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艷婕
摘 要:隨著我國第三方支付系統在零售業的廣泛應用,由賣家、平臺和消費者構成的閉環金融生態已經形成,盡管第三方支付系統一直在否認自身金融機構的屬性,但是實質上的金融行為一直在生態中運行。當交易雙方將銀行賬戶中的現金轉入至第三方支付賬戶后,交易雙方就失去了對現金的控制,體現在支付平臺賬戶中的金額由銀行發行變為平臺發行,在平臺內流動的“金額”只是平臺提供的數字。因此,這種平臺內缺少信用認證的“金額”數字無法實現跨第三方支付平臺轉賬。本文將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對平臺內數字“現金”進行信用認證,探討對第三方支付體系在金融風險防范的影響。
關鍵詞:區塊鏈;支付平臺;金融風險;信用認證
一、引言
2008年的次貸危機對現今的國際經濟形勢依舊有影響,為更有效地避免此類金融風險的再度發生,新的巴塞爾協議III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資本監管,但是對于新興的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這種新型支付體系確沒有明確的監管方案。而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全球化支付趨勢,我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所產生的金融交易生態逐漸完善,交易規模將越來越國際化。盡管像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平臺極力避免承認自身的金融機構屬性,但在其生態圈內卻以虛擬化形式完成了金融交易的全過程,并且這個過程并沒有受到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督。
我國的第三方支付系統最早是建立在其母公司的主營零售業務基礎上的交易信用工具,隨著其信用屬性被廣泛的認可和其母公司產品成為日常消費品或渠道之后(例如:淘寶網、微信),圍繞著支付系統的功能開發越來越具有金融工具屬性,支付形式從線上交易擔保變為線下支付方式,支付賬戶中的“金額”數字成為了交易雙方認可的“實際現金”,而支付賬戶中的這些數字“現金”隨著交易的產生在賬戶間轉賬,形成了事實上的流動性。在閉環支付生態圈內,支付平臺儼然成為了數字“現金”的發行方和實施的金融管理機構,這是一個隱藏在虛擬世界的巨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當消費者將實體現金從銀行私有賬戶轉移到第三方支付平臺賬戶之后,直到從支付寶賬戶取出之前,其“實際現金”是由支付平臺管理和使用,而交易過程是在平臺內完成并未受到銀行等監管機構監督。此時賬戶中的數字“現金”流動性是建立在交易雙方對平臺信任的基礎上,在不出現集中提款的情況下數字“現金”是有價值的,但當出現擠兌情況下,支付平臺無法提供現金轉賬到銀行賬戶時,整個信用體系就會崩塌,金融危機就會產生。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同時結合第三方支付的技術特征,采用區塊鏈技術對每一筆從銀行轉入平臺的數字“現金”進行認證,能夠有效保證數字“現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信息鏈記錄,增強數字“現金”的信用監管。
因此設計一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第三方支付認證信用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該認證信用體系的建立將有利于避免第三方支付平臺透支資本流動性,增加支付系統透明度,實現跨支付平臺的交易。
二、第三方支付平臺存在的金融風險問題
第三方支付平臺由于其便捷的支付方式線上線下的O2O服務已經改變了人們日常的支付方式,在支付平臺上大量的交易帶來了龐大的資金流動,但是這些資金在管理方式和使用方式上存在著不可忽略的金融風險,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用戶信息泄露風險。用戶的個人信息、銀行支付授權信息和交易記錄信息完全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掌握,這些信息使得個人消費習慣被分析掌握,幫助定向投送廣告的商業行為獲得了可觀的效益,但是信息的泄露或濫用的風險也隨之增大。
