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念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健康發展,資本市場的公司財務報告造假犯罪事件屢見不鮮,這不僅影響了市場健康穩定有序發展,更損害了廣大投資者們的利益,使他們對整個資本市場的信任度逐漸降低。在本文中,我們以A公司財務造假案為例,對其財務造假過程和動機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減少財務造假事件的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財務造假;造假手段;造假動機
一、引言
近幾年來,財務造假已經成為上市公司違法的重要渠道之一,它不僅阻礙企業自身發展、損害相關中介機構和投資者的利益,更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威脅。A公司財務造假案例給其他上市公司帶來了很好的反思和總結,由此社會各界人士及上市公司都需要積極采取行動,以減少類似財務造假事件的發生。
二、公司簡介
A公司成立于2002年,總部設在江蘇省,是一家綜合性建筑科技服務企業。主營業務是為大型商業設施、機場、鐵路等公共建筑提供工程服務,承接從咨詢工程、設計方案、制作產品到施工安裝、后期維護等全過程的系統性服務。
A公司自成功上市以來發展速度很快以及利潤成倍增長。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就在2017年,A公司收到了證監會的調查,要求對相關指標進行修正,修正后上一年的公司各項指標與同期相比,都顯然下降不少。再者,調查顯示,A公司在2015年到2016年間虛構國際國內貿易、海外工程項目以及關聯方交易等造假手段,累計虛增營業業務收入5.83億元和營業利潤2.5億元。證監會調查認為,A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性質惡劣,根據該事件所帶來的危害與惡劣影響程度,做出實施一些行政處罰限制措施,并且A公司以股份的方式對眾多投資者進行賠償。
三、分析A公司財務造假案
1.財務造假的手段
(1)虛擬海外項目
因國外項目相對較難進行審計,A公司虛構了一個城市快速公交專線海外項目。2015年年報顯示,A公司合作的這個項目帶來2億多的收入,僅此就已經占公司年度營業銷售總額的21.8%,且當年年度營業收入同上一個年度同期相比累計增長86.8%。但是通過調查,項目雖然存在,但是事實上并沒有和A公司合作。A公司通過一家海外公司虛構合同,對外公開宣稱自己對海外國家出口了一批新型建筑材料,然后通過利用第三方貿易公司把材料購買回來,獲得了相關的報關單和托運單,加上偽造的施工現場圖片,由此虛構了海外工程正在施工的假象來虛增利潤。
(2)虛構國際和國內貿易
按照證監會調查,A公司首先其轉出自有資金,比如在2015年它將所有轉出去的自有資金全部匯給一些客戶公司,再承諾給這些公司一定的益處后,這些客戶公司將其資金以銷售款的形式名義轉回給A公司,創建了一條完整的銷售循環圈,偽造看似“真實”的完整銷售鏈。然而經證監會查明,A公司為了使造假不易被發覺,注冊了許多空殼公司用來走賬、存款和充當上下游公司,以便于造假。調查人員為了徹底核實這些繁多且復雜的銀行賬戶記錄信息,任務進行艱難。
(3)利用關聯交易
為了使海外項目更加真實,形成完整的令人信服的銷售鏈, A公司2015年利用關聯方交易,通過虛假采購方式將資金轉入與其相關聯的公司,再通過客戶公司將資金以銷售款的名義收回,偽造現金流。2015年,A公司從多個國內企業虛假購進建筑材料,再虛假售出,其交易過程并未實現建筑材料的流動,只是實現了資金的流動。2015年的財報并沒有披露供應商的具體名稱,只以客戶1、客戶2等形式列出。當2017年被深交所詢問后,A公司才披露了前五大供應商的具體名稱。經過查證,其中兩家公司為其關聯方。并且,2015年-2016年A公司通過關聯公司拆入資金4.55億元。
2.財務造假的動機
(1)壓力與利益
當一些企業自身面臨著巨大經營壓力和利益時就更傾向于弄虛造假,如連續多年虧損企業面臨退市、巨大的企業個人利益壓力驅使以及IPO或配股增發等。公司上市對于公司自身有較大的益處,所以不少公司為了達到上市條件不惜通過違反法律的方式。A公司在2015年8月上市,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夠在證券市場通過發債、增發和配股等方式募集一大筆流動資金。A公司上市半年后,發布了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根據該預案,會籌集資金10億元左右。盡管定向增發股票對公司的經營業績沒有太多的要求限制,但募集多少資金、付出代價的高低都與上市公司長期的股價上漲有直接性的聯系。如果想通過較少的股權募集較多的資金,一定需要以良好的業績與股價對外展現,因此,迫不及待地進行財務造假。并且在公司成功上市后,為了守住已有的財富,寧愿承擔法律責任也要進行財務造假。
A公司對2015年-2017年的業績做了承諾,必須要達到一定標準,否則就要以股份進行賠償。但由于公司是經營金屬墻面、屋面維護的新材料的設計、研發等業務,在其經營發展過程中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顯著收益,在業績承諾的壓力下,公司要冒著違反法律規定風險進行財務造假,以營造企業有財務狀況和前景良好的商業假象。所以,A公司在多方面的壓力和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進行了多次的財務造假。
(2)機會
內部風險控制管理存在重大疏漏,外部風險監管存在失靈。嚴重失效的外部財務監督、低廉的財務造假處理成本以及松弛的內部財務控制等諸多因素也都給公司財務部的造假處理提供了更加便利化的條件。在一個企業內部股權結構已經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大股東或者公司實際控制人就更容易有機會操縱企業資產來進行公司財務報告的造假。A公司在上市前為一對夫妻創立的,沒有其他大股東,在上市后夫妻兩個人共同就持有該公司50%多的股份,而其他股東所持有股份的比例相對比較分散,難以對其二人形成有效的市場約束。公司內控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混亂以及內部審計形同虛設等因素都能夠讓公司財務報告造假“一帆風順”。A公司財務造假案的發生,與以上這些因素密切相關,公司內部監事會對本公司的虛構交易等事項,不僅沒有落實自身的監督職能,還與管理層共同實施財務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