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樂藝術發展歷程久,影響深遠。研究西方管樂演奏藝術發展,可以感受到西方管樂演奏藝術的精華,這對于繼承管樂藝術的青年音樂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管樂器的分類
西方管樂器的分類方法很多,一般按發音形式,分為吹孔氣鳴樂器、單簧氣鳴樂器、雙簧氣鳴樂器和唇簧氣鳴樂器。前三種樂器從歷史淵源上都起源于蘆管樂器,且音色缺乏金屬感,因此它們統稱為木管樂器。盡管現在許多樂器使用金屬、橡膠,甚至以合成材料為原料。在管弦樂隊和軍樂隊中,這一組樂器被稱為木管組,相對應地,唇簧氣鳴樂器被稱為銅管組,實際上這類樂器也確實是銅制的。
二、管樂器的誕生
管樂器最初由蘆葦、動物骨頭、角、貝殼等制成,這就是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樂器,主要來源狩獵、戰斗的骨骸。這些簡單的樂器經過數千年發展,歷史悠久,流傳廣泛,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代東方國家(印度、中國)的文化繁榮息息相關。
中國古代音樂文化非常豐富,傳統樂隊有將近一百種樂器,樂器的原聲大都很柔和。而雙彈簧板的樂器原聲清晰、響亮,但使用較少。
自14世紀以來,在某些西歐國家和地區,管樂器的發展開始以獨奏或樂隊的形式發展,許多作曲家開始為管樂器創作音樂作品(例如莫扎特小號音樂會,海頓小號等),特別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這是西歐音樂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西歐國家音樂除了堅持現實主義傳統外,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印象派和表現主義,提出了新的主題和表現手法。由于編排的方法和風格不同,在此期間,管樂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由于音樂的擴展和許多管樂器的出現,這一時期的西方管樂教學也得到了發展,在19世紀下半葉,教學體系逐漸形成。管樂藝術開始在整個歐洲地區傳播。
三、管樂器的歷史
(一)艱難發展階段
古羅馬帝國的陷落標志著古希臘和羅馬時代的結束,封建社會取代了奴隸社會。國家的政治權力掌握在封建領主和教會的手中,教會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教會宣揚禁欲主義,鼓勵世人放棄世俗一切,只為上帝服務。這一學說的實施不僅破壞了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成就,而且限制了藝術的發展,使藝術完全服從于宗教儀式。教會嚴格禁音樂,并且樂器也被破壞。
盡管中世紀的歐洲被宗教統治者所掌控,但世俗文化仍在逐步發展,有一些街頭歌手受到人們的喜愛。音樂家也和舞蹈家一起演繹音樂文化,這構成了有力量的樂隊。除了這些受歡迎的藝術家,紳士階層還創造了自己的藝術。他們創造了一個非常具有抒情性的音樂詩歌分支,其中的管樂器音色明亮,聲樂洪亮,象征著勇氣和力量。且小號在中世紀騎士的一生中扮演著指揮戰爭的角色,騎士們總是伴著號角聲沖鋒在戰場上,小號發出撤離信號時撤離戰場或宣布獲勝。這一時期的常見管樂器包括長笛、小號、長號等。
(二)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開始強調節奏感,但是在宗教聲樂作品中,節奏不被強調,而世俗音樂生動而節奏強烈。音樂家有意識地使用和聲等來表達情感并構成張力的變化。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表達有很大變化。隨著世俗音樂在不斷發展,管樂器與弦樂器相結合,為著名樂團的出現奠定基礎。管樂器在性能、聲音、技術和結構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6世紀,管樂器可以區分為高音、低音、中號和小號,音樂變成了器樂和聲樂合奏的方式。同時,一些更復雜的樂器已經流行起來,大型管樂器和長號音樂已逐漸發展為獨立的流派和音樂形式。
(三)巴洛克時代
17世紀是西方國家樂團成立的時期,管樂器在樂隊中的作用明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1567-1643)的創作為樂隊的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17世紀初,新的歌劇音樂形式誕生于意大利,器樂也迅速發展。意大利佛羅倫薩地區努力恢復希臘和羅馬的戲劇表演,并為當時歌劇創作了多種配樂。同時,蒙特威爾第為歌劇樂團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樂隊分為弦樂組、管樂組等,細化音樂,增強了樂隊的表現力,使歌劇的戲劇性設計有了新的突破。
(四)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是古典主義的代表,其作品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最杰出的代表。自18世紀中葉以來,以它們為代表的古典音樂開始盛行。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歐洲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藝術不再只是貴族欣賞的高雅藝術,新興的中產階級已經成為劇院和音樂廳的觀眾,此時涌現出大量的民間歌劇和富有浪漫氣息曲調。浪漫主義音樂是19世紀初誕生于維也納古典音樂學校的一個新流派。這個流派的藝術家的創作以對主觀感受的表達、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幻想為特征。藝術表達發生了變化,樂器演奏方式、技巧等也有了新的拓展。
四、西方管樂對中國音樂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在技巧和意識形態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并已開始向世界的高水平發展,在國際舞臺上出現了許多中國音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樂隊在德國不來梅的風車表演中獲得金牌。尤其是2002年以后,北京等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始組建學生樂隊,許多學生樂隊開始出現在全國乃至世界舞臺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樂團在世界大學生音樂藝術展上獲得了杰出表演獎。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中國音樂的傳播如此之快是一個奇跡,這也標志著中國音樂藝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現代音樂藝術在中國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當然,人們還必須認識到,與西方音樂藝術相比,中國在許多方面還存在差距,這就要求音樂家們不斷提高自身,從西方音樂中吸取文化精髓,打造獨具一格的中國音樂風格。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吳婕妤(1999-),女,廣東湛江人,本科,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