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勻
喬治·莫蘭迪是20世紀歐洲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他被稱為“瓶子畫家”,因為其作品大多為寫生的靜物,題材以瓶瓶罐罐為主。在20世紀這個動蕩的時代背景下,莫蘭迪的繪畫風格猶如一股清流,穩重而沉靜,獨特的繪畫語言指引著人們走向更純凈、真實的藝術世界。
莫蘭迪身處政治動蕩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精神折磨并沒有改變他對藝術的追求。20世紀,大部分畫家表現的藝術風格趨向于色彩強烈、內容抽象、變形夸張,唯獨在莫蘭迪的畫面中這些因素并未出現,他的作品帶給人極其安靜平和的觀感。他仿佛在用自己的繪畫與這個紛爭的世界做著無聲的抗爭,守衛著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份安寧。
莫蘭迪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亞,他的童年生活是無憂無慮的,中產階級的家庭背景讓他不必為衣食擔憂。他在17歲時放棄從商,內心渴望畫畫的念頭驅使他進入了博洛尼亞美術學院,而后他進入小學教書并做了校長。因為自身在藝術圈中小有名氣,1929年被博洛尼亞美術學院聘為版畫教授,年僅39歲的他便獲得這樣的成就,正是莫蘭迪波瀾不驚的生活經歷和穩重的性格造就了他。他的作品中透露出的靜謐氛圍,彰顯了其獨特的性格特征。
一、塞尚立體主義對莫蘭迪的影響
莫蘭迪受到塞尚繪畫的強烈影響。塞尚的繪畫獨具魅力,也給予了現代主義繪畫根本性的啟發。塞尚主張將三維空間轉化為二維空間,更加理性地組織畫面,從而突現畫面中的空間結構。他把物象轉化為圖形,如錐形、正方形或圓柱形等。他畫面中的樹叢也被轉化為幾何形體,形體的外輪廓簡潔鮮明,使畫面平穩有力。
塞尚畫面造型渾厚,氛圍莊嚴,和文藝復興早期相比,摒棄了宗教的神秘感,他利用形式表現畫面背后的精神指向。莫蘭迪受到塞尚的啟發,畫面中的物象邊緣線與周圍空間開放融合,充滿秩序感和畫面力度。塞尚崇尚將文藝復興藝術傳統與現代藝術相結合,這與莫蘭迪的藝術理念一致。
二、莫蘭迪作品中靜謐氛圍的表現
(一)主觀色彩的真實運用
莫蘭迪的作品更加依附于主觀感受的表達,這種獨特靜謐色調的形成來自畫家自身淡泊名利的性格特征,同時受到印象派色彩和塞尚藝術風格的影響。
莫蘭迪的作品注重描繪物象的固有色,以冷暖色建構畫面。他為了保持畫面柔和,主要運用色調相近的色系,極少運用純色。他的調色盤上只有有限的土綠、赭石、熟褐、土紅、土黃、群青,再混合白色與黑色,降低色彩的明度和純度,改變色相的飽和度,讓某些色塊更加和諧。他只在主體物上運用相對純的顏色,而背景都運用淺灰色調,并處理整個畫面,使其在一個色調之中,產生了詩一般的獨特韻味。
(二)構成語言的具體體現
構成語言如同一種紐帶,穿梭在作品之中,通過對物象的分解來歸納總結物象形態,并進行主觀重組,是極其重要的存在。
莫蘭迪的作品將物體的形狀歸納成幾何形體,概括出物象的造型特征。他簡化瓶子頸部的塑造,突出在造型上面的變化,使物體造型都接近正方形并簡約、自然地豎立在畫面中。莫蘭迪也很注重畫面中空間感的塑造,合理布局黑白灰的關系,白色即為畫面中最亮的部分,用作前排瓶子的固有色;畫面中的灰色塊是背景和桌面;而畫面中的黑色塊并不是純粹的黑,是指相對于整幅色調中的重色塊。雖然每個層次中都有細小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都統一在一個色調范圍中。這種簡化的語言使人們的注意力放在主體物上,更加烘托了主體。他趨向于把物體簡化為規則的幾何造型并把幾何分割面利用平涂的手法處理,畫面呈現出略帶裝飾味道的平面效果。莫蘭迪經常運用平視視角進行創作,達到觀看視覺上的平面化。莫蘭迪作品中傳達的靜謐氛圍更是為了突出隱藏在畫面背后的精神指向和藝術理念,也可以說這是畫家天生的特質,從他的生活經歷和性格特征來看,也與其生活息息相并。藝術終究是來自生活的。
