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成觀 李文勇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斷,為我們解決新時代民族問題、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啟迪。以“共同體”的相關闡述為視角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根基,能夠進一步認識其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理論基質,更好地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于現實的巨大實踐價值,創新了以發展共享構建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責任共擔建設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情感共鳴創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命運共建鑄造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智慧新方案,不斷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時代化。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共同體;民族文化;民族交往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3-0051-08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滇黔桂少數民族聚居區民間道德教化與法治文明耦合研究”(17XKS012);貴州省教育廳碩博點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前沿問題研究”(2018SSD21)。
作者簡介:盧成觀(1990-),男,南寧人,貴州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右江民族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李文勇(1996-),男,廣西崇左人,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作為當前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在其價值與路徑研究上已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但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根基何為”問題上研究較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我國傳統文化及我黨對共同體的相關論述為基,深層次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來源,并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現狀,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價值,探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選擇,廓清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迷霧,以便更好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根基
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重要論斷的提出,旗幟鮮明地回答了新時代民族工作“做什么”和“怎樣做”的問題。“萬里江河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只有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根源,才能為解決新時代我國民族問題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一)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
馬克思以唯物史觀為視角,科學地考察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他在批判繼承形形色色的共同體思想的基礎上,在一系列經典著作中闡發了對于人類社會共同體的思考與理解,形成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將人類社會大致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虛幻的共同體”以及“真正的共同體”。
“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是人類社會共同體的原始階段。原始社會早期,人類逐漸意識到單個人是無法在當時群獸出沒、弱肉強食的原始自然環境獲得生存的,唯有通過“家庭和擴大成為部落的家庭,或通過家庭之間互相通婚(而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聯合”[2],即基于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族群習慣而走向聯合、組成部落、形成共同體。“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意味著人類開始有了對抗自然、獲取生存資料的資本,意味著人類擺脫自然界對人的本質的束縛有了初步覺醒,意味著人類在“由猿向人”的歷史跨越中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自然形成的共同體”的目的不是為了人類社會更好地轉型與發展,而是為了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這就決定了它的歷史宿命只能被更高級的人類社會共同體所取代。
“虛幻的共同體”是人類社會共同體的“異化”階段。首先,馬克思認為,人們實現宗教解放后組成的政治國家本應使人得到進一步解放,但一方面“在這個共同體中,人把自己看做社會存在物”[3]30,另一方面“人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并成為異己力量的萬物”[3]30,人始終處于兩種對立的生活之中。其次,馬克思在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時,也揭示了“虛幻的共同體”下的“私有財產關系仍然是共同體同物的世界的關系”[3]183,而不是共同體與人的世界的關系。最后,馬克思認為,分工的存在使“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三者之間發生矛盾,就必然導致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無止境地斗爭,于是“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4]164。資本主義國家作為資產階級聯合體,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因此對于被統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4]199雖然“虛幻的共同體”極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社會邁入工業文明,但是“虛幻的共同體”始終是一個“異化”的人類社會共同體,必將會被人民所拋棄、歷史所淘汰。
“真正的共同體”,是人類社會共同體的最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422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4]199他又強調,“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4]199這就告訴我們,只有“真正的共同體”才是人類社會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鮮明的人類社會價值指向。此外,馬克思還對如何實現“真正的共同體”作了科學的猜想,比如“消滅勞動,并消滅任何階級的統治以及這些階級本身”[4]170,還比如“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4]185,再比如“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發展史的自然產物”[5],等等。這些精彩的論述勾畫出了“真正的共同體”的美好藍圖,使我們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理基礎。“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是建構在族群關系與習慣基礎之上的,其出發點在于解決“現實的人”的問題,那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堅持民族歷史與文化傳承,聚焦“現實的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虛幻的共同體”暴露出虛幻民主自由、虛偽利益,那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解決發展共享的難題;“真正的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那么就要以促進各族人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列寧的共同體理論
