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錦榮
摘要:扶貧重在精準,對癥下藥。面對扶貧不精準的困境,大數據帶來了新的機遇。整合不同方面的信息資源是大數據的優勢所在,通過將實時更新的數據存入大數據平臺進行分析處理,可以使幫扶各個環節的工作得以更有效的落實。在扶貧過程中,總結出傳統教育及其幫扶實踐中存在的不足,進而對大數據在教育精準扶貧領域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數據 精準教育幫扶 可行性探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226-02
隨著農村教育普及率的不斷提高,教學條件得到了不斷改善,教學質量也得到了逐步提升,農村學生的高校升學率逐年增加。但是,由于農村區域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較陳舊落后,沒有把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也沒有足夠關注下一代的發展,加上歷史積累等諸多因素,農村教育問題依然值得重視。因此,有效運用大數據這一有利工具,能夠使農村教育事業得到長足進步,這樣不僅能夠改變農村教育的落后局面,也能夠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一、大數據技術背景下的教育幫扶
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興技術正迅速擴散至各行各業,小到日常家居的萬物相連,如電燈、冰箱、空調等,大至改變某一行業或領域的發展速度與方向,新的技術手段已經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關乎民生的教育領域也是如此。
“教育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貧困地區實現教育領域的脫貧。而精準教育扶貧是對貧困地區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精準幫扶,有助于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助于改變貧困地區的貧代際傳遞。”促進貧困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扶智”和“扶志”,在“大數據”這一環境背景下,教育扶貧更具驅動力。教育扶貧運用新的技術手段,通過大數據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使幫扶的全過程智能化、科技化,并且聯合扶貧領域的各個因素之間的協同發展,進而實現教育扶貧全過程的智能化管理。
二、農村教育發展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從2008年全面實行九年免費義務教育至今,農村教育也得到令人欣喜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農村的教育水平及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農村教育滯后的問題仍不容忽視。目前,中國教育資源的分布并不均勻,偏遠山區的教育遠落后于沿海地區,農村教育的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依然存在,因此要進一步提高農村教育各個領域的水平。
此外,農村地區學生父母的文化素養普遍較低,對兒童的教育方法和觀念也已經過時,即使有些父母希望在子女的教育中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們也常常因為家庭困難被迫去打工賺錢。每天辛苦勞作,回家后根本沒有時間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從教師層面來說,其總體構成比較大,知識面相對狹窄,教學方法也沒有與時俱進,比較陳舊落后,無法形成教育活動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因此,加強農村教育發展是實現國家目標的迫切需要。
三、大數據在教育精準扶貧中的優勢
1.增加識別貧困對象的準確性
傳統的貧困認定主要是以人工收集的形式匯總信息為依據,進而通過定量分析來采取相應的教育幫扶手段。但是數據貴在準確、真實,虛假的數據不僅影響幫扶工作的正常進行,還會導致工作量的增加,帶來不良的社會影響。傳統方式的不足之處在于采集的數據在一段時間內失去了有效性,與幫扶對象的狀況不一致;因此,無法達到精準教育扶貧的目的。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大數據技術,可以采取動態認定、動態幫扶的方式,結合幫扶對象的各項實際數據與內部的對應指標,通過數字化信息處理,確定幫扶對象的貧困指數,進而為精準教育幫扶提供參考。此外,在具體幫扶過程中,可通過信息平臺實時更新幫扶情況,達到透明公開的效果,提高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2.提高教育幫扶對象認定的精準水平
在完成對教育幫扶對象的認定工作后,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匯總的信息數據進行進一步整合分析,找出貧困的根源所在,從而有目標地制定幫扶的手段與措施,有效合理地配置幫扶資源。不同情況的教育困難對象采取個性化幫扶措施,從而避免了盲目性。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的關鍵在于:一是實時更新數據,即動態跟蹤幫扶對象。收集的數據涵蓋幫扶工作的全過程,數據分析工作也存在于實行幫扶措施的各個方面:從一開始的識別認定、制定幫扶項目、規劃幫扶資源,到后來的幫扶成效監督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數據分析工作的支撐。二是提高數據共享。在幫扶這個大工程中,不同的分工部門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來共同完成幫扶工程,從而實現幫扶效果的成效最大化。
3.有效提高幫扶進程的監管水平
大數據在幫扶工作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領域:一是幫扶對象的需求動態化。在幫扶工作中,工作人員通過對不同階段的幫扶效果進行評價與整改,了解幫扶對象的真正需求,進而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使幫扶資源更加優化分布,提高幫扶資源的利用率。二是動態更新幫扶對象與潛在幫扶對象在數據庫里流動,通過全領域、廣布局的管理方式,及時將幫扶對象納入數據庫,同時將脫貧對象移出,保證數據庫中的幫扶對象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并對其進行跟蹤掌握,切實達到大數據手段下的幫扶目的。三是對外部因素的動態更新。幫扶是一個系統工程,離不開外部政策與經濟供給的支撐,通過大數據的檢索匹配,尋找出最適合該地區、該人群的產業計劃,并因時、因地制定出相應的發展規劃。四是數據工具的升級。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通過引進最先進的技術來支持幫扶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幫扶的成效。
四、結語
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偏遠地區教育發展落后這一現狀,在精準教育扶貧這一領域內,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創造新的資助模式與方案,在解決教育發展問題的同時,促進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變革,提高技術應用于現實領域的水平與成效。
參考文獻:
[1]冀昊悅,高迎,盧山.基于大數據技術的精準教育扶貧研究[J].科技風,2019(22):203.
[2]齊忠,勾建鳴,趙兵,等.大數據驅動教育精準扶智提質:以“大數據+教育精準扶貧(智/質)平臺”建設與應用為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2):77-80.
[3]林春智.大數據背景下教育精準扶貧實現路徑的構建[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1):64-65.
[4]鄧智育,楊成慧.大數據背景下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研究[J].電子世界,2018(21):16-18.
[5]史萬兵.大數據時代下的互聯網教育扶貧研究[A]//Wuhan Zhicheng Tim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Proceedings of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Economics,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MEESS 2018)[C].Wuhan Zhicheng Times 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2018:3.
[6]姜宏.利用大數據資源 推進教育精準扶貧[J].貴州教育,2017(24):9-14.
[7]王慧.大數據支持下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的有效性提升探究:以四川智慧教育聯盟精準扶貧地區智慧教師培訓班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1):66-68.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