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已將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而慢病防控作為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努力的方向。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基層健康管理服務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劉曉春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講述如何運用“三大平衡”進行精準健康管理。
《經濟》:起始于美國的健康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和行業興起并日趨完善。但在我國,健康管理無論從規模還是介入層次上講仍是一個新鮮事物。請您詳細講述一下健康管理的含義,以及目前國內的發展情況。
劉曉春:西方的健康管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成體系并在改善人們健康狀況、有效降低醫療開支等方面成效顯著。整體上看,健康管理在我國的發展較為緩慢,體現在健康管理的服務對象較狹窄,公眾的認知度還不高,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尚未被公眾所接受。比如有些吸煙人群,每年在購煙上可能會有上萬元支出,但花幾百元做個健康管理在他們看來“太貴了”,一旦生病,他們只能花費巨資治療。而事實上,進行健康管理,提早預防可以讓他們少花這筆冤枉錢。
健康管理的理念,在于“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這九字方針。這也是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的創會宗旨,通過多渠道募集基金,支持基層開展健康管理服務,不斷提高基層健康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控慢性病,為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做貢獻。
《經濟》:健康管理領域的重點在哪里?您認為健康管理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劉曉春:健康管理談了很多年,不管是大家熟知的養生還是大健康概念,我們更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預防和管理,這也是健康管理的工作主線,并將理論進行項目化,有具體措施進到社區,進到老百姓生活,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有一個案例可以跟讀者分享一下,3年前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與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早上8點開始在社區健康驛站進行健康宣傳,讓居民學習健康管理知識,現場免費體驗益生菌產品。經過一兩個星期后,不少小區居民反映身體情況改善。其實并不是產品有多神奇,而是我們通過這種形式讓老百姓接受到健康服務,提高健康意識,用老百姓能夠接受的健康管理模式,自發管理健康。這僅僅是一件小事,卻是當前基層實踐中很難做到的,值得行業人深思。
個人也要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提高健康意識,加強自我健康管理,踐行健康生活方式。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健康最直接的殺手來自于三大失衡源:腸道菌群失衡、營養結構失衡、免疫系統失衡。“三大平衡”提出了“營養、菌群和免疫三維一體的系統平衡狀態是構成人體健康穩態的基石”這一獨到觀點,為精準健康管理指明了方向,闡述了營養學、微生物學和細胞免疫學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與內在關系原理。
《經濟》:您剛才提到的基層健康管理的模式,除了市場培育外,還需要有哪些完善和提高的?
劉曉春:我認為是兩點:一是健康管理體系建設,二是基層健康的志愿者團隊建設。健康分為身體和心理兩方面,它有周期性變化,如果政府能夠搭建橋梁,通過社會組織、企業參與,充分利用好基層,建立出健康檔案,就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健康問題,還能對國內健康管理進行系統性理論研究,這需要各部門間的配合,是一場持久戰。
我國健康管理相關人才缺口近2000萬人。培養專業型人才是一方面,但是留得住人更加重要。比如學員學費7000元,4個月的學期,考取了心理咨詢職業證書,那么這張證書能否保證學習者的服務質量?還要看日后的工作實踐。基層志愿者團隊是一個龐大的數量,除了給予物質獎勵,還要為他們提供社會展示的空間,幫助他們獲得社會認可。近兩年我們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探索,比如使用志愿者積分制,在未來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方面為志愿者打開一個綠色通道,一定數額積分可以換取獎品,或是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資源,例如與全國三甲醫院建立聯系,為志愿者群體提供醫療保障。
《經濟》: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健康管理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何應對?
劉曉春:總體是向好發展的趨勢。首先生物技術迅猛發展極大提升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圍繞健康中國戰略,以科技創新為動力,進一步完善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我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其次我們應當引導科技力量健康發展,近兩年新媒體異軍突起,網絡世界充斥著太多不良聲音,為了博取眼球,一些平臺的健康講座漏洞百出,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宣傳渠道,傳播正確的健康理念,由專家做前期引導,更多的是靠志愿者團隊去落實線下。雙管齊下,健康管理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