(三)繪畫技法的具體表達
從畫面中的筆法來看,莫蘭迪的用筆與塞尚略有相似,都是用質樸的繪畫語言來體現物體的空間感和體積感。莫蘭迪的筆觸沉穩有力,運用形狀和方向相同的筆觸一排一排地整齊排列,毫不張揚,帶給人沉穩之感。他的筆觸在畫面的邊緣處有松有緊,形狀多為彎曲的長條,縱橫交錯,筆筆相生,用筆輕松自如,最明顯的筆觸附在明暗交接處,畫面顯得十分有生氣。
莫蘭迪的筆法雖有秩序性,但又不失靈動自然。他在不破壞物體外形和黑白灰的基礎之上,從容地用自己的繪畫語言描繪物象。在顏色的疊加上,他保留著底色的空隙,有些地方不經意地透露出畫布的紋理,并不直接填補得非常完整,使得畫面有輕快之感。簡潔并富有秩序的筆觸加上獨特的色調,是畫家靜謐氛圍的主要形成因素。在莫蘭迪的畫面中,筆者感受不到情緒的宣泄,感覺畫家更像在訴說自己內心世界的平靜,呈現出高雅質樸的文化品質。
三、莫蘭迪作品中靜謐氛圍的現實意義
(一)對當代藝術風潮的影響
莫蘭迪并不追求三維的空間,他將物象重疊達到平面化。他的繪畫不僅改變了傳統繪畫的色調以及構成因素,還改變了物體的觀察角度和表現手法。莫蘭迪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這無疑是現代藝術的一個嶄新思路。
科技的進步導致戰爭形態發生變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削弱了人們精神本質的追求,城市化的出現使人們逐漸脫離自然,莫蘭迪的繪畫正是以嶄新的角度思考著人生的態度。他的畫面傳達出對平等生命的向往,畫中靜物與空白之間的關系,影射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不確定性。
莫蘭迪繼承了塞尚的繪畫特征,如簡約的畫面和多點透視等,在繼承的基礎之上,莫蘭迪更加注重平面性和更和諧的色調。其作品中獨特的畫面氛圍體現了內心純真的精神境界,而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提高了現代藝術的審美觀念。這種精神在當代藝術中顯得十分珍貴,它是20世紀資本主義物質化下的精神標桿,是人們對精神反思的引路燈。在欣賞莫蘭迪的作品時,人們會感覺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停滯,作品帶給人無限的遐想以及寧靜的思考,這彌足珍貴。
(二)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關聯
鐘涵評價說莫蘭迪的作品有一種寧靜淡泊之美,這與中國文人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莫蘭迪本人確實收藏有幾本中國傳統畫冊,其中包含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張萱的《仕女圖》等,他的繪畫風格并未受到中國傳統繪畫的直接影響,但他的繪畫視角營造出寧靜、永恒的畫面氛圍,都與文人畫有著相似之處,這仿佛是藝術發展中的殊途同歸,但又有著各自獨特的韻味。從畫面形式看,莫蘭迪作品中對物體的簡化處理以及空白的運用、畫面營造的靜謐氛圍也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境”有著共同意趣。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莫蘭迪作品中靜謐氛圍的具體分析,研究了其繪畫的特點。畫家所營造的靜謐氛圍是穩重且富有秩序的。通過分析莫蘭迪作品的色彩基本要素、色調主觀處理等,人們不難發現莫蘭迪畫面中靜謐氛圍的營造方式。他摒棄傳統的東西,協調空間的秩序感。人們在他的畫中常常能看到弱化了質感和反光的瓶瓶罐罐,他用繪畫削弱物象表面的真實性,從而強化作品的精神指向。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