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耀昌 李元慶
【摘要】本文對民辦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認為貧困生的心理障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通過分析貧困生的行為表現,提出了解決貧困生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一些設想和脫貧方法。
【關鍵詞】貧困生對策心理健康
一、民辦高校貧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表現
廣西城市職業大學是全國首批、廣西唯一一所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民辦高校,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全國比較貧困的農村山區;他們家庭貧困,生活拮據,民辦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我校學生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有必要對我校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探討并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下面從幾個方面對我校貧困生的心理因素進行探討。
(一)自卑感強。民辦高校貧困生的自卑感突出表現在心理健康方面,通過他們的神態、情緒、言語、行為等活動可觀察到。由于貧困生家里經濟條件不好、高考成績不理想、穿著土氣等極易產生自卑感。例如,面對高昂的學費,廣西河池市羅城縣小長安鎮立新村二隊的周小安同學,是單親家庭,家里每月收入僅有2000元左右,家里三個孩子讀書,連基本的生活費都無法得到保障,他認為除經濟方面外樣樣不如人,對自己評價較低,加之家里對其給予厚望,從而導致了自卑、虛榮心等心理問題。
(二)焦慮重重。貧困生迫于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時常感覺學習壓力大,常處于精神緊繃狀態。他們為生活費用、學習而焦慮;為人際關系而焦慮;為就業憂心如焚,家長對貧困生的期望值很高,他們承載著日后改善家庭生活的重任,外界及自身對貧困生的傾注和期望使得他們內心焦躁不安。調查顯示,我校智能工程學院39.3%的貧困生靠校內兼職賺取生活費,其中,來自廣西河池羅城縣天河鎮北華村韋子屯的吳小磊通過校內兼職、勤工助學等方式來減輕家里開支,一時間學習壓力和經濟壓力難以平衡,導致期末考試《無人機基礎知識》、《C語言程序設計》、《電工電子技術》等科目出現不及格的現象,面對學業的不順心,時常處于焦慮的狀態。
(三)自閉心理。民辦高校的學習環境和鄉鎮、山區相比有著較大的區別,在校他們無法體現其學習上的優勢,在物質條件方面也無法和處于城鎮的同學相比,導致其交際圈較小。例如,來自廣西藤縣新慶鎮均平村平山組的莫玉輝同學在交談過程中不愿意表現自己的真實想法,自己本身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國家精準扶貧的對象,但是不愿意告訴老師,導致貧困生匯總表漏掉他的名字,容易錯過班級評議,自尊、自卑帶來的雙重壓力,會造成貧困生“自我封閉”現象。
(四)心理空虛。貧困生家庭經濟條件不高,為了掩飾自身的貧困處境,于是在心里產生維護這種狀況的虛榮心理。如智能工程學院有19.8%的貧困生不參加學院組織的集體活動,來自廣西平南縣寺面鎮六合村黎塘屯的黃小寶同學在購買軍服及班服時表現出不愿意購買的行為,以班服不好看、便宜為由,極力掩飾自己、包裝自己,有時甚至做出事不關己、高高在上的行為,顯示出一副高傲的樣子,比如班級的拔河比賽、籃球比賽、大合唱比賽都需要班干監督才參與。
二、做好民辦高校貧困生工作,幫助貧困生物質和精神脫貧
(一)建立貧困生幫扶體系,從經濟上幫助貧困生脫貧。很多民辦高校中,在具體的助學操作流程中還不是很完善,導致部分貧困生無法得到資助。首先,學校應建立健全的"獎、貸、勤、補、減"等助學制度,由國家、社會、學校出物品、錢財等有形的東西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我校除了以上的助學制度之外,還有伙食補貼、路費補貼、生活物品發放等。其次,要調查每一個貧困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其家庭環境、性格特征、學習基礎建立起相應的幫扶檔案。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要發揮核心作用,結合跟家里人的訪談情況,確保檔案信息的真實性,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更新幫扶檔案。最后,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并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緩解經濟困難,培養其吃苦耐勞、自立自強的能力。
(二)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可設立企業獎學金。我校今年已成為全國首批廣西唯一的職業本科院校,目前,與我校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的企業已達200多家,必定在原來高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職業化訓練,可以依據合作企業緊缺的崗位和人才要求開設對應崗位的課程,一方面為學生建立實際的工作場景,緩解其為日后工作無方向的焦慮,另一方面也利于企業針對性的進行人才招聘,為貧困生提供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和資金支持,實現了雙贏的局面。
(三)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營造平等健康的校園氛圍。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讓心理指導老師及時解決貧困生復雜的心理健康問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社會某些不公現象,面對社會不公的挑戰,在此同時確保學生的個人隱私安全。班主任在走訪宿舍的時候要特別留意貧困生的行為表現,觀察他們是否說話較少,沉默寡言,通過深入了解后,經常開導他們要學會與人溝通,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轉化貧困生的經濟差距為學習動力,從而解決貧困生心中存在的困惑,使貧困生走出自卑的心理。
與此同時,民辦高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推行人人平等的校園理念。例如,我校智能工程學院積極組織開展的"技能比賽活動月"、"校園文化藝術節"等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班主任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學校、學院舉辦的各種有益身心健康活動,參與貧困生勤工儉學工作,讓他們發現原來自己也有優點和長處。再有,智能工程學院每月進行的文明宿舍評比,每周四組織學生晨跑,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無形中增強了集體榮譽感,拓寬了貧困生的交際圈。使他們在理想與現實中找準了自己的位置,能夠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避免了各種不公正的情況發生。
三、結語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優良的校園文化有助于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我校在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時給予了足夠重視,通過建立貧困生幫扶體系、拓展資金籌集渠道、開展心理咨詢以及由心理指導教師與輔導來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讓貧困生感覺到了學校的溫暖和愛護,只有學校、貧困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使貧困生走出心理不健康的陰影,才能用積極健康的心態去迎接每一天的學習和生活,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