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玲 張佳怡 編輯/白琳
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眾多,產品結構復雜,投資者有必要了解理財產品的類型以及所蘊含的風險細節。
在中國金融開放逐漸加深的背景下,外資銀行在華業務的發展也令人矚目。外資銀行的優勢在于,通過不同類型的產品,實現了貨幣、市場、標的、金融工具的全球化配置。隨著匯華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等合資理財公司的籌建,外資進入國內資管子行業的勢頭將更加明顯。個人投資者了解外資銀行的相關產品,有利于更好地適應資管行業的開放,分享海外市場的利好。
一是結構性產品發行較多,收益相對較高,風險也相對較大。從2020年11月26日在售高收益銀行理財可以看出(見附表),在排名前10的理財產品中,前5名均為花旗銀行的看漲觸發系列,收益率超過10%;匯豐銀行匯轉靈動系列產品收益排在第6和第7位,但收益率下降較多,接近6%。前10名中,中資銀行理財產品只有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上榜,收益在6%左右。可見,與中資銀行理財相比,外資銀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相對較多,期限也較長(東亞銀行產品期限達2年)。這與結構性產品嵌入的衍生工具和投向有關。國內銀行理財資金主要投資國內收益比較穩健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而外資銀行理財資金大都投向股票市場、外匯市場等。
從平均收益看,外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整體略高于中資銀行,但是差距并不很大,基本在4.5%—5%徘徊。
從風險等級劃分看,2018年第三季度到2020年第三季度,外資銀行與全國性中資銀行均以一級、二級風險理財產品為主,占比分別為為75.1%和87%;三級風險理財產品中,外資銀行占比為19.15%,高于中資銀行的5.36%;四級、五級產品,外資銀行發行量占比達到5.76%,而全國性中資銀行僅為0.2%。綜上可見,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高于中資銀行。

2020年11月26日各銀行結構性理財收益排名
二是理財資金投向主要是海外市場。外資銀行理財產品資金基本上是投資于境外市場資產(股票、債券、黃金等)。外資銀行由于全球資產配置的優勢,對于有全球配置資產的高端客戶吸引力較大。
三是外匯理財產品的品種豐富,可選性較大。外資銀行的外匯理財產品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與金融資產掛鉤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多為保本型產品或高比例保本(如保本范圍90%—100%),其投資回報與所掛鉤的匯率、利率、股票、債券、指數、商品等資產的市場表現相聯系。一般選擇的掛鉤對象都是優質投資標的,比如黃金ETF,亞馬遜、蘋果、Facebook等股票的價格等。非保本系列產品包括看漲觸發型、看漲鎖定型、漲跌雙贏型、看漲二元型等。第二類是兩種外幣組合的外幣期權投資產品。如花旗銀行的結構性存款優利系列和匯利系列、渣打銀行的基本型匯利投資賬戶等。該產品有一個基礎貨幣,可與歐元、英鎊、澳幣、美元、加幣、瑞郎、日幣、港幣、新加坡元掛鉤,是外幣定期存款與外匯期權的結合,客戶可以獲得高于定期存款利息的期權收益,但需承擔較大的匯率風險。第三類是代客境外理財(QDII),主要是投資海外基金、海外債券。其優勢是可投資全球金融市場或商品市場,一般以美國、英國、日本、我國香港地區的市場為主要投資方向。外資銀行會與全球領先的資產管理機構合作,包括貝萊德、富達、摩根、施羅德等海外基金。
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種類眾多,產品結構復雜,如果對產品不了解,盲目投資可能會帶來重大損失。投資者有必要了解理財產品的類型及其所蘊含的風險細節。
該類產品收益率較高,風險等級二級,對投資者很有吸引力;但其單筆最低認購金額為人民幣300萬元, 投資期限 556 天,運作模式是本金作為銀行存款進行管理,進行掛鉤標的掉期交易。該產品不保本,承諾本金返還比例為95%。
