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喬廠長上任記》可謂是改革文學的開山之作,一直以來倍受學者關注。蔣子龍在作品中向讀者呈現了一個工廠改革開始到成功的過程,給人們帶來了改革的信心。本文采用接受美學的理論,試從期待視野、文本空白性和讀者接受史三個方面分析這部意義深遠的作品。
關鍵詞:接受美學;期待視野;空白;文學接受史
作者簡介:周妍(1994-),漢族,河北唐山人,寧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02
前言:
姚斯提出“在我看來,不是完美的語言結構,亦不是封閉的符號系統,也不是形式主義的描寫模式這類方法,而是依靠問與答進行解釋,使創作與接受以及作者、作品、讀者的動態過程合理化的歷史學才能使文學研究翻新”。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審美感受,注重文學交流活動,本文將采用這一方法解讀《喬廠長上任記》這部作品。
一、讀者的期待視野
重視期待視野和審美距離,是接受美學的一大特征。姚斯認為,當讀者的閱讀感受和自己的期待視野一致時,便會感到作品缺乏新意而索然寡味,相反,若作品的意味大出預料,讀者便會因刺激而感到振奮,獲得全新的體驗。由此可見,這種先前的期待視野與作品呈現造成的不一致所構成的審美距離關系著讀者是否對文章具有審美享受。
在《喬廠長上任記》一文出現之時,讀者們的期待視野是什么呢?首先要從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說起,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摧殘了人們的心靈,成為不堪回首的噩夢。即使文革結束,人們在往日的蹂躪下也依舊敏感恐懼,缺失了精神支柱和靈魂寄托。自文革結束以來的文學創作,作家集體選擇對過去的迫害和教訓做了批評和總結,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讀者的視野一直在投向過去。
此時,蔣子龍的這篇小說為讀者呈現了與眾不同的視野,帶給人們新奇的審美體驗。它沖擊了沉溺過去的乏味,又滿足了讀者對引導社會向前力量的渴求,顛覆了以往文學對社會的思考模式,其歷史性的地位因此確立。
讀者最需要的也正是這一新視野,在沉悶的社會環境下人們一直希望改變這種局面來與過去告別,對改革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改革政策的頒布,恰恰釋放了人們渴望民族復興的夢想,人們對改革的訴求和憧憬隨之愈發強大,愿意參與到改革中來改變國家和個人的命運,對于平民和作家而言,文學無疑是這種強烈愿望的最好的表達之處。人們終于掙脫了歷史帶來的陰影,將改革作為重拾的信仰,這是社會的一種普遍心理,全國上下充滿著對舊體制的抨擊和新改革的追捧。
文學作為召喚結構,當被閱讀者所接受時會構成再現的客體,凝聚了作者全部生活的想象世界,它一旦完成便向讀者發出閱讀的召喚來恢復作品的表達意向。在這個時期,蔣子龍將具有這些心理的讀者作為“潛隱的讀者”,在創作上延續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對民族的興衰投射了關注的目光。與傷痕文學、反思文學這樣總結民族歷史榮辱的文學潮流相比,《喬廠長上任記》有著更強烈的現實指向。如果說作家對傷痕的揭示和民族歷史的反思是社會現實直接促動的結果,屬于人對外界的應對式反應,那么這部作品的創作則更多地帶有作家對現實的主動性思考與介入。
二、讀者對空白性的猜想
接受美學還吸收了謬卡洛夫斯基的“空白”論思想,作品作為一個物質品,只有經過讀者的解讀才能實現與創作者的對話,從而作為審美對象存在。讀者的集體意識及個人經驗與作品中的模式相融合,構成審美活動。藝術作品正是依靠讀者的思維由生硬的文字變為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生命??ㄎ鳡栒J為倫理思想的本性和特征永遠在創造之中,根據純粹的現實性來判斷世界,我們無法深刻理解它的真諦,僅僅根據作品的文字理解作品,文章也索然無味。
