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卉殷
摘 要:近年來,金融科技的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金融科技在便利性、包容性和創新性的基礎上,滿足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融資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務質量,提高了資源配置等積極的作用。本文從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現狀入手,得出目前金融科技對經濟的影響,從而得出相對應的未來發展路徑。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經濟
一、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粵港澳大灣區匯集九個珠三角地區城市組成,集合了經濟、金融和科技等眾多領域的發展,是國家目前的重大發展機遇。自2016年以來,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要求,隨后,粵港澳大灣區也隨之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粵港澳大灣區而言,不管是從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協作等角度來,都有著其自身的優勢。金融科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發展戰略,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可以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眾多,對于金融產品需求量大,金融企業和從業人員數量較多。截止至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人口達約7000萬人,其中,廣州、深圳和香港等地區人口比重較大。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廣東省企業約有200余家,占比較大。同時,對于資產管理的需求也較大,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灣區內約有12.8億港元的資產管理業務,在岸和離岸業務也在不斷發展當中,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科技的發展有著明顯的潛力。
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內,涵蓋了各種金融類型的服務,如保險、銀行和證券等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貸款服務等。從產業結構的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占10億元人民幣,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內主要以金融業為主,其產值主要占GDP比重約達90%,深圳地區擁有華為、騰訊和大疆等一大批新型科技企業,還擁有中國平安、廣州銀行、廣州農商銀行等類型的金融企業,這些類型的金融企業和科技企業融合發展,為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有力的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理位置優越,政策法規依托下,金融科技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廣州市、深圳市和東莞市等多個珠三角地區,人口眾多,經濟活力較強。自2016年以來,國家不斷出臺多個法律法規和文件,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同年4月,召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旨在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為灣區內經濟注入活力。
二、金融科技對微觀經濟的影響
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科技的過程中,通過加強對珠三角、香港和澳門的區域性聯動,加強區域內的金融、科技和企業間的合作與往來,不斷完善金融科技產業鏈和生態鏈,有利于提高區域內的金融科技對經濟的能動性。金融科技的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建設提供了較強的力量,同時,對灣區內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影響,對微觀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加強企業間的競爭,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在以往的經濟發展中,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技術落后和產品直銷等現象經常可以見到,因此,發展金融科技,可以促進區域內產業整合能力,通過金融科技的有機整合,金融企業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技術的利用,為企業推測出貸款資金和技術援助,為企業帶來資金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企業帶來資金的同時,也為企業引進所需要的生產技術,調整企業的生產規模,將更多產品推向市場,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運用金融科技的技術,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信用、貸款和技術援助等問題,都會出現在金融和經濟領域,運用金融科技的技術,時刻都在改變著金融生態網絡。金融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社會間的借貸關系已經演變成信用借貸,而融資難、融資貴等現象也會體現在實體經濟當中,因此,金融科技的出現,使得實體經濟融資問題就會變得簡單明了。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可以快速、精準和便捷的計算出風險等問題,及時為企業送去所需資金,銀行房貸不再拘束于人手操作。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金融科技的推動下,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斷提高區域內資源配置效率。金融科技的出現,提高了金融行業和企業間的運作效率,截止至2019年,區域內中小企業貸款效率增長超過10%,表明區域內的貸款效率正在不斷提高。金融行業和科技領域相結合,除了提高資金的運轉速度,更多的是提高了區域內的資源使用效率,滿足了區域內的正常融資需求,也在不斷降低資金的使用成本,使得金融科技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的發展。
三、金融科技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金融企業和科技企業的融合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平衡好金融科技中的風險與創新,更好地為區域內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同時,對于金融科技的發展,也會影響著宏觀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金融科技的發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建設。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斷變化,區域內金融企業和科技企業林立,技術不斷進步,自2016年以來,經濟模式已經發生改變,從以往的P2P網貸等平臺的更新換代,金融科技,依托互聯網技術,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領域,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不斷出現,在支付、借貸等傳統金融業務中提供更高效、更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務,不斷推動居民消費,拉動著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金融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有利于降低我國宏觀經濟中的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對于金融科技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上,運用這些技術在金融原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場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所產生的交易成本和生產成本。同時,在金融科技的使用上,通過規模化經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資源成本和運營成本,更重要的是,通過金融科技的技術,降低風險成本,使得金融機構和企業間能夠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提供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金融科技的發展,影響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我國經濟政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科技的創新增加了貨幣金融統計的復雜程度,特別是對于一些金融產品和業務中,具有期限關系的業務,從而影響著貨幣政策的傳導性。另一封面,缺乏監管的網絡借貸將資金引入產能落后的領域,使得信貸政策發揮著較弱的作用。對于借貸平臺而言,金融科技企業的準入和退出機制不明確,導致企業支付清算影響著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實施。
四、金融科技的未來發展路徑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建設不斷成熟與發展,對于金融科技的廣泛運用,金融科技為經濟提供了技術的支持,同時,也更好地滿足了區域內的資源配置。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的運用,不斷縮小企業間的障礙,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限制性障礙,助力金融機構服務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內發展金融科技,既可以緩解區域內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也可以解決產業間的技術合作問題,對于粵港澳大灣區而言,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對于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金融科技的未來路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監管層面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內需要處理好金融科技安全與效率的關系保證。金融科技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運作效率,還可以以安全可靠的印象為客戶提供服務。政府應該加強統籌規劃、部門協作和制度建設,結合現有金融監管報備制度,明確準入門檻、實施程序、試驗時間、合格標準、退出條件等,建立技術創新應用的試錯、容錯、糾錯機制。要引導合法經營、敢于創新、符合試驗條件的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扶持真正具有技術創新含量的金融科技應用;還要對金融消費者做好權益保障工作,從試驗范圍、產品合同、信息披露、隱私保護、損失賠償、技術標準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消費者保護計劃,確保技術創新風險不會從申請測試的金融機構轉移給金融消費者。對于金融企業而言,需要保護好客戶的相關數據,保護客戶的數據信息,不得泄漏。
對金融科技的人才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目前,金融科技的技術屬于綜合性較強的領域,要求具備金融行業的知識,同時也要求擁有計算機技術,因此在培養金融科技人才時需要特別注重知識全面性的問題。其次是在金融科技人才素養上,需要不斷提高風險意識,對風險的防控能力和預測能力。
金融科技的發展應當需要注重風險防控的現象。金融科技的發展核心就在于風險控制,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都是風險控制的主要問題。實際上,金融科技就是在技術領域上的運用,監管機構需要構建基于大數據的“四個體系一個機制”聯動的數字化監管系統:監測預警體系、信息披露體系、大數據征信體系和社會評價體系,加上數據共享機制。建立數字化監管系統,改變目前“人工報數”的被動監管、事后監管格局,實現實時監管、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由于數據實時更新,造假成本增加,將極大地提高監管的有效性。構建數字化監管系統之后,實行行業自律管理為主的監管體系,才能既做到了監管到位,又為金融科技的創新提供了空間。
從金融科技的規模來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對于金融科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金融科技應該著眼于發揮著自身的競爭優勢,形成自身的規模經濟。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科技而言,應當優化自身的產業戰略布局,將金融與科技有機結合、優勢互補,進而可以在金融領域發揮著獨特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運作效率,有效地提高風險防控能力,運用監管、識別和處置等手段,提高金融風險控制能力。同時,結合互聯網的先進技術,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經濟發展,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消除信息障礙,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彥達,王玉鳳,張強.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挑戰及應對[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0年第01期.
[2]揭紅蘭.科技金融、科技創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傳導路徑與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