產品的掛鉤標的是沃爾瑪與亞馬遜的股票價格。其中觸發事件為在任一觀察日,較差掛鉤標的表現高于觸發水平(觸發水平為135%);參與率為100%;觸發收益率為15%。
投資收益計算如下:(1)如果觸發事件發生:到期投資收益=本金×觸發收益率;(2)如果觸發事件從未發生:到期投資收益=本金×最大值[-5%,參與率×(較差掛鉤標的期末表現-100%)]
假設投入300萬元,不同情形下的收益和風險如下:
(1)出現最差情形,觸發事件從未發生,較差掛鉤標的期末水平為初始水平的80%:到期投資收益=3000000元×(80%-100%)=-150000元;簡單年化收益率=-150000/3000000 /556×360=-3.24%。即本金損失3.24%。
(2)觸發事件發生,較差掛鉤標的(沃爾瑪或亞馬遜的股票價格)在觀察期內上升超過135%,按觸發收益率15%計算:到期投資收益=3000000元×15.00%=450000元,簡單年化收益率=(450000 /3000000)/556×360=9.71%。
(3)觸發事件從未發生,但較差掛鉤標的期末水平達到初始水平的116%,按公式計算:到期投資收益=3000000元×(116%-100%)=480000元,簡單年化投資收益率=(480000/3000000)/556×360=10.36%。
在本例中,產品的最大損失為本金的5%,風險相對可控,收益可觀;但該產品對投資者門檻要求較高。
該系列產品需先確定基本貨幣(即手中持有的貨幣)的數額、期限并選擇作為賣出外匯期權的備選貨幣以及掛鉤匯率。產品到期時,銀行將有權決定支付“基本貨幣”或按產品購買時約定的掛鉤匯率折算成“備選貨幣”支付。
假設某個人客戶有基本貨幣100000美元,備選貨幣為澳元,期限為1個月(31天),掛鉤匯率為澳元兌美元0.96,美元1個月定存年利率為0.25%,期權年收益率為7.75%,總投資年收益率為8.00%。假如行權日澳元兌美元匯率為1.00,掛鉤匯率為0.96,則美元相對于掛鉤匯率走弱。根據合同,本金、收益會以美元支付:到期本金收益=100000+100000×8.00%×31/360=100688.89美元。通過一個月的投資,客戶獲得688.89美元的收益。
假如行權日匯率為0.94,則美元相對于掛鉤匯率走強,本金、收益會以澳元支付:到期本金收益=100688.89/0.96=1104,884.26澳元。如果以當時市場匯率0.94換回美元,只能換回美元98591.20 美元(104884.26澳元×0.94),導致客戶本金損失1408.80美元。該產品由于與匯率掛鉤,而且都是半年內短期產品,本金損失基本在可控范圍內,但依然有一定風險。
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的選擇較多、收益較高,可以分享國外市場的利好;但是投資外資銀行理財產品,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了解自己的投資能力與風險承受能力。外資銀行的客戶群體定位通常是高凈值、風險承受能力較強、有海外配置需求的客戶,其產品設置并不適合普通投資者。比如收益排名靠前的花旗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看漲觸發系列,收益可能高達20%以上,且本金損失可控制在5%以內;但要求投資者至少要投資一年以上,金額則至少300萬元。再如收益掛鉤黃金ETF的保本理財,如果黃金在一年內持續走低,收益為零,也需要投資者有一定的認識和準備。
二是要熟悉投資的理財產品。個人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如果僅依靠客戶經理的介紹,則有可能會帶來損失與糾紛。投資者應當對產品有所了解,與銀行專家及時溝通,熟悉產品后再投資方為穩妥。比如受投資者青睞的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其收益與風險的設計細節較復雜,投資者了解掛鉤標的非常重要,如果標的走勢與產品設計盈利方向不符,則會發生損失。外資銀行理財產品掛鉤標的基本都在海外市場,所以投資者對海外金融產品或商品要有研究,對可能帶來的風險程度要有深入了解。
三是以積極學習的心態對待投資。當前金融科技發展迅速,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給理財業務帶來巨大影響。很多銀行也將智能投顧、智慧營銷等應用于理財業務。對此,投資者應當善于利用新技術,分享大數據帶來的利好,借鑒智能投顧的建議,貨比三家,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