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甜
【摘 要】生態問題已變成全球共同矚目的問題,它攸關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且與人類如何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過去的思想總把人與自然相對立起來,這造成了種種令人震驚的生態危機事件。人們沒有預料到人與自然沒有和諧共處之后,自然對人的反噬、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的危害會如此劇烈。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性思想恰恰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基于這樣的整體意識,生態哲學在實際層面才有它切實的可運作性。
【關鍵詞】海德格爾;因緣整體性;生態;現象學;存在
中圖分類號:B5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178-03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生態問題日益嚴峻,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全球氣候變暖等等生態問題已攸關到整個人類的生存,如何解決各樣的生態危機顯得刻不容緩。生態哲學乃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對工業文明進行的反思,同時也是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過去的分離狀態上升到整體的角度去看待,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國特色生態哲學把世界視為自然——人——社會的復合生態系統,蘊含萬物相聯、包容共生、和諧共融的生態文化思想,揭示生態系統的有機創造性和內在聯系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理論基礎。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引用荷爾德林的詩句,“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可作為生態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最佳注腳。
一、海德格爾的思想在現象學中的坐標
在現象學之前的哲學,往往是通過主客二分的模式去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主體,而自然是客體,形成一種對抗式的對立關系。這種思想直接影響了工業化社會中人肆意破壞自然以掠奪工業原料,甚至金融寡頭為了攫取財富,不惜犧牲環境為代價。人站在了自然的對立面,這樣的危害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態事故中爆發出來,比如倫敦霧霾事件、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等等。
近代科學理性的興起,雖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伴隨著的是知識的異化。知識的異化使得科學向著片面的、獨斷的方向發展,從19世紀開始,西方哲學家開始反思這種科學理性主義,試圖將哲學之思與真正的人性、生活相結合,發展出了非理性主義、相對主義、神秘主義等等。而到了20世紀,隨著科學危機對人類發出的警示,哲學家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古希臘以來的主客二分的認識模式,從現象學的先驅布倫塔諾開始,到胡塞爾的純粹現象學,再到基于存在論的海德格爾,直到現象學的存在主義的薩特,成為西方批判唯科學主義的一股強勁思潮。
作為胡塞爾的弟子,海德格爾繼承并批判了以往的哲學思想,他在胡塞爾批判科學主義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表示,“存在”被現代科學理性所遺忘了。海德格爾認為“去蔽”乃是真理顯現的方式,在真理的顯現中,人傾聽存在的召喚,把自己向著存在而敞開,并在這種敞開中實現真正的自由。在海德格爾的《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曾說道,人是存在的敞顯場所,人處于本源關聯之中,此在在本源關聯中得到規定,人是被存在本身“拋”入存在之真理中的,人在實存之際守護著存在之真理,以便存在者作為它所是的存在者在存在之光中顯現出來,存在者之到達乃基于存在之天命。“人是存在的守護者。”以此,可以看出海德格爾通過對“此在”的重新界定,凸顯出主體對于真理或者存在的意義。人應該去聆聽存在,守護共同的存在之家園。
海德格爾對現代科技的發展抱著批判的態度。他肯定現代技術,他認為現代技術是技術時代的技術,技術是作為真理的發生方式,是形而上學的完成形態,它是一種“去蔽”“揭蔽”,這是從技術在“存在”的層面上談的。與此同時,他也認為現代科技使人控制自然的野心膨脹,卻忘了人與自然應是同在的。高科技的發展使人的主體性前所未有的增強,然而海德格爾對此也十分警惕,他一再批判主體形而上學,揭示主體形而上學的限度,認為這堵塞了通向作為實際生命而顯示出來的東西的通道,即通往真理的通道。我們可以看到海德格爾晚期試圖在自己的存在論中去掉自我,從而通達存在本身。
二、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性思想
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性思想上在他的著作《存在與時間》里的“世界之為世界”中提出,“世界”是為了闡明“此在”本身的一種性質。“世界之為世界”在海德格爾看來,是一個存在論概念,它是“在世界之中”的一個組建環節的結構。而人之本質是基于“在世界之中存在”,這揭示著人之本質與存在之真理的關聯。“世界”乃是存在之敞顯,人從其被拋的本質而來置身于這種敞顯中。“在世界之中存在”命名著眼于被敞顯的那個維度來看的綻入之實存的本質,而綻入之實存的“綻入”就是從此維度而成其本質的。從綻入之實存角度來看,“世界”以某種方式恰恰就是在綻入之實存范圍內并且對綻入之實存而言的彼岸的東西。
簡要說來,海德格爾的“世界”概念,已不再只是由自然實物構成的世界,它是比“我們周圍的世界”更廣闊的世界,是一個勞作的世界。“此在”具有一種對世界的領會,這種領會就是此在與存在之關聯。
