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臨沂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209/40618119;2019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古朝鮮的青島認識及青島人文在朝鮮半島的本土化研究”,立項號ZH201906024。
摘? 要:“孝圣”王祥是瑯琊王氏家族發展史上的奠基性人物。在古代朝鮮文人的詩作中,與王祥有關的典故運用隨處可見,本文主要對古代朝鮮詩歌中的王祥典故進行考察。
關鍵詞:古代朝鮮;詩歌;王祥典故
作者簡介:朱曼曼(1989-),女,漢族,山東臨沂人,講師,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韓國現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2
在古代朝鮮文人的詩作中,與孝子王祥有關的典故運用隨處可見。王祥在朝鮮半島被廣為人知,主要得益于《晉書》在朝的傳播。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典籍的流通是極其重要的一項內容。宋朝時期,中朝之間的典籍交流形式變得豐富多樣,最常見的可以說是通過“貢”、“賜”的方式進行交流。當時高麗使節入貢常來求書,雙方便把書籍當作“貢”、“賜”的一種文化交流形式,以加強兩國的交往。公元1016年,高麗使臣郭元辭歸,宋真宗應他的請求,送給高麗《九經》、《史記》、《兩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并準許高麗抄錄《國朝登科記》、《太平御覽》。高麗歷代國王不乏賢能好學之士,他們大多重視搜集中國典籍,并且對其進行深入學習、研究和傳播。《晉書》是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房玄齡等二十一人合著,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其中的《王祥傳》是房玄齡主編的一篇傳記,也正是這篇傳記讓朝鮮文人了解王祥,開始在評論、雜文中引用王祥典故,甚至以王祥為題進行詩詞創作,將王祥作為踐行孝道的典范進行傳播。
朝鮮文人在創作中最經常引用的王祥典故當屬他的臥冰求鯉故事。臥冰求鯉最早出自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一記載:“(王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朝鮮高麗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漢文學家,文學和政治上都有很大的功績。1313年,高麗第26代國王忠宣王讓位于太子忠肅王,自己以太尉身份留居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構置萬卷堂,以書史自娛,感到“京師文學之士,皆天下之選,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也”,因召李齊賢來中國以為侍從。李齊賢二十八歲應召來到燕京,旅居中國約26年,期間游歷大半個中國,遍交名士,與姚燧、閻復、趙孟頫、元明善、張養浩等過從甚密,以為知己。
李齊賢自幼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關于忠和孝的關系,儒家經典早有論及。《禮記》說:“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事君不忠,非孝也。”孝子王祥歷經漢、魏、晉三代,于東漢末隱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西晉建立,拜太保,進封睢陵公。李齊賢也是至孝之人,認同“入為孝子出忠臣”這一觀念,認為忠臣的前提是孝子,孝親和忠君是統一的。他在《益齋亂稿》第二卷<王祥碑>中寫道:“有扁路傍石 上有王祥字 臥冰得泉魚 饋母此其地 嗟我事宦游 連年負慈侍 區區望云心 甘旨遠難致 何嘗報前鬟 僅足同齧臂 載讀孝子碑 茫然放清淚”。詩人來到王祥墓,聯想到自己因為公務常年旅居中國,不能對父母盡孝,很是愧疚。王祥去世后的安葬處,除他的家鄉山東外,全國各地也有許多王祥墓,如山西鹽城、河南鄭州等。正是因為王祥安葬處的不確定性,很多慕王祥孝子之名而來的朝鮮文人鬧出了很多“烏龍”。朝鮮中期的政治家、學者金城一在<王祥墓>(《鶴峰逸稿》第一卷)中寫道:“孝子佳名感客耳,回車不避道途難。剝苔試讀麗牲石,只是尋常遼塞官。”這首詩的意思大致是“我因王祥孝行深受感動,不顧路途艱險來到他的墓地。然而當我撥開遮住墓碑的苔蘚才發現,逝者不是我要找的王祥,而是與王祥重名的一位普通邊塞官員”。盡管這位王祥不是金城一要找的孝子王祥,但是這位王祥也是在朝鮮王朝美名遠揚的邊塞將軍,很多朝鮮文人慕名而來。朝鮮中期的文臣、學者成俔在<過王祥墓>(《虛白堂詩集》第三卷)中寫道:“都督當朝杰,邊民賴撫綏。威名揚遠塞,事業輝豐碑。怊悵松林暗,荒涼石獸危。斜陽無限意,駐馬立多時。”成俔曾四次出使中國,期間游歷中國多地,對中國歷史文化了如指掌。
