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燦?吳周?朱大明
摘 要:廬江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近年來緊緊圍繞農業科技服務積極創新。該文介紹了該縣農業科技服務取得成效與主要做法,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做好創新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服務;創新;廬江;做法;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4-0016-03
廬江縣隸屬安徽省合肥市,地處皖中,臨江濱湖,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素有“魚米之鄉”美稱。全縣國土面積2348km2,耕地(確權)面積8.47萬hm2,全縣人口120萬人,農業人口占比86%。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7.33萬hm2以上,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3.33萬hm2左右,長期位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行列,先后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全國水稻高產創建和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試點縣、全國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縣等。近年來,廬江縣依托各項國字號改革試點工作,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突破口,大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發展體系,大膽創新各類服務模式,農業生產經營水平逐步提高,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業持續增效、農民顯著增收。
1 服務創新的主要做法與成效
1.1 提供優質高效新服務新方式 近年來,廬江縣圍繞政府定位、職能轉變,力爭做到“積極作為不失位,服務到位不越位,規劃引導不干預,規范程序不亂為”。
1.1.1 加大農業農村投入,積極作為不失位 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出臺了系列政策,積極創新舉措,加大各類投入,夯實發展基礎。十三五以來,全縣累計投入“三農”財政資金110多億元,完成基礎農田建設1.23萬hm2,修建鄉村道路3000多km,美好鄉村建設“五清一改”整治自然村達2000多個,建成省級中心村72個、市級中心村17個,農村人居環境日益改善,實現了三農政策配套保障有力,農村公共服務提檔升級。
1.1.2 切實強化服務意識,傾心服務不越位 全縣各級政府及涉農部門狠抓作風建設,扎實開展“四送一服”。近年來,全縣涉農各類審批減少32項,集中歸集窗口辦理事項248項,建立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理等效能規章制度,極大減輕了企業負擔,降低企業成本。另外,通過整合項目實施,推進機制創新,極大提高了廣大農技人員積極性,公益性推廣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作物三新技術示范推廣、病蟲情報預測預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益性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與此同時,把政府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交給主體和市場,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引導經營主體參與到各類項目實施中,拓寬了項目實施主體及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渠道,增強了活力和后勁。
1.1.3 科學謀劃產業布局,規劃引導不干預 為解決農業產業“特色不鮮明、品牌不響亮、規模不集聚、效益不顯著”等突出問題。2018年,縣委、縣政府組織多方調研、多輪研討,廣泛征求意見,在廬江現代農業“十三五”規劃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廬江現代農業“510”產業提升工程,計劃到2020年,建成專用品牌糧食、綠色蔬菜瓜果、稻蝦綜合種養、名優茶、特色經果林5大產業基地,每個產業基地規模至少0.67萬hm2,進一步明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合理功能布局。2018年全縣建成“510”產業基地3.12萬hm2,兌現獎補資金2926萬元,農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經營效益顯著提高。
1.1.4 積極推進政務公開,規范程序不亂為 當前,中央、省、市農業項目都以“大專項+任務清單”形式下放到縣。為最大限度發揮好項目資金效應,廬江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實行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告制度,促使政府職能在有效制約和監督下規范運行。所有農業項目及獎補政策文件均經分充分論證,集體研究和逐級審核方能最終確定;正式文件出臺后,通過各級政府、農技推廣機構、網站、QQ(微信)群、融媒體等多種形式及時向社會公布;經營主體自主申報,縣農業主管部門按照要求規范評審公示后批復實施;實施期間組織多次督查指導,對建成項目嚴格履行驗收和績效評價。農業部門建立了項目評審專家庫,項目評審或驗收前,由相應部門申請,經相關紀檢監察部門隨機抽取專家,對申報的項目或建成項目開展評審、驗收。
1.2 構建農業生產社會服務新體系 近年來,廬江結合農業生產社會化試點等工作,以市場為導向,以政策為引導,進一步培育壯大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探索當前農業生產對社會化服務需求越來越高的解決方案,著力構建功能齊全、服務全面的新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六有”(經營有規模、產品有訂單、生產有服務、科技有支撐、風險有保障、投入有信貸)家庭農場成為全省發展的模板。
1.2.1 補齊生產環節的“短板”,推動關鍵環節服務向全程化服務轉變 先后制定出臺了社會化服務試點文件,重點從糧食訂單生產、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機插秧服務等關鍵環節求突破。從最開始的水稻、蛋鴨先行試點,已逐步向多種作物(畜禽)延伸。到2018年底,全縣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發展到1857個;建成水稻育秧工廠64座,機插面積1.67萬hm2;年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面積0.67萬hm2,每hm2降低生產成本270元,戶均增收350元。
1.2.2 消除社會化服務市場的“短缺”,推動傳統粗放服務向規范營運轉變 針對植保統防統治、水稻工廠化育秧及機械化栽插等環節服務市場供給不足問題,通過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補貼制度,大力推進市場化運作,著力解決服務提供商的“成本高、利潤少”和用戶的“價格高、供給少”2大難癥。
