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松濤
慢性胃炎屬于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疾病,發病率較高。其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長期刺激性飲食、刺激性藥物、幽門螺桿菌、病毒感染、膽汁反流、環境因素等[1]。其臨床表現為上腹痛、惡心、嘔吐等。若未得到有效治療,隨著病情發展容易誘發消化性潰瘍或演變成胃癌,對患者身體健康影響較大。目前臨床常用治療藥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貝拉唑、莫沙必利等,本次研究主要探討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9 年1~7 月收治的92 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6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齡29~58 歲,平均年齡(43.84±6.18)歲;體質量指數18.02~26.24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35±1.88)kg/m2;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27±1.52)年。觀察組中男25 例,女21 例;年齡28~59 歲,平均年齡(43.73±6.21)歲;體質量指數18.17~26.1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66±1.57)kg/m2;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34±1.4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中對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并通過經尿素酶試驗幽門螺桿菌(Hp)呈陽性,通過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呈灰黃色或灰白色,并伴有彌漫性或局部萎縮;臨床資料完整;患者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近期內未參加其他相關研究。
1.3 排除標準 排除存在藥物禁忌患者;排除伴有精神失常或意識不清患者;排除胃腸手術史患者;排除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包括阿莫西林(中山市力恩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210,規格:0.5 g),1 g/次,3 次/d;克拉霉素(國藥集團汕頭金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164,規格:0.25 g),0.5 mg/次,2 次/d。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加用雷貝拉唑(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292,規格:10 mg),口服,10 mg/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莫沙必利(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58,規格:5 mg),口服,5 mg/次,3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1 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徹底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腺體萎縮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胃黏膜恢復正常,腺體萎縮恢復>2/3;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改善,胃黏膜病灶面積縮小>1/2,腺體萎縮恢復1/2~2/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3]。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的Hp 根除率、臨床癥狀(上腹疼痛、噯氣、惡心嘔吐)緩解時間、治療前后血清指標(GAS、COX-2、IL-2、IL-4)水平以及不良反應(惡心嘔吐、頭暈、嗜睡、便秘)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Hp 根除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Hp 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上腹疼痛、噯氣、惡心嘔吐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GAS、COX-2、IL-2、IL-4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GAS、COX-2、IL-2、IL-4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以及Hp 根除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ng/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發生惡心嘔吐2 例,頭暈2 例,嗜睡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87%;觀察組發生惡心嘔吐2 例,頭暈3 例,便秘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4%。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03,P>0.05)。
慢性胃炎屬于胃部炎性病變,有多種不適反應,如上腹疼痛、噯氣、惡心嘔吐等[4],病情長期遷延容易誘發腸上皮異型或化生增生,造成癌前病變,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脅。現階段,臨床治療慢性胃炎主要選擇抗Hp 感染、抑制胃酸分泌等作用的抗生素藥物[5],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導致耐藥現象增加,降低治療效果。因此,臨床應當探尋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以提升臨床效果。
雷貝拉唑是一種質子泵抑制藥物,優勢在于不良反應少、起效時間短、藥效發揮時間長,在與H+-K+-ATP 酶可逆性結合后快速中和胃酸,對胃酸分泌產生抑制,并可改善胃內pH 值[6]。但該藥物劣勢在于強效抑酸作用太強,容易導致胃排空延遲,不利于胃黏膜恢復。因此臨床建議與促胃動力藥物聯合應用。莫沙必利是一種強效堿性促胃動力藥物,優點在于藥物成分容易被機體快速吸收,且不良反應少,作用機制為通過選擇性刺激5-羥色胺受體,進而提高機體內乙酰膽堿的釋放量,增加胃部排空速度,有效預防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7],利于胃黏膜恢復,治療效果較為顯著,但其缺點在于單獨用藥效果欠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5.65%(44/46)、Hp 根除率97.83%(45/46)均高于對照組的80.43%(37/46)、76.09%(35/4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59、9.583,P<0.05)。觀察組患者上腹疼痛、噯氣、惡心嘔吐緩解時間分別為(13.58±2.62)、(10.62±1.57)、(10.31±1.72)d,均短于對照組的(17.25±2.93)、(14.37±1.65)、(14.81±1.97)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333、11.167、11.670,P<0.05)。提示雷貝拉唑與莫沙必利聯合作用可以改善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并能提高Hp 根除率,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血清指標中 GAS 屬于常見的消化道內胃腸肽類激素,對胃酸產生刺激,機體在Hp 感染侵襲后會提高GAS 水平,導致病情加重;COX-2 是非甾體抗炎藥作用靶點,當機體受到炎性刺激后會誘導基因表達,增加COX-2 水平;IL-2 與抗體之間存在密切關系,是由活化的T 淋巴細胞生成,可增加細胞抗病毒能力;IL-4屬于Th2 細胞因子,對IL-2 的生成產生抑制,阻止巨噬細胞殺滅病原體。本次研究,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GAS、COX-2、IL-2、IL-4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可以抑制慢性胃炎患者血清GAS、COX-2 的生成,調節血清IL-2、IL-4 水平,且聯合用藥起到協同作用,可以快速提高Hp 清除率。
滕凌等[8]研究指出,單獨采用雷貝拉唑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而采用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可見在藥物應用安全方面差異不大。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4%,與對照組的10.8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雷貝拉唑與莫沙必利藥物聯合作用不會明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與上述研究結論相同,但是在數據方面存在些許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樣本數量較少所致,可在后續研究增加研究樣本數量,并深入分析相關數據,從而得到更加準確結論。
綜上所述,慢性胃炎應用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快速清除Hp 和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血清指標水平,且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