海德格爾認為,人與存在者之間的關系乃是因緣。“這個存在者因己而與某種東西結緣了。上手的東西的存在性質就是因緣。因緣中包含著:一事因其本性而緣某事了結。這種‘因……緣……的關聯應該由‘指引來指明。因緣乃是世內存在者的存在:世內存在者向來已首先向之開放。存在者之為存在者,向來就有因緣。”這意味著,此在與存在者通過打交道的方式產生了某種緊密的聯系,而存在者自身又因為功用而與其他存在者產生聯系,例如錘子的用途是用來釘釘子,而人用釘子來把壞的窗戶釘好。海德格爾在早期的佛萊堡所作的關于本體論的演講中,就對此進行了不同的闡發。他認為,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張桌子,而是這張桌子,這間屋子里的這張桌子,這張桌子可以用來寫字或者吃飯,我們看到的是有所用的東西,并非首先看到作為在空間中的廣延物的桌子,而是看到它的有用性。于是,此在與存在者就共同構成了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某種上手的東西何因何緣,這向來是由因緣整體性先行描繪出來的。”這里的“先行”意思是因緣整體性“早于”單個的用具。海德格爾提示說,“因緣結構導向此在的存在本身,導向這樣一種本真的、唯一的‘為何之故”這都在揭示世界之為世界的某種規定。海德格爾接著闡述道,“這種先行揭示了的因緣整體性包含著與世界的某種存在論關聯。了卻因緣把存在者向因緣整體性方面開放出來,這必定已經以某種方式把它向之開放的東西本身開展出來了。從周圍世界上到手頭的東西只能通向……開放才始能作為世內存在者得以通達。”海德格爾不斷強調因緣整體性是先行的,這種先行的實質是世內存在者首先向之開放出來的東西,更進一步說,便是此在的存在中包含有存在之領會。而此在對存在的領會、對在世的領會、對世界之領會的內涵都有本質的相關聯性。
這種因緣整體性是以何種方式顯現的?“此在以自我指引的樣式先行領會自身;而此在在其中領會自身的‘何所在,就是先行讓存在者向之照面的‘何所向。作為讓存在者以因緣存在方式來照面的‘何所向,自我指引著的領會的‘何所在,就是世界現象。而此在向之指引自身的‘何所向的結構,也就是構成世界之為世界的東西。”存在者以“何所向”與“何所在”的結構向此在敞顯其世界。比方說,農莊不是自我封閉的環境,農莊與它自身之外還涉及客人、供貨商、道路交通等等,在每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環境中,都有一個與其直接相鄰的周遭世界,這個世界指向外面一個更大的世界,但這個更大的世界依然錨定在此在與此在的需求與目的中。
那么世界的結構又是什么?海德格爾把指引關聯的關聯性質的關聯整體稱為意蘊,他認為意蘊就是構成世界的結構的東西,意蘊是構成了此在之為此在向來已在其中的所在的結構的東西。“處于對意蘊的熟悉狀態中的此在乃是存在者之所以能得到揭示的存在者層次上的條件——這種存在者以因緣(上手狀態)的存在方式在一個世界中來照面,并從而能以其自在宣布出來。”可以看出,此在與存在者由因緣而相關聯,同時此在又以這種因緣而與世界照面,并領會著世界。
三、從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性角度去闡釋生態哲學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直觀看到海德格爾對人與自然(此在與世界)的關系已徹底脫離簡單的主客二分的思維。如何從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性角度去闡釋生態哲學便迎刃而解。生態哲學的出發點與立場是科學的可持續的生態整體觀,而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特別是存在論里闡述人與存在者的關系中也是基于整體論出發的,可以說整體論乃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面上看,人與自然的關系不過顯示于每個人與局部的環境的關系。但殊不知這個局部會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著整體,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性顯現的方式便高妙地說明了這一點。此在與世界不僅僅只是展現于周遭的小環境中,更指向小環境之外更大的世界。唯有當用整體的眼光去看待生態,人才不會犯飲鴆止渴的錯謬行為,只在乎短暫得失,而沒有更大的格局,更別提去守護人類的家園。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強調人是存在的傾聽者與守護者。人守護著存在之家。這里重點突出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海德格爾雖然認為人在自然萬物中有別于其他沒有意識的存在者,人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并不是獨斷的唯我論。這就是在實踐層面把人的能動性作用提高,將其存在論與生態倫理相結合。人通過勞作作用于自然,自然又會反作用于人。人通過自然勞作以獲取食物、工業加工原料等等,但如果人只是考慮到短暫的需求而無盡地向自然索取,并會出現水污染、空氣污染、核污染等等不利于人類長久發展的污染。人與自然和諧同生顯得極為重要。
當然,對待生態除了整體觀,還應該要有適度的原則。這涉及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問題。上面我們提及過,人之本質是基于“在世界之中存在”,它揭示著人之本質與存在之真理的關聯。這種關聯本身就內置了適度原則。存在之真理乃是存在之澄明,它預示著人在技術時代的使命。現代技術不同于古代技術,現代技術向自然提出挑戰,這種挑戰可以說是盡最大可能去開發與挖掘自然對于人的最大利益,逼迫自然提供更多貯存的能源,比如煤的開采、石油的開采。這種開發實際上打破了存在者在場的關聯結構,要存在者向人打開唯一價值的用度。這是對適度原則最大的破壞。無論是煤還是石油的開采都應該是在尊重自然的適度范圍內,節制所需,倘若超過這樣的適度范圍便會引發自然向人的強烈反撲。
因此,從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性角度去闡釋生態哲學,我們更可以明晰地看清楚生態哲學內在包含的整體觀與適度原則。這要求我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海德格爾的思想對于處理與解決當代社會的生態危機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或者說提供了更廣的視野。生態哲學應該從行動上換起人們對自然的保護,從精神上恢復人類對大地的敬重,天、地、神、人各時期做,各居其位,兼容永續。
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觀對生態哲學有著重要啟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與海德格爾的因緣整體觀相類似的觀點,即“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這兩者都是在說明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生。自然是宇宙萬物的根源,是人與世界最直接關聯的載體。關聯乃是根本。保護自然,便是要保護這種關聯。自然有自然自身運行與演化的規律,人的生產活動不能只顧眼前的自然所提供給予人的經濟價值。人的行為要建立在尊重、順應自然法則與自然本性的基礎上,不能人為破壞生態的平衡,從而干擾自然規律的正常運作。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守護家園,才能有更持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2](德)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C].孫周興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3](德)海德格爾.路標[M].孫周興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德)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