2.資金轉存風險。作為第三方支付的主要功能,資金轉存實現了用戶資金由銀行賬戶向線上支付賬戶的過度,但是這種實體貨幣向線上支付轉移的前提是將用戶資金實際存入第三方支付平臺在銀行的賬戶,由此用戶實際上失去了對資金的控制,而支付平臺獲得了對其銀行賬戶內資金的使用權力。這種失去監管的使用方式,一旦無法實現用戶兌換,會造成整個資金鏈的斷裂。
3.洗錢套現的違規操作風險。第三方支付平臺隨著中國用戶在世界范圍的使用已經走出國門,跨境轉賬和貨幣兌換已經在平臺上廣泛應用,在便捷的同時存在著脫離監管的貨幣兌換通道。第三方支付平臺將通過設立在不同國家的賬戶完成用戶對本地貨幣的兌換支付行為,當地商家在完成交易后可以直接從平臺本地賬戶轉出現金。但是如果雙方沒有發生實質交易只是發生交易行為,那么這種支付方式就成為一種洗錢的渠道。
4.支付平臺對平臺數字“現金”管理權限過大。從使用者角度來看,平臺內個人賬戶金額應該可以全額轉入到銀行實際賬戶中,但事實上由于支付平臺廣泛的支付渠道構成的閉環消費體系,存入的金額很少再支取出來。并且在交易過程中,沒有對“金額”有任何的技術追蹤,而支付平臺卻有足夠能力生產新的數字“現金”,如同央行發行貨幣一樣,支付平臺可以通過各種優惠活動生產數字“現金”,而這些“現金”來源于哪里、流向哪里一概不為人知,當平臺的數字“現金”總額遠遠大于其銀行賬戶實際金額時,一系列的金融危機就會從線上蔓延到線下。
5.信用體系風險。第三方支付的誕生本身就是為了解決交易過程中的信任危機,作為第三方擔保而出現的,隨著人們對第三方支付平臺越發信任,平臺開始從擔保人的角色逐漸轉變為支付代理人的角色。但是支付代理人角色本身缺乏監管,傳統的巴塞爾監管體系無法適應網絡數字支付帶來的沖擊,現在的支付信用體系完全依賴于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和對便捷支付功能的依賴,一旦這種信任和依賴喪失平臺信用體系就會崩塌。
從上述風險問題中可以看出,信用體系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重要性,而傳統的銀行監管體系缺乏技術上的有效制約。
三、區塊鏈信用體系功能設計
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共享數據庫用于存儲信息,具有“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征,作為區塊鏈應用的智能合約能夠建立起不可逆的交易信息和有約束力的數字化協議。因此,這些特性可以用來對用戶從銀行轉入到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電子貨幣進行加密認證,并且用戶通過智能合約與銀行建立協議,禁止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未經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從托管賬戶中支出套現。
通過區塊鏈信用體系的建立,功能設計的目標是:
1.第三方支付平臺生成具有唯一性的加密代幣,代幣替代現有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技術上隨意生成的“數字金額”。且代幣的最小單位為分。
2.平臺用戶從銀行賬戶轉入現金進入第三方支付平臺賬戶后,需要與銀行、第三方支付平臺簽訂智能合約。在智能合約中包含加密代幣對轉入金額的一對一認證約定。
3.具有合約性質的代幣才能夠在支付平臺用戶間進行流動,并記錄所有交易行為,非合約授權代幣不得在用戶間流動。
4.建立第三方支付平臺、用戶和不同銀行間的授權權限管理機制。允許不同銀行對所有進入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現金進行追蹤;允許第三方支付平臺保存合約中的交易記錄;允許用戶授權下的合約轉賬和代幣認證。實現跨平臺支付和跨銀行轉賬。
圍繞著上述功能設計目標,區塊鏈信用體系的工作流程如下圖:
