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與相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中是相當重要的兩個分支,是廣大勞動人民經歷時代變遷,嘔心瀝血創造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偉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由于各種新生的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年輕人對傳統相聲和戲曲的了解和學習變得越來越少,對兩門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更是欠缺。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介紹相聲與戲曲,并闡述兩者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曲藝 戲曲 差異
戲曲包括三種藝術形式,分別為說唱、民間歌舞與滑稽戲,不同戲曲中的人物形象又大致分為生、旦、凈、末、丑五種不同的角色。戲曲的表演動作主要來源于對日常生活中程式性動作的濃縮與提煉,在唱、念、做、打上還賦予了一些虛擬性、空間性的處理,因此,戲曲的表演相對于其他戲劇而言就更加具有技術性與藝術性。
相聲是包含在我國曲藝中的一個藝術門類,曲藝如同戲曲一樣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藝術的一支,相聲用笑話、滑稽問答、說唱等引觀眾發笑。多用于諷刺,現也用來歌頌新人新事。按人數分對口相聲、單口相聲、群口相聲、相聲劇,主要以說、學、逗、唱四種方式來展現故事內容。相聲和戲曲的發展歷史都是非常悠久的,并且從古至今都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相聲和戲曲在藝術表現方面還彼此滲透、相互聯系,但其在很多方面也具有很多的不同點。
一、展現角色的人稱
在戲曲的表演過程中,每一個戲曲人物的出現都是以主觀的第一人稱的表現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每一出戲曲都有著完整的情節內容,故事節奏的跌宕起伏、內容情節的蜿蜒曲折都以一種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在相聲中,舞臺上有時是只有一人的單口相聲,有時是多人的群口相聲,最為常見的則是兩個人的對口相聲,其所敘述的故事人物都依靠這幾人來表達,不同人物的自由切換、推動故事發展的旁白以及故事中所涉及的物件聲響等都由臺上的一兩個相聲演員所呈現給觀眾,能夠使觀眾在“空無一物”的環境下融入相聲演員營造的氛圍中。
二、服裝服飾的要求
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以及正反面往往可以由不同的服裝服飾來表現,這在戲曲的演出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以傳統戲曲中的蟒袍來說,皇上用明黃色,繡團龍蟒。紋飾除龍外,還在前后心明顯位置環置“八寶”。不同官職的朝服也大有不同,青年統帥和文武官員的蟒袍常用如淡湖、淡粉和白色的淡色蟒袍,青年官員將領通用白色蟒袍,紫、藍、綠等顏色為老年官員通用;戲曲道具在表演故事情節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煙袋的細節處理上就能給觀眾不同的藝術感受。
相聲的服裝服飾相對簡單,相聲演員一身大褂上臺,醒目一拍則是情節開始或落幕的節點,扇子一揮則可以充當刀、劍、屏風等象形道具,頭巾一包,一個個女性形象就呈現在觀眾面前,無論是多么熱火朝天的場面,多少人物的切換,從上臺到下臺完全憑借相聲演員的敘述和表現來使觀眾接收到不同角色和情節的變化,在服裝服飾上的變化是沒有的。
三、即時性
相聲和戲曲的演出過程都是既定的流程,無論是臺詞還是表演動作都有一定的固定性。相聲的即時性相對于戲曲來說是很強的,演員在結合自己說的節奏以及現場的氣氛可以在自己的小段中加入一些臨時“現掛”的內容,從而起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戲曲的表演則具有約束性,由于戲曲的演員眾多,演員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每一板、每一眼、每一個動作都是不能臨時更換的,這會涉及其他演員的表演效果是否良好,故事的起因、高潮、結局能否連接得上。因此,相聲表演相對戲曲表演來說會更加靈活,即時性更強。
四、互動性
相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在互動性方面還是很強的,相聲演員可以通過與觀眾互動的形式來更好地帶動觀眾的情緒,為接下來的故事敘述做鋪墊,使觀眾能夠順著演員節奏融入所營造的氛圍中。對戲曲來說,觀眾往往以欣賞為主,戲曲演員只能專心演好自己的角色而無法與觀眾進行互動,否則整個故事就會被互動所打亂,人物性格以及情節等都很難接續表現。
五、對音樂的要求
戲曲音樂由歌唱和器樂伴奏兩部分組成。它與戲曲藝術的各種表現手段有密切的關系,適應并體現戲劇性的要求,是一種與戲劇表演密切結合、并為戲劇表演服務的音樂。不同的音樂可以凸顯不同人物的內心活動、性格等因素的變化,對整個戲曲情節的推動是十分重要的。相聲中也有音樂的體現,但其主要是由相聲演員或者弦樂伴奏為主,曲調并沒有戲曲的豐富多彩。
六、結語
戲曲和相聲都是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盛開的嬌艷花朵,兩者之間的聯系在幾百年來的繼承和發展中從未間斷過,但除了相聲與戲曲的相互滲透與交流外,兩者還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差異,只有系統地了解這些不同點,才能在創作、表演和繼承中不斷發揚各自的優點,能夠更有針對性、更加有特色地將這兩種傳統藝術不斷繼承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架桂娟.中國曲藝與曲藝音樂[M].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2016.
[2]周良.蘇州評談藝術初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3]吳文科.中國曲藝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魏恩杰,男,遼寧省葫蘆島市藝術團,國家三級演員,研究方向:曲藝表演)(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