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圣锜
(成都市樹德中學光華校區 四川成都 610031)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患者的身體健康可以得到良好的保障,醫療手段可以解決身體疾病。但人們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尤其是住院期間的患者群體,收到了來自于身體、健康、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壓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已不在少數,嚴重甚至會抑郁,有自殺傾向[1]。但是在當今社會,關注此類問題的人不多,探究其影響因素也就更少了。為了讓更多人意識到這類問題的重要性,避免心理問題加重帶來的不良后果。我們以住院患者為調查人群,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了住院患者焦慮程度及其影響因素。
問卷包含一份Zung氏焦慮自評表,總分一共80分,最低值20分。一共有20個問題,每一個問題對應表現的4個頻率,每一個頻率對應不同分數1-4,具有科學性、真實性。最終分數大于40分則患者表現為焦慮狀態,并且分數越高,焦慮狀態越嚴重。問卷還通過單選題目的設置,調查了包括了性別、年齡、學歷、住院經歷、收入、平時鍛煉時間、住院期間家屬平均陪伴時間和醫生平均每日查房次數在內的潛在影響因素。通過設置各個因素內不同選項,再結合Zung氏焦慮自評表統計患者的分數,來刻畫患者焦慮程度,進而比較分析影響因素。資料收集征得患者同意后發放調查問卷, 以不記名方式填寫。
數據統計與分析主要利用IBM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 Statistics 20.0軟件,數據統計分析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對所有問題及相關選項進行描述性的統計;第二個部分是為了尋求問卷前后兩部分不同因素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檢驗性統計。主要進行了獨立樣本的T檢驗和相關性檢驗,α<0.05認為有結果有顯著性差異。
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
1.描述性統計
本次調查中的100名被調查者,共男性52人,女性48人;年齡段集中在50歲以上,共占61%;有60%的被調查者學歷為初中及以下;有36%的被調查者是首次住院,此次住院之前,有過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及以上住院經歷的被調查者分別占23%、20%、12%、9%;家庭人均月收入收入集中在2000~5000元每人每月,占75%;一半的被調查者每周鍛煉時間為1~3小時;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在住院期間能得到家屬2~4小時的陪伴;53%的被調查者會被主管醫生看望2~3次。
此次調查最高值60分,最低值20分。在100份問卷調查中平均分為40.56(見圖1),表現為住院患者平均都表現為焦慮狀態。并且有三分之二的住院患者存在焦慮現象,焦慮評分在46分左右頻率最高,說明此分數下對應焦慮程度人數最多,相比之下在32~40分的頻率較低,焦慮程度嚴重的人數較少。

圖1 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分布直方圖
2.檢驗性統計
(1)住院次數越多的人,焦慮人數所占比例越小(p=0.001);(2)平均每周鍛煉時間越長的人,焦慮人數所占比例越小 (p=0.000);(3)平均每天家屬陪伴時間越長的人,焦慮人數所占比例越小 (p=0.022);(4)年齡越大的被調查者,學歷越低(r=-0.73,p=0.000),住院次數越多(r=0.387,p=0.000),人均月收入越低(r=-0.355,p=0.000);(5)學歷越高的被調查者,收入越高(r=0.498,p=0.000),鍛煉時間越長(r=0.22,p=0.028)住院次數越少(r=-0.339,p=0.000);(6)住院次數越多的被調查者,人均月收入越低(r=-0.216,p=0.031),陪伴時間越長(r=0.227,p=0.023),醫生查房次數越多(r=0.274,p=0.006),焦慮程度越輕(r=-0.355,p=0.000);(7)收入越高的被調查者,(r=0.-0.241,p=0.016)、鍛煉時間越長(r=0-571,p=0.000)、住院期間家屬陪伴時間越長(r=0.-225,p=0.024)的住院患者,焦慮程度越輕。
