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劉玲

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國文化在數千年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海納百川。我國各民族都擁有豐富多彩的節慶藝術活動,它們是各民族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當今,我們面對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嶄新局面。在這一背景下,需要有人沉下心來去耕耘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活動形式的沃土。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活動中藝術形式與民族教育傳承研究,有利于展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
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活動中藝術形式與民族教育傳承研究,需要通過探究鄂倫春族音樂對于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追溯其出現的根源與背景,還需要通過梳理分析流傳下來的鄂倫春族民間音樂作品,達到弘揚和發展鄂倫春族民族文化的目的。
一、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活動中藝術形式
傳統節慶藝術活動及其流行地和當地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這樣,人們就要從形式與傳承的角度來看待全國各地、各民族的藝術形式與民族教育傳承。鄂倫春族音樂的主要來源就是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習俗及活動,無論是民歌、舞蹈還是說唱等,都是鄂倫春人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長久積淀下來的古老智慧與豐富情感的外在體現。鄂倫春族最具有代表性的節日就是篝火節,篝火節的活動豐富多彩,晚間點燃多堆篝火,人們圍著篝火進行傳統的文娛活動,如對歌、跳罕貝舞等。
唱歌是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鄂倫春族民歌的歌詞感情真摯、題材豐富多樣。鄂倫春族民歌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比如“髙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著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烈馬,一呀一桿槍,獐狍野鹿滿山滿岡打不盡。”這是一首在20世紀50年代曾經流行全國的鄂倫春族歌曲。再如《站在髙山上歌唱》是有詞的長調“贊達仁”,表現了鄂倫春族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和勇敢豪邁的性格特征。“贊達仁”按有無歌詞分成兩類,無詞的贊達仁用“那也呀”“那依耶”“那依斯西那耶”等虛詞演唱,因為沒有歌詞的限制,節奏和節拍都非常隨意。當舞蹈進入高潮后,領唱的人不再歌唱,眾人一邊有節奏地呼喊“哲輝哲”“答很達”等虛詞,一邊跳起豪放的舞蹈,有力的呼號和剛健的舞姿相結合,使人們的情緒更加高漲。唱者可根據一般比較固定的曲調,即興編唱,見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隨口編出的歌詞,可以是祝酒,也可以是互相取笑打鬧,而且唱出來還能合轍押韻。間或邊歌邊舞。
自20世紀90年代各鄂倫春族聚居地普遍恢復活動以來,節日活動的內容與以前不盡相同,在保留原來優秀的活動內容之外,又充實了符合現代人認知和審美的許多新內容。
二、鄂倫春族民族教育傳承
關于鄂倫春族民族的教育傳承,首先,要綜合運用文獻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及考古學、史學等學科知識對我國鄂倫春族民族藝術發展所積累的優秀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其次,要將鄂倫春族民族藝術當作“歷史的范疇”予以考證,揭示鄂倫春族民族藝術在社會歷史中的客觀存在。最后,要對鄂倫春族民族藝術眾多內容做全面、詳實而又富有創造性的分析,這對鄂倫春族教育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研究者要甄選一些既好聽又好學、風格突出、有代表性的經典片段或者樂曲,從樂曲的文化內涵出發,從創作背景、表現內容到曲式分析乃至文化進行比較鑒賞,分析時力求全面、詳盡、準確、權威,旨在加深人們對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親身體驗。
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活動中藝術形式與民族教育傳承研究內容包含兩大主軸。
一是從整體上對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活動中的藝術形式進行詳細的了解,以專題探討的方式,從區域文化視野對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活動中的藝術形式進行系統梳理歸納,針對其地區概況、歷史脈絡、代表性樂種、音樂特征、地區案例、民間藝人和代表性音樂舞蹈作品等一一進行分析;要對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活動中的藝術活動外在表現與內在意義作深入淺出、簡明扼要的總結,使學習者能有全面的理解,從而增強其探索、研究鄂倫春民族傳統節慶活動的興趣。同時,要掌握鄂倫春族客觀存在的豐富多彩的多元傳統文化,打破那種以某一兩種文化的審美觀為標準來評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觀念。
二是克服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林的片面性,要以立體的視角看問題,以客觀、公正、平等的態度來對待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文化,建立起傳統文化多元性的概念,以便更好地進行民族音樂創作、表演和學習。這有利于促進鄂倫春族藝術與文化的繼續教育和開放式的教育體系的完善。學者除了要在理論上概述鄂倫春族傳統藝術活動及其文化特點外,還要力求將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與其文化加以聯系,關注傳統節慶藝術活動的文化內涵和功能。
教育傳承理論要重點突出,以點展面,言簡意賅。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對鄂倫春民族傳統文化與藝術的關注和把握,注重普及性和運用性。理論創新模式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簡明實用,便于傳承者學習認知和掌握,更為國內外了解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提供一份理論學習參考。
三、結語
鄂倫春族傳統節慶文化反映了鄂倫春族人民的心聲,是民眾的集體創作和智慧的結晶,深受民眾喜愛,也負載著歷史、社會和自然知識的教育與傳承使命。
(1.黑河學院遠東研究院;2.黑河學院教育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傳統音樂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19B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昊(1980-),女,黑龍江黑河人,本科,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民族教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