閱讀者根據《喬廠長上任記》而進行的猜想,讓這部作品被無限挖掘,實際上,它本身作為召喚結構,僅僅用極少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工廠由沒落到重生的過程,塑造了喬光樸等這種全能的先進改革者以及翼申這類詭計多端的反改革者。從敘事學來說,它的情節不算飽滿,人物形象更是具有臉譜化的傾向。但讀者們卻能通過一個簡單故事的表述,填補意義的空白,將這一單獨事件升華為普遍現象。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通過自己的體驗、感悟與想象,賦予了作品的意義。文中喬光樸是名聰慧的頭腦和才高八斗的學識,閱讀者便可能根據自己日常中對“全能英雄”的想象,為他注入血和肉,這時候喬光樸不再屬于作品,而是被讀者所擁有和塑造。同樣,他們也會將自己的生命體驗、生活經驗投射到文中整個曲折改革的過程,形成完整的故事??上攵?,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許多讀者都把自己的期盼融入作品的闡釋中去填補空白點,從而尋求信仰追求新生活,獲得審美享受,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它與讀者的互相成全。
三、讀者的歷時接受與評價
將文學史看成文學效果的歷史是接受美學的審美策略,因此分析作品接受的歷時性十分必要?!秵虖S長上任記》發表之初,受到大眾的熱情追捧。作品中不留余力地抨擊批判傳統體制和觀念,對改革的擁護甚至會出現一種盲目的激情,作家與讀者們似乎將改革視為改變貧苦生活的唯一出路。雖然作品中有著許多非理性的情緒,偏向用一種簡單直接的辦法去評判善惡與是非,但在當時卻具有這不可估量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改革的進行。
《喬廠長上任記》給人一種感覺,只要改革者排除萬難努力堅持,社會改革就會順利進行,社會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受盡歷史折磨的人們恰是需要這種信心支撐著前進。這部充滿激情為未來構建藍圖的作品迎合了大眾對改革熱烈追捧的心理,這也是它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直到改革文學的形成期,隨著這種創作方式走向高潮,改革逐漸深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改革中的領導干部變得有心無力。讀者們逐漸清醒地意識到,改革中的矛盾不是如此簡單,生活中的沖突也不是涇渭分明,社會現實也沉重地打擊著他們,改革并不是《喬廠長上任記》中呈現得那么容易和高效。讀者漸漸冷靜下來,開始反思他們閱讀作品中時盲目的迷戀與天真,意識到一味的批判和追捧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而是應該選擇在作品中方真實地展露改革中復雜的矛盾,清楚改革的艱辛。
這時,《喬廠長上任記》這種童話式的美好改革被讀者拋棄,人們更愿意接受沖破二元對立的模式化創作,立足于復雜的社會現實,呈現理性的思考。讀者需要的不再是前方一切美好的激情,而是真實展現改革的困境,追求腳踏實地的還原生命活動。他們心中真正的擔負著社會責任的改革文學應該是深入生活,抓住錯綜復雜的矛盾,不去刻意回避問題,不被束縛在模式化中,展現出多種矛盾沖突和復雜人性交織在一起的改革局面。讀者的評價影響著作家的創作,此刻,諸如《大廠》作品的出現更能被讀者所接受, 相比之下,《喬廠長上任記》中有著一種理想主義,而《大廠》是在真實生活的揭露中,將改革中的辛酸與無奈表現出來,傳達出改革者在困擾中依舊堅持奮進的精神,這樣的創作,比之前空洞的擁護更加振奮人心。在這一歷史階段,讀者追求真實性,改革者不再充滿著英雄光環,有著普通人的煩惱和缺陷,問題的解決不再僅僅依賴領頭人,而是齊心協力的推動,對反面力量的塑造也不是臉譜式的典型特征,有其自身優點。取材涉及全面,所體現的矛盾和沖突并非簡單的改革與反改革,而是各階層思維的碰撞和利益的沖突,人性展現的更加全面。顯然,《喬廠長上任記》已經不能再滿足讀者的要求。
盡管如此,《喬廠長上任記》這部作品的影響之深遠,意義之重大,地位之突出是不容我們忽視的。
結語:
《喬廠長上任記》向人們傳達著改革的進程,記錄著改革的變化。盡管它存在很多不足,但它契合時代的內在需要,符合讀者的審美趣味,引領著人們走向改革之路,歷史意義深遠。也許在現在看來這部作品有些單一化和盲目化,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它曾是在迷茫黑暗中投射的那束光輝。
參考文獻:
[1]王一川·文學批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經之·文藝學美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關于改革文學的審美思考[J].王暢.河北學刊. 1987(06).
[4]《喬廠長上任記》與新時期文學的文化政治[J].張文聯.文學評論.2010(03).
[5]重讀《喬廠長上任記》[J].張潔.文藝爭鳴.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