在帝國主義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列寧在領導世界殖民、半殖民地人民進行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斗爭中,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形成了列寧的共同體理論。
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以科學的唯物史觀對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后的人類社會共同體走向展開了美好的設想:“在共產主義的徹底勝利使一切國家包括民主國家完全消失之前,世界聯邦是同社會主義相聯系的,各民族實行聯合并共享自由的國家形式。”[6]367他還認為“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而獲得勝利的社會所采取的政治形式將是民主共和國”[6]367。由此可知,資本主義國家并非人類所追求的共同體的最終形式,人類社會價值指向的共同體的締造者只能是無產階級。列寧還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中進一步豐富了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關于人類社會共同體建設的思想。在關于帝國主義時代共產黨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的問題上,列寧認為,“主要應該是使各民族和各國的無產者和勞動群眾為共同進行革命斗爭、打倒地主和資產階級而彼此接近起來。”[6]161隨后,在世界資產階級國家聯合起來絞殺新生蘇維埃政權的危難關頭,列寧要求各殖民地人民與各壓迫民族團結起來保護蘇維埃政權,因為“只有蘇維埃政權戰勝世界帝國主義,他們才能得救”[7]162,即只有無產階級組成的共產國際這種共同體才能真正戰勝資本主義、消滅民族壓迫與民族的不平等。最后,列寧對于殖民地與半殖民地人民戰勝資本主義國家后如何實現“世界無產者的聯合”提出了構想,他根據蘇聯與各蘇維埃國家在實踐中所展現出的聯邦制的優越性,認為“聯邦制是各民族勞動者走向完全統一的過渡形式”[7]162。
列寧的共同體理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理論借鑒。列寧站在無產階級立場,深刻批判了“歐洲聯邦”共同體,暢想以“聯邦制”實現各民族“聯合并共享自由”。這就是說,只有堅持人民立場,保障各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維系好各族人民的情感紐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筑牢。在特定時期,列寧強調要以共同目標促進世界無產者聯合,要以蘇維埃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中心,這就啟示我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偉大夢想為載體,要以國家統一為前提,爭取各族人民自覺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
(三)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共同體思想
在五千多年壯麗的華夏文明史詩中,形成了以歷史道德傳承、多樣文化與多元思想以及各種精神觀念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其中蘊含著廣大勞動人民心聲的理想社會憧憬,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共同體思想。
儒道兩家集中表達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之心。先秦諸子百家時期,儒家的“大同”社會思想早已萌生,在《禮記·禮運篇》中系統描繪了這一美好藍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是謂大同。”[7]“大同”社會作為儒家尊崇的人類社會最高形態,倡導“國家治理論”,選賢舉能;倡導“公民道德品質論”,講信修睦;倡導“和諧社會論”,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倡導“勞動論”,男有分、女有歸。與儒家不同,道家主張“小國寡民”式的人類社會共同體。“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8]雖然老子的理想社會是沒有階級剝削與壓迫、人民安居樂業的類似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狀態,但這一人類社會共同體思想卻幻想歷史前進的巨輪倒退回野蠻的原始社會,這不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國古代的詩歌散文也抒發了勞動人民向往美好社會之情。例如《碩鼠》一文:“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碩鼠碩鼠,無食我苗……”[9],以“碩鼠”比喻剝削階級,強烈地表達了廣大勞動人民向往沒有剝削與壓迫的美好社會。再如《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我生之初,尚無造;我生之后,逢此百憂……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兇”[10],道出了勞苦人民對無剝削、無壓迫的理想社會“凈土”的向往。
“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文化認同關系的認識,有助于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性質。”[11]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構筑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文化支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扎根生長的豐厚文化土壤。戲劇、地域文化、衣冠服飾、神話傳說等中國傳統文化都蘊含著寶貴的人類社會“共同體”思想,充分表明對“真正的共同體”的追求早已融入在各民族人民的血脈之中,是各民族歷經千秋萬代傳承的民族記憶,“使中國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并由此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12]因此,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愛國情懷與道德品質,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民族文化,以共同文化基因與民族歷史記憶為精神養料涵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義。
(四)中國共產黨的共同體理論
回望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我們黨在不同時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提出的一系列統一戰線思想,成為彰顯黨的初心與使命的共同體理論。
