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潮涌錢江》的審美體驗,藝術性地構成了該長篇小說的審美特質,即美學追求。也就是說,作者審美體驗的理論實際上折射出了希望接通中國文學傳統的精神血脈,希望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架設一條有益的橋梁的美學理想。
現在,以抗戰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大多以英雄人物為主人公,竭力歌頌他們的豐功偉績、為抗戰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這樣一批文學作品大多在塑造人物上有“高、大、全”式的弊病,雖然自稱“現實主義”,但都具有不“現實”的通病——拔高和粉飾。長篇小說《潮涌錢江》卻是一個例外,作者從另外一個美學視角展現了較為真實的抗戰,換句話說,不是從演繹的角度來拔高“人”,而是從“人”的角度來審視抗戰。作者在這里把人道主義和現實主義完美地結合起來,繼承并發展了中國文學審美意識和道德意識相結合的美學傳統,用一位藝術家全部的良知,直面現實,懷著深厚的人道主義同情,譜寫了一曲悲壯主題的近代史詩。在長篇小說《潮涌錢江》中,作者運用了不粉飾現實、不拔高人物、還原歷史本來面目的真正的現實主義原則。這些說起來簡單,但在中國這個萬籟俱寂的文壇是難得可貴的。文學情懷說到底是一種人文情懷。作者一貫堅持藝術真實要遵循生活真實的原則,堅持做一個有文學情懷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崇德篤學的人、一個為文學藝術獻身的人。作者曾經是一位新聞工作者,也是一位大學教授,這種文學情懷和藝術視角使他懂得如何思考人生,關注抗戰時期江南農村狀況和農民命運。作者敢于秉筆直書現實中的矛盾與沖突,直面現實的藝術良知使得他在現實主義美學上具有獨創性。
如果說抗戰題材大多是波瀾壯闊的,那么個人就這是漩渦中的一滴水。時代的車輪在不斷前行的路上,難免會碾碎很多個人的美夢。讀《潮涌錢江》,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正是以這樣悲憫的情懷描寫主人公鄭鐵頭與時代的復雜關系,以普通人的視角切入,用細膩的文字描繪大時代里的大變動,進而展現一幅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完美結合的畫面。長篇小說《潮涌錢江》全書十三章,共有65萬余字,據統計共寫了近百人。全書以主人公鄭鐵頭的命運為中心展開故事。鄭鐵頭有兩大追求,一是作為共產黨人的榮譽,二是愛情與婚姻。而在愛情與婚姻方面,他的結局是曲折的。在個人生活中,他動搖于妻子阿巧與奶妹馬春秀之間,使這兩個都深愛他的女人為他而焦慮痛苦——阿巧懷疑丈夫的不忠,甚至想遠赴延安而去;馬春秀在與鄭鐵頭的感情糾葛中,違心地和自己不愛的鄭福土生活在一起,受盡磨難。在這支地方武裝視為天職的戰斗生涯中,鄭鐵頭加入中共杭州地方黨組織,義無反顧地堅決貫徹執行我黨領導和擴大地方武裝的任務,使自己從九壩村小隊隊長、錢塘江中隊中隊長、錢塘江大隊大隊長、杭州地方武裝獨立團團長,成長為我黨領導的浙東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獨立支隊支隊長,作者在他身上傾注了大量的藝術激情,在小說中多方面細致深入地描寫了他的形象。尤其是鄭鐵頭落入蘭江,身陷土匪圍困的窮途末路之際,他不顧生命危險,力陳抗日大義,把一支貧苦農民組成的土匪隊伍收編為抗日武裝,壯大了杭州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
1932年1月,第一次淞滬抗戰爆發,上海守軍第十九路軍幾乎沒有棉衣,將士在冰天雪地里身著單衣同日軍作戰。同時,武器裝備也嚴重不足,尤其是手榴彈,戰役開始后明顯供應不上。在得不到國民政府回應的情況下,只好發動距戰地較近的杭州和上海的民眾趕制土制手榴彈。杭州民眾踴躍支前,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支援第十九路軍抗戰的運動。在十九軍取得了一定戰役成果并堅持不后退的時候,陳銘樞的電報傳來蔣光鼐和蔡廷鍇下達的不再進攻的命令。這道命令讓全軍將士難以相信,以為通信員失誤,甚至開始懷疑通信員身份,前往軍部求證命令的真實性。確認命令真實無誤后,不少將士崩潰,號啕大哭,甚至倒在了沖向日軍陣地的槍聲中。第十九路軍浴血英勇抗戰的事跡,深深感染了杭州人民。在杭州城鄉逐漸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武裝團體,他們是帶有相對自治性質的民團組織,也是當地軍隊兵力的主要來源。特殊的歷史背景造就了這一批酷愛自由、粗獷善戰的地方武裝團體,同時他們身上依然保留很多的封建思想??梢哉f,內心向往自由,卻成為當地政府鎮壓自由的工具,這是杭州地方武裝最大的矛盾。小說《潮涌錢江》的主人公鄭鐵頭就是在這樣矛盾的環境中成長的青年代表。他性格桀驁不馴,卻也是富有責任心的青年,同時有地方武裝特有的群體歸屬意識。地方武裝自身的矛盾性決定了鄭鐵頭不再迷惘,他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榮辱與滄桑,第一次淞滬抗戰吹響的號角,在硝煙彌漫中應聲倒下的一個個鮮活的十九路軍戰士的生命,都在他心中掀起波瀾。在蕭山縣南陽鎮與日軍的遭遇戰中,他勇猛地揮刀砍殺了三個十六七歲的日本兵,之后又趴在地上大哭起來:“我殺死的還是小伢兒呀?造孽呀,讓豁閃之雷劈死我吧!”
《潮涌錢江》既是一篇類似于敘事類型的長篇小說,又是一部詩畫般的小說。詩畫是長篇敘事作品中一種常見的題材,具有結構復雜、畫面廣闊、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等特點。它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某個時期的社會面貌。這部作品中敘事時間段雖然只有短短的3個月左右,從1937年的8月至11月中旬,但所描述的空間范圍是從怒潮彭湃的錢塘江鄉村到硝煙彌漫的杭州灣戰場,從混亂的浙江省軍管區到杭州城區的大街小巷,從侵華日軍侵入的上海到金華、臨安等中小城市。在同樣規模宏大、波瀾壯闊的長篇巨著類型中,它與一些開放性結構的小說不同,長篇小說《潮涌錢江》更多地體現了紡錘性的網絡結構,其紡錘的中軸就是支配該小說作品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拓寬的歷史潮流。歷史與人物命運的勾連處則是戰火紛飛、狼煙遍地的抗日戰爭,其主要網絡體系乃是主人公鄭鐵頭馳騁疆場的足跡。換句話說,作者沒有像其他一些作家那樣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認真理智地分析這段歷史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同樣跟其他的史詩作品不同,其他的作品總是喜歡把故事放在一個大事年表上,這種做法猶如在寫什么歷史的編年體講義?!冻庇垮X江》的作者將自己本身和作品中人物巧妙地結合起來,像實際生活中一樣,他和主人公一起歡笑,一起哭泣。可以說,作者本人和小說中主人公的視角是一致趨同的,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理念——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從現實角度來看,人活在歷史之中,但是只有將歷史事件與個人命運相交織、碰撞,才能更好地展示出歷史對于個人的真實面貌??偟膩碚f,《潮涌錢江》該篇小說將獨特的個人視角同其所包含的史詩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將兩者的藝術性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潮涌錢江》是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品。
(西安培華學院傳媒學院)
作者簡介:高雄偉(1998-),男,山西呂梁人,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