人們的精神焦慮越來越嚴重,焦慮這種不良情緒已成為普遍現象,尤其對于住院患者。由于人們對自身焦慮的認識不足,以及對影響因素的不了解,和家人對住院患者焦慮情緒的不重視,從而給住院患者帶來困擾。醫院焦慮抑郁量表是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目前仍然應用廣泛且比較成熟的量表,主要針對心理專科就診的心理障礙患者[2]。本調查所采用的調查量表總分一共80分,最低值20分。一共有20個問題,每一個問題對應表現4個頻率,每一個頻率對應不同分數1~4,具有科學性、真實性。最終分數大于40分則患者表現為焦慮狀態,并且分數越高,焦慮狀態越嚴重。
現在的焦慮為十分普遍的現象,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看出,有近三分之二的住院患者存在焦慮現象,如此高的比例,反映出了這一問題的普遍程度,我們應該更為重視。焦慮這種不良情緒,對患者健康、康復過程以及與醫生治療的配合程度都有影響。患者的心理因素應該受到家人及醫生的高度重視。家人應該多鼓勵,多陪伴,共同抵御病魔入侵。改善住院患者的焦慮情緒,可從此次調查中潛在影響因素入手,以下將分別討論。
本研究顯示,住院次數越多的被調查者,焦慮人數所占比例越低,并且焦慮程度越輕,有三分之一沒有住院經歷的被調查者,焦慮程度相對較重。這一點與大家的直觀認識是相符的。焦慮的一大根源在于對未知的恐懼,反復住院的患者,更多的是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藥物調整而入院,此類患者每次住院時間及接受診治的流程相似,患者在住院期間對于自己病程的把握及所面臨的治療的了解程度很高,這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該類患者對于未知的恐懼,這一點在我們看來是非常能夠緩解其焦慮情緒的。這一點也間接提示我們,如果住院期間,主管醫師能夠為患者講解未來的治療方案及其所帶來的影響,必將能夠緩解其精神壓力并增加其配合程度。
鍛煉時間越長的被調查者,焦慮人數所占比例越少,對個體而言焦慮程度越輕,有將近一半患者鍛煉時間為1~3小時,只有少數患者鍛煉時間為7小時以上。鍛煉時間更長的人,說明其對身體的健康程度更加重視,這一人群往往在生活中更容易規律飲食、按時作息、定期體檢。在住院期間,因疾病所帶來的對未來生活的不便會是住院患者的一個普遍擔憂,對自己身體狀況越有信心的患者,這一擔憂的程度可能也越輕,焦慮程度也相對越輕。健康是現代人類最不可多得的財富,將健康放在首位的人可能更能抵御疾病所帶來的的風險。醫務工作者可以多鼓勵患者增加鍛煉時間,每天鍛煉時間多1小時。
住院期間,家屬陪伴時間越長的被調查者,焦慮人數所占比例越少,焦慮程度越輕,大部分患者家屬陪伴患者時間為2~4小時,少數家屬陪伴患者時間為6小時以上。孤單也是產生焦慮情緒的一大根源,住院期間是患者在身體和心理上均十分脆弱的時刻,家屬的陪伴不但可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更可以作為心理上的支持。有家屬陪在身邊,患者能隨時找到傾訴的對象,而這無疑可以很好地緩解焦慮的情緒。
本調查顯示,人均月收入越高的被調查者,焦慮程度越輕。這一點也與我們的直觀認識相符,對于國內大多數群體來講,看病的花銷仍是支出的一大負擔。而且因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同,給經濟所造成的壓力也不等。人均月收入越低的被調查者,對于重大疾病的抵御能力也越低,而相同疾病,對于相對經濟困難的人群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也越大,從而焦慮程度也會相應升高。不過相信這一點會隨著國家醫療體制的改善及保險行業的發展而不斷緩解。
本次調查存在一定優勢,本次課題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共得到數據900個,年齡、住院次數、收入、鍛煉時間、家屬陪伴時間設置的選項基本合理。但也有相應局限性。學歷設置的選項比重沒有得當,本科以上只有2人,而絕大部分住院患者的學歷在初中以下,損失了一定的調查效力。
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住院患者存在焦慮現象。鍛煉時間、家屬陪伴時間、住院次數,無論對群體的焦慮人數還是個體的焦慮程度都具有相關性。對于年齡較大、收入較低、住院經歷少的人群應該鼓勵他們增加鍛煉時間,多增加患者家屬陪伴時間,來緩解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