大革命時期,由于理論準備不足和理論修養不夠,到處“碰鼻子”,我們黨逐步意識到建立聯合戰線的重要性,“所以中國共產黨的方法是邀請國民黨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會主義各團體開一個聯席會議……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13]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這是黨的共同體理論的最初嘗試。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農民廣泛開展土地革命,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不僅建立了“反封建壓迫、反國民黨統治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4],還進一步密切了工人與農民的聯合。抗日戰爭時期,我黨早期發布《八一宣言》表示,對各黨派、各全體、國外僑胞,“愿意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救國”[15]522。1935年12月,我黨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最廣泛的反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層的與上層的),才能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14]522毛澤東也強調:“目前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16]解放戰爭時期,“為著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17],于是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少數民族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又強調“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8],這一思想極大地將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團結起來,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分析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性質,即“我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19]?;1981年6月,黨再將新時期統一戰線命名為“愛國統一戰線”,并強調:“一定要毫不動搖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20]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以深邃的眼光、非凡的政治智慧回答了“世界怎么了”“世界怎么辦”的問題,貢獻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歷經歲月洗禮與實踐淬煉,黨的共同體理論是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豐富實踐經驗的。黨帶領各族人民搞革命、抓建設、促改革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披荊斬棘、昂首闊步的力量之源在于黨的核心領導力量與各民族人民的主體作用,這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經驗借鑒之處。黨提出的一系列統一戰線思想,是黨的初心與使命的生動詮釋,使得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波瀾壯闊的黨史與國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黏合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領導下,共謀偉業,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價值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凝心聚力共圓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間的團結,有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發展。
(一)凝心聚力共圓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1]49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價值首要體現在能夠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各民族“心往一處想”,共同逐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絕不是這個民族或那個民族的夢,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夢;也不是什么其它民族的夢,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夢,每個民族、每個人都是“中國夢”的直接享有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強大的“精神磁場”,能夠將各民族、各團體黨派、各個階層人民自覺地“吸附”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征程中,為實現“中國夢”共同努力;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可以發揮強大的導向作用,在規避各種“大國夢”“地方夢”等對“中國夢”的錯誤解讀的思潮中把準中國夢的前進方向,使各民族人民始終保持思想統一、步調一致,進而以更加昂揚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國家的各項建設之中。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各民族“力往一處使”,共同圓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絕不是喊喊口號、敲鑼打鼓就能完成的;每個民族、每個人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征程中也絕不是“中國夢”的過路人或看客,我們都是新時代追夢人。“道雖遜,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進一步強化各民族人民的主體地位與主人翁精神,從而在關乎國家發展與民生福祉的“大事”“小事”上積極地建言獻策,在“脫貧攻堅戰”“環境保衛戰”“科技創新戰”等重大戰略中積極行動起來、敢為人先,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踏實肯干,為“中國夢”匯聚起四面八方的磅礴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有利于民族關系的友好發展,將各民族人民的力量匯集起來,助力解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吃喝住穿、教育醫療和公平正義等問題,縮小民族地區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
(二)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與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各族人民對國家的自覺認同與對中華民族心理歸屬的思想觀念總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價值突出表現在能夠有力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維護國家統一與各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回顧歷史,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大一統進程,“合必分,分必合”,任憑朝代不斷更迭,中國始終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近代以來,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山河破碎的危急關頭,中華民族開始由自在獨處走向自發聯合,少數民族同胞與漢族同胞同仇敵愾、共抵外侮、救亡圖存。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不僅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提高了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水平,還愈發地增強了少數民族人民對國家的認同與歸屬感,推動了各民族關系的友好發展,彰顯出民族區域自治的強大制度優勢。當今時代,恐怖主義、民族分裂與國家分裂勢力長期存在,西方敵對勢力不斷利用我國民族關系挑起事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任重而道遠”,迫切需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基固本”。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正是基于無數中華兒女始終“標榜”自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員,正是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熔鑄在中華兒女們的血脈之中,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偉大精神動力,所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各族人民而言是“打不掉、抹不去”的。