在圖1中,設定買家和賣家需要進行交易轉賬,首先,買家需要從實體銀行賬戶轉入資金進入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私人賬戶(該私人賬戶是由用戶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在區塊鏈上簽訂的智能合約授予的唯一代幣賬戶),在轉入過程中用戶需要與銀行簽訂加密代幣與實體金額的認證內容,該內容將寫入智能認證合約中。加密代幣由第三方支付平臺生產,每一個代幣最小單位為分,且每一個代幣與用戶簽訂智能代幣合約后該代幣由用戶與銀行簽訂數字貨幣與代幣合約,從而完成認證內容。在完成認證后,銀行賬戶內實體貨幣將不會轉入第三方支付平臺,代幣信用由銀行擔保,并記錄入合約。
其次,買家與賣家間的交易將采用認證后的加密代幣進行轉賬,交易記錄將寫入到智能合約中,當賣家需要從支付平臺支取代幣進入到實體銀行時,銀行只需要確認合約的合法性和認證代幣銀行,就可允許賣家所持代幣完成兌換業務。
最終,第三方支付平臺生產的加密代幣,在經過用戶與銀行的合約認證后,具備了跨平臺屬性和代幣唯一性。由于每一個代幣合約記錄全部的交易過程,可追溯到最近一次銀行認證轉賬記錄,因此銀行在允許用戶兌換貨幣的同時,也需要與上一家銀行完成實體貨幣的結算。
四、區塊鏈信用體系權限層級關系
區塊鏈信用體系是由用戶(買賣雙方)、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這些機構在同一區塊鏈系統上)構成的,其技術基礎是以區塊鏈網絡為底層的分布式數據存儲系統,和以智能合約為應用的加密代幣交易認證系統。通過技術手段將認證信息和交易數據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中,并允許高權限或授權者讀取合約內容。
在圖2中描述了第三方支付、交易用戶和銀行間的關系,第三方支付是加密幣的生產者,交易用戶是加密幣的使用者,銀行作為虛擬貨幣與實體資金的橋梁和管理者,形成三維一體三權分立,即合作又制約的關系。
第三方支付生產的加密幣在未獲得用戶轉賬授權的情況下不能實現流通,而加密幣的授權轉賬前提是用戶向實體銀行申請資金轉賬,并且由銀行認證用戶賬戶實體資金與其第三方支付平臺賬戶中加密幣的認證,并簽訂三方代幣合約(授權認證代幣)。當用戶與第三方支付平臺認證代幣授權的同時,與銀行簽訂賬戶資金合約,之后提交轉賬交易申請,在支付平臺和銀行確認后,再由交易雙方再次確認交易成功,所有的記錄將寫入合約,并儲存到區塊鏈網絡中,隨時供銀行對合約進行查詢。
在這個區塊鏈中,銀行擁有最高權限,可以判斷加密代幣是否具有價值,以及加密幣的整個交易記錄、生成記錄的查詢,和新生成加密幣的實體金額授權。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銀行間的轉賬可以在區塊鏈網絡中完成。
五、區塊鏈信用認證的優勢
傳統的區塊鏈上運行的加密代幣只是一種虛擬的計數游戲,由交易雙方在日常商品交易中自發形成的貨幣替代物,本身不具有價值。而本文設計的區塊鏈信用認證體系在區塊鏈網絡上引入了監管,并與線下實體貨幣掛鉤,使加密代幣具備了真實的價值。而傳統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過于強大的電子支付權限也將受到更強力的監管。區塊鏈信用認證體系與傳統第三方支付平臺和區塊鏈網絡支付系統區別體現在下表中:(注:這里將第三方支付平臺上的金額數字認為是一種代幣)
六、結論
建立區塊鏈信用認證的目的是對傳統第三方支付平臺加強監管,杜絕第三方支付平臺隨意生成數字代幣。一方面要利用區塊鏈技術中對數字代幣生成的嚴格加密管理機制,另一方面結合支付平臺、用戶和銀行間賬戶轉賬流程建立半中心化管理,通過建立互相制約的形式,實現對潛在線上金融風險的規避。
參考文獻:
[1]胡朝陽,馬方方,馮倩茹,等.第三方支付金融風險量化分析及對策研究[J].海南金融,2019,362(01):18-26.
[2]王亞嬋.第三方支付的金融風險及防范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
[3]胡璇,汪立元.我國線上第三方支付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02).
[4]董杰.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及對策淺析[J].納稅,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