早期癌的治療手段,能夠對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變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將疾病早期發現并早期治療,避免了疾病的進展。目前認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消化道早期腫瘤病變的首選治療方法[7]。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內鏡下使用專用的高頻電刀及一些輔助設備對胃腸消化道早期腫瘤進行切割、剝離,在無血道及淋巴轉移的前提下,無論癌組織大小及位置,均可以使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技術進行癌組織切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創傷小、有效、安全。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普及的重要障礙在于手術的操作難度較大和穿孔的發生率較高,通過消化道黏膜下注射形成一個黏膜下液體墊層是避免穿孔的最好方法[8]。目前不同藥物應用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均有相關的報道,但是仍少有關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不同藥物注射效果的對比研究,因此也給臨床醫生及護理人員在藥物選擇上帶來了一定的困惑。為了在該領域進行相關的探索,為以后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及經驗,本研究將采用不同的黏膜下注射藥物分別作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輔助黏膜下注射用藥[9]。黏膜下注射藥物在病變組織下形成良好的液體墊是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重要步驟,因此合適的注射材料成為改進這種微創內鏡技術的重要環節。美國消化內鏡學會建議指出[10],黏膜下注射治療時,需具備以下特點,比如安全易保存、可保證切除標準完整、為病理檢查提供基礎、可長時間存在于黏膜下而保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順利完成、提供了黏膜下液體墊較厚。應用甘油果糖+玻璃酸鈉+腎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輔助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腫瘤,可滿足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治療需求,維持較為理想的高度和較為理想的維持時間,同時減少了注射量。本文將其與應用生理鹽水+腎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輔助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腫瘤進行比較后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黏膜下注射液總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給予應用甘油果糖+玻璃酸鈉+腎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輔助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腫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以甘油果糖+玻璃酸鈉+腎上腺素黏膜下注射輔助實施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早期胃癌具有突出效果,能夠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減少手術期間的出血量與黏膜下注射液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