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
【摘 要】在全民直播的浪潮下,觀看和使用網絡直播平臺已經由小眾行為發展為受眾規模龐大的社交方式。網絡直播很快成為了受眾分享生活、結交朋友和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據柯林斯的互動儀式的條件,探討了在網絡直播平臺中展開互動儀式的條件,分析網絡直播人群的行為方式。
【關鍵詞】互動儀式;網絡直播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191-02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文字或者圖片類的分享閱讀方式將逐漸無法滿足網民們的需求,而具有感官體驗的視頻極有可能更好地滿足受眾全方位的需求。尤其是隨著網絡直播向移動端遷徙,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直播時代。
一、網絡直播中的互動儀式
“儀式”這一詞常常被形容為具有規范性、秩序性的活動形式[1]。隨后戈夫曼將對于儀式的研究拓展到了日常生活中,并提出了“互動儀式”這一詞,他指出,人與人在彼此面對面的情境下展開與他人的互動儀式,其行為具有符號意義[2]。柯林斯以情境為起點,指出互動儀式是一個過程,參與者在互動的過程中形成共同的關注焦點,并能彼此感受到對方身體的微觀節奏與情感[3]。
網絡為用戶提供了實現人際交往的場所,尤其是社交媒體滿足了用戶的眾多需求。在使用和參與的過程中,受眾的情感也得到了釋放或累積。互動往往是由情感所驅動,從而又產生了一系列的儀式。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些社交媒體具有典型的儀式互動的特征。直播平臺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表達自我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為了吸引其他受眾的注意力,個體愿意展示自我,用戶在直播平臺中選擇喜愛的直播間觀看,發布評論、贈送禮物等,展開了一系列的互動儀式。其“儀式”的核心機制是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從而形成了群體成員的身份感[3],對于互動儀式鏈來說,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情感中心。以前受眾可以依靠文字、圖片、彈幕等表達自己的情感,但直播平臺中的打賞功能可以更加直接地衡量情感價值。另外在直播間,觀眾因為對主播的喜愛和支持聚集在一起,他們通過互動和交流加強了身份感并產生了代表自己身份的新符號。
二、網絡直播中互動儀式的條件
在從傳統媒體過渡到新型社交媒體的過程中,互動儀式所展開的際遇也在不斷擴展中。儀式是通過多種要素的組合建構起來的,它形成了不同的強度,并產生了團結、符號體系和個體情感能量等儀式結果。從直播活動過程來看,網絡直播互動儀式由以下四個條件組成。
第一,網絡直播間的共同在場。通過研究發現,主播會通過創建自己的直播間開啟直播而保持“在場”的狀態,而其他用戶則可以通過登錄網絡直播平臺,以擁有匿名網絡ID的方式構建“在場的身體”[4]。雖然每個用戶處于真實世界的各個角落,但是依靠虛擬的聚合保證了互動的發生。用戶若想進入直播間,首先需要注冊一個賬號,這個賬號就代表了用戶在直播平臺中的身份與符號,每個人都能以匿名ID的方式存在于這個場所中,并且主播與用戶共同存在,在直播間內,房間的在線人數會實時更新,并且顯示在最上方,而這個直播間就是用戶“身體共在”的場所[5]。每個直播間內的用戶可能來自于世界各地,他們跨越了地理空間的限制,得益于技術發展的便利。另外由于觀看直播的門檻比較低,其準入機制也較低,因此也為用戶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從而打造了一個新型的網絡場域和聚集空間。
第二,對局外人設限。網絡直播平臺對局外人設置的最基本限制就是注冊賬號和登錄ID,登錄ID賬號之后才可以發布彈幕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而網絡直播平臺主要由各種各樣的直播間構成,主播在自己的直播間直播。每一個直播間都猶如一個房間,在這個房間內上演著各式各樣的內容,只有進入直播間才能觀看,它對門外面的人形成了隔絕,只有進入的用戶才能有參與觀看互動的權利。另外,隨著網絡直播平臺內容的不斷擴大,其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在一個房間內,用戶因共同的關注點而聚集在一起展開互動與交流,參與者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在不同的直播間內聚集,從而自然而然劃分成了不同的群體,形成了不同的身份符號。但是隨著互動與交流,參與的人群激發了對于集體的歸屬感,并且產生下次繼續參與的興趣。
第三,共同關注的焦點。在互動儀式中,受眾的一系列行為發生在某個特定的情境當中,而情境則是在某一時刻內,擁有著共同關注點的參與者在某一地點進行活動的情形。所以當用戶基于某種興趣愛好,選擇登錄到某一網絡直播平臺時,互動的情境就隨之展開了。在直播平臺中,用戶所關注的共同焦點即圍繞著主播為中心所衍生的一系列活動。用戶聽覺的焦點集中于主播的獨白與對話、背景音樂等;而主播的樣貌神態、肢體動作以及在屏幕上不斷滾動的彈幕與打賞的禮物則構成視覺焦點。隨著直播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平臺涌現,各具特色。每個用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相應的直播平臺關注。直播平臺根據用戶的需求也逐漸增添了許多種類的直播類型,逐步走向“直播+”,即直播進入更多細分垂直行業,各行各業都可以與直播進行結合,用戶也擁有了更多的可供選擇的內容。