成俔的師傅徐居正(1420-1488)是朝鮮李朝時期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詩人,字剛中,號四佳亭。李朝初年徐居正選編的《東文選》,是今天了解高麗文學創作的唯一文獻。徐居正的才高學博不僅表現為他的詩文創作,也體現在他的眾多撰著。除參修《經國大典》之外,《三國史節要》、《東國通鑒》、《東文選》、《輿地勝覽》諸書,皆為徐居正受命與時賢同撰,但大抵出于他一人之手。朝鮮成宗七年,明使祁順、張瑾出使朝鮮,徐居正以能文充任遠接使及館伴,其文才深受明使賞識,祁順評價他說“如公之才,求之中朝,不過二三人耳”。徐居正對中國的二十四孝故事十分感興趣,在《四佳詩集》第三十一卷選取其中十位孝子,分別以他們為題創作組詩<孝子圖十詠>。其中的<王祥剖冰>曰:“蟻床慈母抱沉痾 雪亂天寒可若何 忽此剖冰雙鯉躍 天心報答亦應多。”這首詩可以說是對“臥冰求鯉”這一典故的詮釋或解讀。也正是通過這首詩很多朝鮮百姓了解了王祥的孝行,并深受感動。
關于王祥的典故除了“臥冰求鯉”,還有他“不拜晉王”的故事。公元260年,曹髦被殺,朝臣為之哀悼,王祥大聲號哭說:“這是老臣的罪過啊。”涕淚交流,眾人都感到慚愧。不久,遷司空。公元264年,轉太尉,加侍中。實行五等爵制后,封睢陵侯,食邑一千六百戶。同年,司馬炎襲封晉王,王祥與荀顗一起去會見他。荀顗對王祥說:“相王(指司馬炎)地位尊貴,何侯(何曾)已經向他行過大禮,今日我們前去應當下拜。”王祥回答說:“相國確實很尊貴,然而還是魏的宰相。我們是魏的三公,公與王相差不過一個等級,上朝時的班列也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動輒去拜人的道理?這樣會損害魏的威望,也有損晉王的品德,君子愛護一個人應按禮行事,我不會去拜他。”等見到司馬炎時,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長揖。司馬炎說:“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高麗后期的學者李谷(1298-1351)曾以王祥不拜晉王的故事為主題作詩<詠史>(《稼亭集》第十五卷)一首,詩曰:“安有三公輒拜人 眼中曾不見何荀 一言曹室九金重 相國雖尊亦魏臣”。
另外,呂虔佩刀也是有名的王祥軼事之一。三國魏刺史呂虔有一把佩刀,工匠觀看,以為有此刀的人一定會登上三公之位。呂虔對王祥說:“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這刀對我說不定還有害。而您有公輔的器量,所以送給您。”王祥堅決推辭,呂虔強迫他才接受。王祥臨終前,又把這把刀授給其弟王覽,說:“你的后代一定興盛,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覽的后代之中多賢才,在東晉時期尤為興盛。唐代詩人李商隱《謝書》曾引用這一典故,詩曰:“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自蒙半夜傳衣后,不羨王祥得佩刀。”朝鮮高麗時期著名詩人李奎報(1169-1241)在朝鮮自古以來就被稱之為“朝鮮的李太白”。他曾經在詩<上右諫議李世長>(《東文選》第十一卷)中用“合佩呂虔刀”來形容李世長尊貴的身份和過人的才能。之后,詩人鄭斗卿也在詩<登凌漢山城>(《東溟集》第六卷)用“作客聊成王粲賦,防身卻憶呂虔刀”表達自己對出仕的渴望。
王祥典故在古代朝鮮詩歌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朝鮮文人對于中國文化的精通和熱愛,也是中朝文學友好交流的真實反映。朝鮮古典文學研究對于當今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文學交流與發展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曹春如.高麗李齊賢詩歌中的中國名人典故[J].《許昌學院學報》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