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是人們對于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是哲學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拋棄了一切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弊端,共同創(chuàng)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這一歷史觀包含了生活實踐、辯證法、現(xiàn)實的人、生存等重要因素,正是這些因素的有機結合,使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成為科學的歷史觀。
關鍵詞:歷史觀 生活實 辯證法 生存論
中圖分類號:A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204-03
歷史觀是人們在認識、改造和處理人類社會自身及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歷史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出現(xiàn)以前,西方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的思想史中,以獨斷論和神圣化的歷史觀統(tǒng)攝著現(xiàn)實的人的意識思維和整個歷史世界,并逐步走入歷史獨斷論階段,沒能意識到“歷史的全部活動,既是它的現(xiàn)實的產生活動——他的經驗存在的誕生活動,同時,對它的思維著的意識來說,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認識到的生成運動”[1]。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演進
馬克思在年輕時代也曾是唯心主義的,主要受黑格爾的影響;但在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猶太人問題》《神圣家族》之后,他對黑格爾和鮑威爾的思想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逐漸地脫離了唯心主義的歷史觀。[2]在中學時代,恩格斯便深受“青年德意志”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的激進民主主義的影響;因此,到了1839年,在歷史觀上,青年恩格斯開始接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通過對以謝林為首的德國神秘主義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反動哲學進行批判,恩格斯也認識到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和歷史觀的保守性。1842年年末,恩格斯接觸到英國社會中充斥的物質利益的沖突,是促使恩格斯的哲學觀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動力。由此,恩格斯的唯心史觀最終走向了唯物史觀。[3]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撰寫的《神圣家族》中提出了一系列向唯物史觀靠近的新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決定歷史發(fā)展的因素方面,他們認為只有實實在在的物質生產才能夠起決定作用,觀念的東西僅僅存在于大腦中,并不能夠作用于客觀事物,更不會決定歷史的發(fā)展方向。不管是最初的神學歷史觀還是之后的英雄歷史觀,都忽視了現(xiàn)實中人的重要性,過分地強調了神或者是英雄人物的能動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極其重視物質生產主體——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認為只有依靠廣大的人民群眾才能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fā)展,只有通過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才能創(chuàng)造歷史;沒有人民群眾的作用,歷史就無從談起。
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對以往歷史觀的批判繼承中實現(xiàn)了唯物主義轉向。對人類社會中的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才領會到人民群眾的作用,進而真正地把握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傊?,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與一切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這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同時實現(xiàn)了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突破。
二、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重要元素
1.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中的“生活實踐”
馬克思把“生活”理解為“生活實踐”,“生活實踐”是人的本質的規(guī)定性。這種實踐不僅是在觀念上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動上的體現(xiàn)。“生活實踐”是馬克思實踐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從根本上解開了人的生存之謎和歷史發(fā)展之謎。馬克思的哲學觀就是生活實踐的哲學觀。馬克思是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來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關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核心問題是生活實踐的問題,既解決了精神問題又解決了實踐問題。
怎樣從理論上理解馬克思的生活實踐呢?有的人理解為本體論,有的人理解為生存論,還有的人理解為思維方式。要了解馬克思的哲學,第一,至少要了解黑格爾的哲學。《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后半部分是馬克思專門批判黑格爾的,比較馬克思的生活實踐與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包含了西方“形而上學”的所有秘密,達到了集大成的程度,絕對精神包含辯證法,具有自我生成能力。如果沒有對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分析,馬克思提不出“生活實踐”。第二,馬克思提出生活實踐與費爾巴哈對人、對歷史的理解是有關系的。費爾巴哈對人、對歷史的理解離生活越來越遠,逐漸脫離了現(xiàn)實生活,走向“神化”,走向“虛化”。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這對提出生活實踐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三,聯(lián)系國民經濟學理論中對勞動的理解來理解馬克思的“生活實踐”。人通過勞動來創(chuàng)造,勞動又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馬克思提出生活實踐既受國民經濟學對勞動的理解的啟發(fā),又是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
2.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中的“辯證法”
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是一種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運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是矛盾規(guī)律,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矛盾的對立表明矛盾具有斗爭性,矛盾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的是矛盾的同一性。正是在矛盾的斗爭性以及同一性的共同推動下,事物才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從而使我們的社會不斷進步,最終進入文明社會。馬克思恩格斯的辯證法雖然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但是與黑格爾的辯證法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在分析黑格爾辯證法時,有學者認為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一種絕對方法,也就是說黑格爾把辯證法當作理性自身的一種絕對力量,是不能夠被抗拒的。而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下,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辯證的世界,世界的歷史過程就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3.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中的“人”