概而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地統合了社會成員的民族‘自覺意識和個體‘實踐意識,并最終升華為國家治理理念的‘理論意識,表征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自覺”[22],能夠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警惕“顏色革命”的銳利思想武器。20世紀末,在中亞以及東歐的獨聯體國家爆發了鼓吹所謂“民主”“自由”等西方“普世價值”,以和平與非暴力手段實現政權更迭為基本特征的“顏色革命”,這實質上是美國一手推動以滿足其顛覆他國政權、維護霸主地位“野心”的政治手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由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不斷邁進,“樹大招風”效應明顯。2019年6月,以“反修條例”為導火索,香港發生暴亂。但在亂港事件中,香港人民自發舉行“救港行動”,大陸人民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熱切關心香港問題、自覺發起“我是國旗護旗手”“支持香港警察”等愛國主義活動,展現出了強大的愛國與民族團結精神。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今后防范抵御“顏色革命”、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銳利思想武器。
(三)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海納百川,不斷汲取優秀文化養分,實現了“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芳香四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價值還顯現在能夠有力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發展方面。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必定會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增進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推動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文化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在歷史上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以及政治活動過程中創造的,以建筑、服飾、生產工具、語言、文字、節日為表現形式的代表著本民族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民族文化就是各民族的精神血脈與民族靈魂,各民族同胞對本民族文化有著天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形態表達,更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共同體的意識形態凝合。它不僅強調各民族要對自身文化認同,也強調民族同胞之間要尊重、認同多元民族文化。基于多元的民族文化認同會使民族同胞更加緊密團結在一起,同時也編織了民族文化交流網,進一步推動民族文化融合與發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力化解“民族文化危機”,為民族文化搭起發展舞臺。當前,各民族人民生活的時空,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經濟全球化也使得多元文明不斷涌入中國,我國民族文化發展倍經考驗。由于“繼承斷代”、發展活力不足、教育失位等問題,使得民族語言、民族歌舞、民族文藝作品、民族風俗、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代表民族之“根”與“魂”的民族文化面臨發展危機。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在包含著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價值共識與精神特質,可以化解民族文化隔閡,極大刺激民族文化發展神經,推動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由中華文化共同體催生出的中華文化共同體意識也為化解“民族文化危機”營造了良好的環境,為民族文化間的交流搭建了平臺,為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創新發展凝聚了思想共識。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選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選擇多樣,但根本立足點應該是發展共享構建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責任共擔建設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情感共鳴創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命運共建鑄造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四共”方案。
(一)發展共享:夯實經濟基礎以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
馬克思明確指出:“在古代,每個民族都由于物質關系和利益關系(如各部落的敵視等等)而團結在一起。”[23]恩格斯也指出:“沒有共同的利益就不會有統一的目的,更談不上統一的行動了。”[24]可見,沒有維護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保障好各民族人民的物質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無從談起。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由吃不飽到解決溫飽、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質的飛躍,少數民族同胞生活條件也得到了顯著改善,“但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仍然有11個在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大多自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社會發育程度較低。”[25]不解決好經濟發展共享與民族利益問題,必然會造成民族關系緊張,進而影響國家統一與社會和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構建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為基石。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僅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賦予了嶄新內涵與活力,而且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有益啟迪。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思想,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窮困山區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首要的基本的客觀要求。一是要形成正確的認識論,回答好民族地區“貧什么”“為什么貧”以及“誰來扶”的問題。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觀,深刻認識到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交通運輸、歷史原因等客觀因素的不同,造成各民族地區貧困的原因也是有差異的,要在對貧困地區進行實地調研認識貧困根源的基礎上,走群眾路線,深入千家萬戶,做到“哪家貧”“扶哪家”心中有數。二是要以正確的方法論為指導,解決好“誰來扶”“怎么扶”的難題。鄧艷葵對“誰來扶”的問題有獨到的認識:“政府這一主體層次是‘精準扶貧的主要責任人”[26],必須明晰其權力與責任,為此“就要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27];“人民群眾這一主體層次是‘精準扶貧的主力軍”[26],需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怎么扶”的難題上,要堅決貫徹落實“五個一批”工程,并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幫助民族地區、窮困地區人民徹底告別貧困,勇于向造成“貧困”的根源開刀。