1.2.3 破除資源集聚的“短效”,推動小農戶向規模經營轉變 一是建立土地流轉公共服務平臺,著力推動土地規范流轉和農業規模化經營。目前,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5.63萬hm2,耕地流轉比例73.9%。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探索建立多種類型的聯合經營模式。全縣農業產業示范聯合體26個,年產值達22億元。三是積極開展農業金融保險創新,在全面試點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小額保證保險貸款的基礎上,重點做強“勸耕貸”貸款品牌,目前全縣已發放“勸耕貸”貸款1.3億元,惠及242個經營主體。創新開設了龍蝦、設施大棚等特色農業保險,每年投保主體700多個,投保金額1640多萬元。繼續推進水稻、小麥大災保險,將保險金額分別提標到12000元/hm2、9750元/hm2。
1.2.4 壯大服務主體,推動兼業化經營向專業化轉變 一是鼓勵發展社會化服務實體,實現由自發型組織向法人型組織轉變。目前,全縣注冊登記的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75個,遍布全縣18個鎮(園區)。二是引導、鼓勵和支持原有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拓寬工廠化育秧、機插秧、機耕機收、植保統防統治、訂單收購等全程社會化服務。三是積極發展社會化服務聯合體,引導各類服務組織廣泛合作,實現由松散型合作向緊密型利益共同體轉變。
1.3 探索縣校產業聯盟技術服務新模式 近些年,廬江先后與中國水稻所、省農科院、安農大等農業高校院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搭建長期合作攻關平臺,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重點與安徽農業大學建立了產學研聯盟,探索建立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教科推多位一體的新型農業推廣服務模式。
1.3.1 組建產業聯盟團隊 廬江縣人民政府與安徽農業大學簽訂協議,著力打造“安徽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皖中綜合試驗站”、“安徽農業大學廬江縣現代農業產學研聯盟”和“安徽農業大學廬江縣現代農業科技合作推廣服務中心”3大平臺,建立產學研聯盟,構建“1+1+N”的科技轉化體系。圍繞廬江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全縣成立了優質稻麥、特色蔬果、名優茶(經果林)、健康畜禽、特種水產、農產品加工等6大產業聯盟,每個產業聯盟由1個校專家組、1個縣內專家組和N個服務對象組成,同時確定了1名縣領導和1個縣直部門牽頭負責。
1.3.2 推進聯盟技術服務 產業聯盟成立以來,??h產業技術專家分行業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和聯系服務,推動全縣5大主導產業蓬勃發展。6個產業聯盟服務優質稻麥基地2.41萬hm2、特色蔬果基地0.39萬hm2、名優茶基地035萬hm2、健康畜禽養殖基地80萬只(頭)、特種水產養殖基地0.32萬hm2、農產品加工企業22家;帶動農戶數5.5萬戶,實現農戶增收1.9億元,年人均增收達1056元。
1.3.3 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通過大學生在園區企業實習實訓,培養用得上、留得住(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農村實用人才,通過社會服務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場主。2018年,共接待涉農專業及青年農場主班等學生實踐實習600多人次,承接農技干部、新型職業農民等專業培訓實踐1000多人次,接受農業大學青年老師實踐鍛煉5人,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實習6人,暑期“三下鄉”7個團隊共60多人。
2 科技服務存在的問題
2.1 服務體系不完善,服務面太窄 縣鎮公益性推廣技術人員普遍老化,服務專業單一,大多數技術優勢主要集中在水稻、油菜、小麥等常規糧油作物方面,對企業、農戶急需的果蔬產業、設施農業、養殖業等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技術人才,農業院校專家畢竟不是以推廣為主業,主要精力不可能放在對縣域農業技術服務上面,造成現有農業科技服務工作仍然不全面、不到位。
2.2 服務方式簡單,服務效率不高 無論是本縣公益性服務機構還是縣校產業聯盟,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形式主要有3種:一是依托項目在項目示范點、示范區服務;二是應鎮村和企業要求,開展少量點對點、少頻次上門服務;三是組織科技人員開展集中科技服務。服務方式簡單,服務手段陳舊,不能滿足新時期農業科技服務的發展要求。
2.3 工作機制不完善,服務積極性不高 缺少科研人員在科技服務方面的考核評價機制、激勵獎勵措施等,沒有充分調動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科研院所、農業高??蒲腥藛T不可能長期深入經營主體開展科技服務。
3 進一步做好創新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的建議
3.1 用生產實際需求來指引創新科技服務發展方向 要把農業、農村經濟建設作為創新科技服務的根本目標,貫徹落實“服務為生產”的理念。因此,在確立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模式之前,科技人員要加強調研,深入基層和生產一線了解問題、發現問題,提高服務“三農”的意識,針對生產中的實際需求和關鍵問題,科學合理確立服務模式和方法。
3.2 用科技成果轉化來衡量和推進農業科技服務形式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服務形式,使農業科技成果得到更快更多更好的轉化應用。安徽農業大學與廬江共建產業聯盟,構建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術服務方式和合作機制,加速了科技成果走向田間,提升了農業科技服務水平。一要加強與政府結合。農業科研單位作為社會農業公益性科研機構,要充分發揮科技研發和推廣的橋梁作用,借助政府部門的成果示范推廣功能,進行聯合轉化推廣。二要加強與企業結合。農業科研單位可通過有償方式將研發的科技成果作為產品一次性轉讓給企業使用,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快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3.3 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隊伍,完善服務機制建立 就廬江而言,基層農技推廣人才隊伍逐年變小,村級農技推廣早已斷線。作為農業科技服務的主體,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制定農技服務人才建設規劃,不斷招錄農業院校畢業生充實和壯大隊伍,同時要加強監督管理,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促進科技人員主動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