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敏 趙心亮
(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云南昆明 652501)
專業設置是高職職業院校發展的基礎,是影響專業布局和專業建設質量的關鍵要素[1]。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以下簡稱“云國土院”)有著60年的悠久辦學歷史,2001年4月在云南省地質礦產局技工學校和云南省地質礦產局職工大學基礎上合并改制而來,資源環境類專業設置較早,且經過十幾年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現已成為全國資源環境類專業設置較為齊全的高職院校,是我國西部地區國土資源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主要培養基地。學校資源環境類專業群建設伴隨礦業經濟以及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經歷了從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內涵質量的轉變。[2-3]通過調查云國土院資源環境類專業群建設過程,分析該校在此專業群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并就今后專業群的動態調整提出相應對策,以實現對全國設置資源環境類專業群高職院校動態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學校起源于1958年成立的云南省地質廳技工學校,立校之初設置的第一個專業就是“地質找礦”,此后在1999年首次獲批的5個高職專業中有3個是資源環境類專業。多年以來,學校立足云南“有色金屬王國”的區域行業優勢、礦業經濟大省經濟發展需求,開展適應資源勘查領域和國土資源系統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的需要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并樹立了建設“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礦產資源人才培養基地”“中國南方地質災害防治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西部省區石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三大基地的人才培養目標。為此,學校不斷推進高職資源環境類專業群建設,現已形成了如下的專業特色。

表1 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高職資源環境類專業設置一覽表
在全國同類院校中,學校資源環境類專業學歷教育規模較大,專業設置最為齊全。截止2019年,我校共開設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礦產地質與勘查、巖礦分析與鑒定、寶玉石鑒定與加工、權籍信息化管理、工程地質勘查、水文與工程地質、鉆探技術、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環境地質工程、巖土工程技術、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環境工程技術、環境評價與咨詢服務、污染修復與生態工程技術、金屬礦開采技術等18個資源環境類專業。

圖1 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高職資源環境類專業在校生規模變化趨勢圖
雖然受地質行業不景氣影響,地質類專業、資源勘查類專業學生規模有所減少,但是學校根據社會發展大趨勢,積極申報環境類新專業,隨著整個資源環境類專業規模的增加,在校生規模也是穩中有升。截止2018年年底,資源環境類專業在校生達到2827人,約占全校普通全日制高職在校生的三分之一。
學校歷來重視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優勢特色專業建設,成績顯著。截至目前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寶玉石鑒定與加工、鉆探技術三個專業為云南省特色專業、云南省重點專業;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專業為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專業;水文與工程地質、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為云南省級財政支持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建設項目專業。
資源環境類專業群師資隊伍實力較強。學校資源環境類專業群目前擁有地質礦產教研室1個省級教學團隊,有4個省級名師工作室,5名教學名師,1個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首批云嶺教學名師1人,云南省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資源環境類專業群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25人,博士學歷教師4人,60%以上專任教師學歷均為碩士及以上。學校先后建成了12門資源環境類專業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省級雙語示范課程。擁有資源環境類專業國家級“十二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9本;省級“十二五”規劃教材14本;省級優秀教材7本;省級精品教材2本。學校不斷加大資源環境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力度,先后建成1個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建設實習實訓基地;7個省級示范實習實訓基地;1個省級專業實習實訓基地以及1個省級公共實習實訓基地,對培養高素質、實用型、高技能型人才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專業群建設的首要關鍵是專業設置。我校資源環境類專業設置較為齊全,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一方面是專業建設資源被稀釋,另一方面是專業群內各專業的同質性較強。培養目標、規格重復。專業群建設,課程是核心,同時兼顧師資、實訓、平臺的建設。[4]專業基礎能力課程沒有很好地達到共享共建,崗位核心能力課程特色不突出,同質性較強。區分不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特色課,同時表現出專業差異性較弱。
學校實行院校兩級管理,但專業群內所轄專業還是分散在各個二級學院,這就導致了各專業教學資源整合與調度難度加大,障礙多,效率低。專業群負責人所屬二級學院有別,專業群建設負責人與學校教學管理行政智能部門以及各二級學院行政主管之間在專業群建設和管理之間的權責劃分不夠明晰,導致專業群建設負責人往往很難發揮其作用,尤其是在教學資源協調、建設資金使用以及專業教師人員調配等方面更是缺乏主動權,導致專業群建設管理的協同性差。

圖2 云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高職資源環境類專業在校生規模對比圖
受新常態、新形勢下地勘行業轉型升級的影響,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資源環境類專業群中,資源勘查類、地質類專業招生與在校生規模呈下降趨勢。[5-6]而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需要又促使環境保護類專業招生及在校生規模逐年提高。這一方面導致資源環境類專業群中各專業規模差異較大,難以協調和配置資源,另一方面也提示了資源環境類專業群調整勢在必行。
學校在資源環境類專業設置上呼應國土資源行業人才新需求,在專業擴張上支撐國土資源主要技術工作領域新發展,并通過專業調整和改造,打造具有鮮明地質和國土特色的專業群。同時學校將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實行“七位一體”雙主體育人模式:通過簽訂協議定雙主體責任,鑄就試點基石;通過共同分擔人才培養成本,搭建互信橋梁;通過落實學生學徒雙身份,保障學徒權益;通過制定結構化企業版方案,落實企業學分;通過開發建設企業課程資源,突破培養瓶頸;通過擇優聘任企業師傅,把握關鍵環節;通過全面監控企業教學過程,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在專業設置上將繼續保持我校在資源環境與安全大類專業辦學優勢,依托大地質、大國土行業,圍繞國土建設、地質礦產、環境治理、測繪地理信息、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進行重點建設,實現在資源勘查類、地質類、測繪地理信息類、安全類相關專業上建設高水平專業群。對現有與地質關聯度不高的專業和專業群,將通過設置特色方向加以改造——旅游管理類專業設置地質公園管理、地學旅游資源調查與規劃方向。
學校要調整各二級學院及學校內設機構設置,以專業群建設為主線設置二級學院,改善學院內部治理結構,更好地服務于專業群建設。同時,積極開展資源環境類專業診斷與改進工作,從課程建設、資源調配、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綜合評價資源環境類專業開設情況。將診斷結果作為動態調整資源環境類專業群的基礎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