“現(xiàn)實的人”的思想是馬克思哲學獨具特色的關鍵所在,是馬克思在對德國古典哲學人學理論批判和揚棄的基礎上提出的,是馬克思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基礎范疇。這一思想不僅是馬克思生存論思想的切入點,更是包括辯證法、唯物史觀在內的馬克思全部哲學思想的邏輯主線?!艾F(xiàn)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別于其他理論的獨特標志,將“現(xiàn)實的人”作為邏輯起點,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與地位,使人的作用得以在歷史中彰顯,這與馬克思所追求的最高價值自由是不謀而合的,理解“現(xiàn)實的人”就是為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作鋪墊;因此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由此,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唯物史觀,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勞動實踐是馬克思歷史觀的本質。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實現(xiàn)人的解放,然而人的解放的程度取決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活動。作為唯物主義者的馬克思認為,人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歷史,還必須創(chuàng)造生活的一切所需,這就要求我們必然做一個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活動才能夠不斷地突破原有的局限,否定自然存在物,即給定的存在,從世間萬物死循環(huán)中逃脫出來,實現(xiàn)解放,達到自由。從這一角度來看,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是與動物的活動根本區(qū)別的,無論動物再怎么活動,都沒有否定自身的自然性存在。動物的活動是直接服從于自身的肉體需要,沒有打破原有的循環(huán),而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活動,也就是通過自己不斷地奮斗獲得他人的認可。人類正是在被持續(xù)不斷地承認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由和解放。因此,勞動實踐構成了馬克思歷史觀中最本質的東西,現(xiàn)實中的人也不同于唯心的、思辨的哲學觀念中的“人”[4],現(xiàn)實中的人是一種歷史的存在,具有實踐勞動能力,通過實踐勞動實現(xiàn)自身的解放,獲得自由。
4.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中的“生存”
馬克思的“生存論”思想,是圍繞著處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類的命運展開的,體現(xiàn)了他對處于痛苦中的人類的深深同情。這一思想也表達出了他的終極目標以及最高追求,希望打造一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在這一聯(lián)合體中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從而在現(xiàn)實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幸福。
“現(xiàn)實的人”一直是馬克思的關注點,現(xiàn)實的人的幸福是馬克思畢生事業(yè)的出發(fā)點和目的所在。馬克思哲學思考的核心問題是“生活實踐”、歷史、生存,由此來展開馬克思的哲學理論。這里是對“生活實踐”的具體方式提出了疑問,這樣就把歷史觀的問題轉向了生活,轉向了人的具體的生活方式,即“人的勞動”這個問題。這個創(chuàng)舉的意義在于馬克思的哲學不再是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哲學。這是對西方哲學最大的變革,也是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哲學的徹底解構。
三、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歷史觀的建構
1.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中的重要元素在交往方式中的體現(xiàn)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同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勞動、生活和社會中都存在著重要的問題即交往方式,交往方式在馬克思整合歷史中的社會、歷史、生存、人等元素并將歷史觀建構成為科學的歷史觀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交往方式是“生活實踐”的具體化;交往方式意味著它是以勞動為基礎的,在生活中展開的,在社會中豐富發(fā)展的,又包含著辯證性,從而成為人類社會的呈現(xiàn)方式。處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必須與他人展開交往?,F(xiàn)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甚至擴展到了生產領域,人們所進行的生產實踐活動都是緊密相關的,是人與人之間密切往來的具體化??傊煌绞降恼归_構成了人的生活的歷史、人的生存的歷史。蘊含在交往方式中的生活實踐、辯證法、人、生存這四個因素,恰恰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歷史觀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機地、真正科學地構建起科學的歷史觀顯得尤為重要。
2.構建歷史觀的途徑
馬克思把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轉變?yōu)椤吧顚嵺`”的辯證法,然后從“生活實踐”中理解歷史,這樣就把辯證法與“生活實踐”和歷史三者內在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辯證法成為理解生活的機制;“生活實踐”成為歷史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從科學的歷史觀中辯證地理解“人”、認識“人”,由實踐來理解生存的途徑,即人的本質與存在者是一體的,與不斷超越自身的存在是一體的,與意義性的存在是一體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不是與現(xiàn)實中的人相隔離的,而是與人相聯(lián)系的,是帶有現(xiàn)實中人的印記的歷史觀。
盡管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存在根本問題,恰恰被馬克思認識到,但馬克思改造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找到了人本主義中存在的問題,馬克思對《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給予了高度肯定,但也給予了深刻批評。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集中批判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存在的問題,這樣,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人”真正地置入歷史當中。這個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視野中的歷史至少有了一個核心,生活實踐是基礎,辯證法是機制,這時歷史真正的主人就是“人”。[5]
人的生活具有意識性、自由性、普遍性和對象性,同時人賦予了自己的生活以意義,這種把意義賦予我們自己的生活,就是我們所說的價值,價值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生活的支撐點;同時,價值和意義突出地蘊含著辯證精神。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實踐觀包含辯證法。馬克思對生存論問題的解釋不是用“解釋世界的方式”而是用“變革世界的生活實踐的方式”來思考和解決生存論問題的。這樣,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中的四大重要因素,即生活實踐、辯證法、人、生存有機地連接起來,共同構建起科學的歷史觀。
四、結語
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是一種科學的歷史觀,它區(qū)別于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同時與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是根本對立的??茖W的歷史觀才是我們人類社會中真正意義上的唯物史觀,即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是一種徹底的唯物史觀。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它的創(chuàng)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反反復復的多次證明并最終實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巨大變革。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充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強調了人類在歷史活動中的主體性,重視發(fā)揮現(xiàn)實中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依靠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持續(xù)發(fā)展。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徹底地否定了不切實際的英雄史觀,從此為人的主體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總之,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的提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性指導。在今天的社會中,這一偉大的理論仍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磊.馬克思的歷史觀及其當代啟示[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2.
[3]方思杰.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比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5.
[4]謝丹桔.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謝丹桔.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證性問題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8]李鴻.從現(xiàn)實生活的視角理解思馬克的歷史觀:關于歷史觀的實踐生存論思考[J].長白學刊,2003(3):46-49.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