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菊
摘 要 本文以“互聯網+”這一時代為背景,以探索農業經濟發展新方式為目的,闡述這一時代背景的由來,圍繞這一背景開展一系列探索,提出一些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 農業經濟 發展探索
農業是基礎性產業,其發展直接關系到國民生產生活的各方面。在“三產”中,農業的發展歷史最為悠久,但是其發展也受制于自身的現狀。由于農業帶來的產業效益相對于第二三產業來說較低,所以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了限制。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整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發展契機,可以利用好這個契機將農業產業盤活,有利于農業更好地服務現代社會需要,也有利于發展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有利于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概述
“互聯網+”是在當前時代提出來的,當今社會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的融合趨勢日漸顯著?;ヂ摼W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各行各業的又一次產業升級。伴隨著其他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業產業也在漸漸與互聯網融合。比如農戶利用互聯網聊天軟件銷售農產品,利用微信和QQ平臺進行整合銷售,同時建設網上電商平臺,推動農業市場不斷拓展,有效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更加精準化和集群化。
二、“互聯網+”服務于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
(一)有效利用物聯網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精準化農業發展
傳統農業生產是一種粗放型生產模式,主要憑借人力資源和牲畜牽引為動力開展生產活動。這樣的農業生產方式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非常強,有一種“靠天吃飯”的說法。伴隨著近現代化學等科學的發展,化肥和農藥的發明以及現代農業機械的產生,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發展,而且進一步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業附加值,使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被打破,近現代農業得以發展。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給農業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污染加劇,給農業帶來了新的問題和麻煩?!盎ヂ摼W+”時代的來臨,給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又一契機,可以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推動農業進一步發展,比如GPS 技術、紅外感應器、RFID(射頻識別)掃描器等,有效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構建精準農業產銷一體化平臺,在有效把握農作物生長全過程的同時,比如根據計算機網絡監控和調節,及時了解土質情況、室內溫度和病蟲害等相關生產信息,通過獲取這些有效信息,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得出解決問題的相關辦法和措施。然后有效地調控農作物生產,開展精準化作業,比如精準農業灌溉、精確施肥等,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有效節約水資源,減少肥料的浪費,同時還可以降低土壤污染的程度,從而達到投入最小化、產出最大化的利潤要求。同時,我們可以利用PFID(射頻識別)技術、網絡信息傳輸技術、全球定位技術,推動農業在種植和采收方面的信息數據儲存,建設產銷一體化平臺,實現對農產品從生產到售出全過程的信息監控,從而實現整個產業鏈全過程環節的精準化服務。有效解決產銷矛盾,建立生產者、服務者和消費者三者的新關系,確保產品售出的安全質量過關、人民群眾能夠吃到放心的農產品,這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二)借助電商平臺構建新型的銷售渠道
以往的農產品銷售往往依托傳統的營銷方法,而這種方式已經不能推動整個農產品銷售量提升。面對農產品產量日漸攀升的現實,開拓新型的農產品銷售渠道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解決這一產銷問題,我們應該進行多樣化的宣傳,加大宣傳力度,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此外,為了保證農產品的新鮮,我們更應該開拓新型的銷售渠道,依托“互聯網+”時代下的電子商務平臺(例如淘寶、京東等),進一步擴大宣傳和銷售范圍,消費者可以通過電商平臺下單購買農產品,從而實現遠距離銷售,滿足世界各地人民群眾對不同農產品的需要。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打造自身的農業品牌,提高自身形象和影響力,進而推動銷售規模擴大,解決當前農產品的市場供需矛盾。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為我國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方向,帶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增長,給我國農業產業帶來了自信心。因此,我們要緊緊把握時代的潮流,抓住發展的新機遇,有效利用當前的互聯網技術,助推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推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最重要的是,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發展,帶動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單位為濱州市濱城區楊柳雪鎮政府)
參考文獻
[1] 李正行,孫怡,徐澤昊.“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探索[J].南方農機,2017(2):126.
[2] 尤月虹.淺析“互聯網+”時代下鄉鎮農業經濟發展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J].中國集體經濟,2018(33):28-29.
[3] 張福軍.淺談“互聯網+”時代的農產品營銷與農業經濟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2017(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