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 楊平
摘要:為進一步推動大數據支持的校園公益建設,結合當前先進的技術理念,沈陽工學院義工服務隊運用大數據,創新校園公益活動,豐富公益活動方式,在校園公益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嘗試。首先指出校園公益活動存在設想過于簡單、活動形式單一老套、“深度”公益不夠的問題,然后從趣味化、“大數據”化、企業化三方面提出運用大數據創新校園公益的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 ?創新 高校校園公益活動
中圖分類號:F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040-02
校園公益是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重要的一環。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校園公益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趨勢,校園公益需要不斷創新,用新技術改變舊思路,升級換代服務條件。
依托校園網絡構建起來的數字化校園,融教學、育人、管理為一身。先進的信息化設備系統、新型數字化環境,使校園的工作、學習、教育等方面的效率得到了提升。不僅如此,在數字化校園的推波助瀾下,傳統校園業務功能得到了拓展,教育教學過程向全面信息化邁進。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要素是先進的技術、廣闊的資源、優化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務,核心目的是為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全部投入使用的技術和手段都必須圍繞核心要素與目的,最優化發揮數字化校園的服務功能。加快各個學校高水平、有特色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與規劃,已成為當今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助推和內在要求。
沈陽工學院義工服務隊立足學校,開展了多次校外志愿活動,如“舊衣回收”“雙十一捐步”“99公益為山區孩子獻一句話”“養老院探訪老人”“清理渾河南岸”等公益活動。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高校校園公益如何順勢而為實現更加高效的數據共享與應用、提高數據信息存儲的可靠性與密度、突出綠色節能的特性,成為校園公益核心問題。因此,要借力大數據,深入探究有效開展公益服務的方法,助力校園文化、達到公益育人的良好效果。
一、校園公益活動存在的問題
沈陽工學院義工服務隊在公益活動以及國內同類工作研究中發現公益活動存在一些問題。
1.活動設想過于簡單
如在走訪敬老院前,所有的隊員都認為一定會受到老人們的歡迎,但實際一接觸才發現,有些老人存在著不同原因的抵觸情緒。在公益服務的對象中,有的是內心脆弱的群體,在服務前和接觸過程中應該考慮多方面因素,如心理接受程度、對物質刺激的反應等,避免在活動過程中觸及對方的心理傷痕,引起其他突發情況。在公益服務前要做好預案,有預見性地提出相關處理辦法,鍛煉團隊成員的處事靈活性。
2.活動形式單一、老舊
目前公益性組織開展的活動類別單一、老舊,各個組織的內容大同小異:以支教、探望養老院、歌舞表演為主。因此,應抓住“互聯網+”的時代脈搏,迎合青年人“大數據”的思維方式,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校園公益活動。
3.校內勢單力薄,公益“深度”不夠
大學生公益服務的積極性不高,校方組織的公益活動,缺乏吸引力與號召力,大學生參與度較低,公益服務的深度、長度和廣度也受到限制。做公益不能僅依靠校內資源,需走出去,整合社會資源,最終形成熱愛公益服務的風氣。
二、運用大數據探索校園公益的新途徑
1.校園公益趣味化
模仿并舉辦“聲臨其境”公益電影配音活動。通過開展有特色的活動,尋找不同的活動樣式,同樣的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實現,創新活動內容。
2.校園公益“大數據”化
網絡投票選拔“我身邊的公益之星”。運用新時代促生的新事物來助力校園公益的長足發展。大數據帶來的方便快捷已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入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利用大數據建立起校園服務管理決策支撐系統,可以進一步引導和支持校園公益。這一套流程能大大提高校園公益的科學化和便捷性。現代技術與校園公益結合,給校園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校園公益能力和效率提升上,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了技術創新與應用的體驗感。
3.校園公益企業化
通過聯合校外企業“白鯨魚”的方式,利用科技來拓展“衣舊情深”活動的寬度,開發平臺涉及的領域,獲得更好的資源。校企聯合做校園公益有利于教學與實踐結合,在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發揮作用。同時科技感十足的校園公益產品,也將許多值得倡導的理念與文化潤物無聲地表達出來。
三、結語
這次大創項目中,沈陽工學院義工服務隊提出的“創意公益”,通過“聲臨其境”的活動,呼應“互聯網+”的時代脈搏,具有很強的前沿性;結合大數據的時代最強音,利用問卷進行的“我身邊的公益之星”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擁有廣大群眾基礎的 “衣舊情深”的活動借助校內、校外的力量,在合理的策劃安排基礎上有很強的可行性和成效性。這些項目如果得以開展并持續,一定可以更好地將校園公益活動的意義發揚光大,在校內掀起公益熱潮,讓公益之愛綿延傳遞。
隨著信息化日趨深入地滲透到高校教育和教學的發展中,越來愈多的學校依托校園網,不僅創建形成了自己的數字化環境,而且擁有了一定規模的校園公益應用服務系統,其中不少學校取得了一定成效。傳統校園網數據中心要應對更為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因此要合理改造,以符合現代數據節約、高效、穩定、快速、便利維護的應用需要。大數據助力的校園智慧公益每時每刻都宣傳著育人的思想,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服務、節約、奉獻等意識。實現校園公益模式的轉型升級,是公益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談校園公益、想校園公益、做校園公益必須站位更高、格局更廣。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