第四,共同的情感體驗。互動儀式理論將情感概念化為一種社會中凸顯的能量,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注意到這種存在于社會互動中的情感體驗。在直播中,用戶會因為直播的場景及活動而產生情緒的波動并且彼此分享,或喜悅或悲傷。另外用戶通過發布評論、打賞禮物等方式來共享互動的情感和共同的情緒體驗,從而成員在群體中可以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作為雙向的社會互動過程,在直播中主播也會關注用戶的評論,回答他們的問題,感謝他們打賞的禮物并給予反饋。在觀看過程中,主播和用戶進行的各種互動行為,會引起用戶的歡騰,這種互動的過程伴隨著情感的升溫,能量的增強。由此可見,在直播平臺中,彈幕、打賞、點贊等互動功能的出現,不僅使直播平臺呈現出娛樂和趣味的元素,并且還為用戶帶來了新鮮感以及情感的交流。直播平臺的發展給予了用戶更多表達和互動的權利,從而更好地提升了用戶的參與感,實現了在此場域內用戶圍繞共同的焦點分享彼此情緒和體驗的儀式。
三、網絡直播中互動儀式的參與者
網絡直播為用戶提供了實時在線觀看和交流的空間,是一種新興的網絡社交方式。網絡直播平臺可以作為視頻類自媒體的最新代表,可以通過流媒體這種技術在互聯網上進行直播,為一些愿意分享和渴望展示自己的網民提供了一個新的互動場域,它吸引了許多用戶匯集在這里交流,由此也產生了一種新型的職業——網絡主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注冊賬號然后開放屬于自己的直播間成為主播,主播的種類多種多樣,可依據直播內容和興趣劃分。直播內容包括游戲、才藝展示、閑聊等。作為互動儀式的參與者,在一個直播間中往往是由主播為中心展開,主播如同舞臺上的表演者一樣受人關注,通過與觀眾進行互動,不斷展示自我。
而在注冊ID后,通過手機或電腦進入直播間觀看主播內容的用戶稱之為觀眾。由于觀看網絡直播的門檻極低,因此直播間是一個受眾范圍廣闊的網絡社交場所,無論是精英階層還是草根群體都可以在直播間展開互動儀式行為。得益于技術的發展,社交媒體賦予了受眾更多的權利,觀眾通過發布彈幕、實時評論、打賞禮物等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到互動儀式中。
因此網絡直播中互動儀式的主要參與者是主播與觀眾。
四、網絡直播中互動儀式的行為
(一)彈幕互動儀式
在網絡直播平臺中,彈幕可以被看作是主播和用戶之間的對話。用戶在直播平臺中可以通過發布彈幕參與互動儀式。在彈幕互動儀式中,用戶通過在屏幕上的聚集形成了虛擬的身體在場,而未開啟ID賬號無法發布彈幕的用戶則被排除在外,他們共同關注的直播間畫面內容形成了視覺關注的焦點,進而引發喜悅、憤怒、悲傷等共享的情感狀態。每一次閱讀、發布、回應彈幕信息的互動儀式行為,強化了這種集體情緒,成為了一個循環的互動儀式鏈。用戶會根據直播內容的發展而形成共同的關注焦點,并且在直播時獲得集體興奮,這種集體興奮主要體現在彈幕上,彈幕這一功能激發了用戶的互動意識,從而用戶也擁有了不可預知的創造力,并吸引他們加入下一次的互動儀式中,逐漸發展為對于所處直播間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當用戶在直播間的互動儀式進展順利時會產生良性的互動結果,即受眾中會形成“粉絲”群體。在群體符號導向下,成員的身份認同感得到了提高并會主動維護這一群體的團結,甚至會形成相應的“粉絲”群體符號,從而又進一步強化了群體間的團結。
(二)打賞互動儀式
網絡中的“打賞”是指受眾對原創內容進行金錢或虛擬商品獎勵。在網絡直播行業中,觀看者給主播刷禮物也常稱為打賞。打賞的禮物一般偏向于現金性質。各種直播平臺打賞并不是直接用現金購買,而是先買中間道具,平臺也稱為“虛擬貨幣”,再利用虛擬貨幣買另外一種道具打賞給主播,虛擬世界被納入現實世界,對于受眾來說,這也是實現互動的重要途徑。
通常直播平臺為用戶提供了許多可供打賞的禮物,這些禮物的價格不等,因而可以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對于許多主播而言,打賞是比點贊更深一層次的認同,代表著觀眾的肯定與鼓勵。而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花費實際金錢的贊賞方式顯然對于情感的宣泄更加直接。
當個體相聚在網絡空間時形成了一種社會際遇,尤其是彼此吸引的群體在互動過程中產生了共同看法并共享了相同的情感體驗時,往往會形成情感的共鳴。隨著打賞儀式的持續推進并伴隨著彈幕儀式的深入,用戶在參與的過程中享受著視覺和聽覺畫面的沖擊。
五、結語
網絡直播時展開互動儀式的典型場所,在整個直播過程中,用戶的關注點聚焦于主播的表演以及交流的過程中,直播間為觀眾和主播構建了一個如同真實的跨時空人際交往場所,在這里形成的互動儀式過程更加具有視覺感、參與感。直播間的所有成員都能同步存在,通過彈幕、打賞等儀式參與到互動中,個人的情感得到宣泄,觀點得到表達,自己獲得他人關注,集體情感在集體互動過程中得到增加和釋放,可以獲得更多場景符號和情感體驗,并產生群體感情。
參考文獻:
[1]張兵娟.互動儀式中的情感傳播及其建構——以《中國好聲音》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2,(24):16-18.
[2]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0-50.
[3]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79-184.
[4]馮雅穎.喊麥直播:一種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亞文化研宄[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5).
[5]Patricia Maloney.ONLINE NETWORKS AND EMOTIONAL ENERGY[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ociety,2012,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