“發展共享”不單單是經濟方面的利益共享,還有政治、文化、生態、教育、科技、交通等其他方面的共享。“共同富裕所要解決的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突出的貧富差距、貪污腐敗、精神貧困、環境污染等種種問題。”[28]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新時代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能忽視少數民族地區同胞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應該花費時間、下大力氣完善邊疆地區、窮困地區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信息網絡建設,在出臺政策利用民族地區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要保證他們的藍天常有、綠水常流、青山常在,讓改革開放的成果充分涌流在民族地區生態、安全、法治、民主、公平等方面的體驗上,不斷提升少數民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二)責任共擔:落實黨的領導作用與各民族的主體責任
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56個民族的責任,關鍵在于“共擔”二字。因此,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建設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為核心,充分落實黨的領導責任與各民族的主體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21]68,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保證。回首過去,全國各族人民真正“站起來”“富起來”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遠眺未來,只有黨才能帶領各族人民創造新的人間奇跡,奪取新的偉大勝利。就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黨首先要保證國家大政方針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方向,堅持少數民族人民在人民代表大會中擁有一定比例、民族區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長期不變,以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和實現民族平等團結,堅持黨管少數民族人才、任人唯賢提拔少數民族干部,堅持各種民生工程、惠民方略、民族政策適當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其次,黨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領導權,堅決打擊各種挑撥民族關系、搞分裂國家、破壞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違法犯罪行為,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開展民族工作。
各民族落實主體責任,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抓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就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各民族首要的就是維護黨的領導核心地位,自覺聽黨話跟黨走,自覺形成“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員”的思想觀念,自覺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以此筑牢穩固的思想政治基礎。其次,各民族人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懂弄通其理論成果,領會其精神要義,以這一最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在思想上內化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行動上外化出“四個自信”,保證民族道路正確,堅定民族立場不變。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
[6]?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施忠連.四書五經名句誦讀[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339.
[8]?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910.
[9]?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1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7.
[10]王力.詩經韻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2.
[11]郝亞明.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8-13.
[12]詹進偉.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進路與生成邏輯[J].廣西民族研究,2019(3)∶10-14.
[13]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45-46.
[14]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07.
[15]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1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3.
[1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86.
[1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19]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55.
[20]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1.
[2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2]代洪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與當代價值[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7)∶43-48+57.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9.
[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8.
[25]馬福運.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若干思考[J].中州學刊,2019(7)∶13.
[26]鄧艷葵.“精準扶貧”思想:馬克思“現實的人”理論的運用與升華[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74-79.
[27]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1-28(01).
[28]張榮軍,盧成觀.馬克思對形形色色共產主義的批判及其當代價值——基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文本解讀[J].貴州社會科學,2019(6)∶20-27.
[29]董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選擇[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5-11.
[30]袁淑玉,王?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招好棋——為什么要建設民族互嵌式社區[J].人民論壇,2017(13)∶76-77.
[31]曹愛軍.中華民族共同體視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9(3)∶1-9.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