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琳
摘 要: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相應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從古至今所產生的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然而歷史的變遷、戰爭、自然災害、人為失誤等因素,對于古籍的傳承保護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危害性,但也更加凸顯出古籍的珍貴之處。本文從弘揚傳統文化的角度對圖書館古籍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析,并對相關問題提出了對策,希望可以給大家帶去一些啟發。
關鍵詞:弘揚傳統文化;圖書館;古籍保護、傳承;古籍數字化
1 前言
在歷史的長河中,古籍的數量是非常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相應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但得以留存下來的數量卻很少,因此對于古籍的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古籍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匯聚起來文明與文化的縮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主要載體。但是從現階段圖書館古籍保護的現狀來看,古籍的老化比較嚴重、修復手段復雜且耗時、古籍保護力度不足、古籍修復人員數量少且能力較差等因素都嚴重威脅到了古籍的傳承保護。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必須要展開一輪強有力的古籍保護工作措施,才可以將寶貴的財富傳承下去,才可以更好的造福后代。
2 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關聯
2.1 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
20世紀70年代中期,國際圖聯將傳統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具體概括為四點:一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二是開展社會教育;三是傳遞科學信息;四是開發智力資源。在21世紀初期的時候,出臺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指南》中也進一步明確了公共圖書館的基本任務和深層次任務,要求其憑借著豐富的資源、優質的服務、完善的查閱體系來提升讀者的滿意程度。總的來說,對于圖書館的功能從本質上進行了一次相對來說比較全面的完善。公共圖書館除了從思想、見解等方面對用戶予以正確的引導,幫助用戶獲取所需知識外,還需要承擔弘揚傳統文化以及部分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職能。
2.2 古籍保護是實現弘揚傳統文化的必然途徑
古籍的保護工作并不是單純地對古代書籍的保護,深層次的含義則是通過對古籍的保護來弘揚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因此我們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確定為古籍保護工作的方針,要求在進行古籍保護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緊迫性,尤其是對于那些已經瀕危的古籍進行及時的搶救,爭取能存活于世并且可以廣為流傳。在第一批國家古籍珍貴名錄的申報和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評選中,也已經從五千余部申報的古籍中挑選出2392部珍貴的古籍,并將其記錄到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當中。在2008年7月份舉辦的“珍貴古籍特展”,將400多部珍稀古籍用于展示和宣傳,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宏大的一次古籍展示工作,不僅僅讓塵封多年的古籍再次問世,而且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非常有助于在全社會的范圍內形成強有力的古籍保護意識。自此以后,我國的古籍保護工作拉開帷幕,而且在保護力度上也變得更有力,相應的古籍保護局面大有起色。尤其是甘肅省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在相應的普查數據方面為其他地區圖書館樹立了模范帶頭的作用。
3 圖書館古籍保護存在的問題
3.1 古籍書庫保存環境差
很多圖書館的館藏條件并沒有達到國家和相關行業規定的標準,甚至很多館藏古籍僅僅只是被放置在陰暗的小房間或者儲物室內,基本的環境條件十分惡劣,更談不上什么恒溫恒濕通風采光了。這樣的環境會滋生很多蟲子,造成古籍毀損,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導致古籍紙張顏色變暗、紙質變硬,甚至出現黃色斑點。同時,那些長期得不到保護的古籍,長期暴露于自然環境中是很具有破壞性的,尤其是酸化、微生物腐蝕等客觀因素的存在,會使古籍制材的纖維素聚合力持續下降,脆弱性也越來越強。這些對于古籍保護來說是一種十分致命的破壞。
3.2 古籍保護專業人才緊缺
古籍的保護分為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兩種方法,原生性保護是在真實的環境中來最大限度地“還原”原本古籍,進行原本修復;再生性保護則是使其以其他的樣式重生,例如拓印、摘抄或者掃描。無論是哪一種模式的古籍保護,對于專業工作者的需求量都是極大的。這也是長久以來古籍不能得到長久保護和傳承的重要原因。目前,古籍保護的工作人員按照其工作方向的不同分為古籍修復和古籍整理兩個部分。對于古籍修復工作來說,老一輩的古籍修復手藝人由于年齡上升,體力減弱而不能長時間從事相應的古籍修復工作,而年輕人會覺得其枯燥無聊,并且“臟、亂、差”的古籍存放環境會使其在長期的作業過程中感染細菌、引發鼻炎、過敏等癥狀,相應的工資也不是很高,因此從事古籍保護的專業人才變得越來越少。雖然我國文化和旅游部曾經也開展過古籍保護方面的專業性培訓,參加培訓的人員也達到數千人,但是這些人在經過了學習之后僅僅只是進入到了省級以上的圖書館進行工作,在縣級、鄉級甚至市級的圖書館中并沒有古籍修復人員,雖然這些地方相應的古籍數量比較少,但是也不能被忽略。對于古籍整理而言,同樣對從業人員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要具備歷史學、古漢語等多個學科交叉的背景能力,但是這樣的人才少之又少。綜合上面兩個部分的原因,我國圖書館古籍保護專業人才十分緊缺,長時間發展下去會使得古籍中所蘊含的中華古籍文化難以被及時挖掘,會造成歷史文脈的相關工作難以延續。
3.3 相關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古籍保護工作中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導致古籍保護不利的一大原因。在圖書館進行館內古籍書目與類別區分時,由于專業性不夠,所以造成管理漏洞,并且由于我國相應的法律規定對于古籍的單獨保護力度不夠,這也使得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一直是自覺性為先,因而導致部分圖書館的古籍管理工作進行的極為混亂。由于對群眾古籍保護意識的宣傳不到位,致使部分古籍受到人為損害,部分圖書館工作人員在出現損害行為時也未能及時制止,并且存在圖書館工作人員自身對古籍進行破壞的情況。
4 圖書館古籍傳承保護的對策
4.1 提升館藏條件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要知道每一本古籍能夠保存下來都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既然已經存活到了現在,絕不能讓它再次受到破壞,所以對于圖書館來說,擁有一套完善的古籍保護設備設施卻是十分關鍵的。但是基于國情的發展和資源的分配來看,古籍保護設備設施無法覆蓋到所有圖書館。因此,為了進一步進行古籍的傳承保護,必須提升圖書館古籍的館藏條件,這不僅要改善圖書館古籍存放的惡劣條件,還要為古籍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古籍數字化利用等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對于圖書館的建設、藏書修復、購買等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問題。在資金支持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向政府申請資金,雖然不存在專項專款的政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要放棄,可以必要的進行嘗試和爭取。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社會的力量來購買圖書館古籍的保護設施設備,比如提倡PPP模式的應用,來增大保護資金獲取渠道。我們必須要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對于歷史文化的瑰寶都有濃厚的情感,也更愿意去付諸行動來進行保護和宣傳。
4.2 加大古籍保護專業人才的培訓
現階段的古籍修復技術已經有一定的提升和進步,但仍需要專業性更強的人進行操作,因此加大對古籍保護專業人員的培訓是十分關鍵的。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入手:第一,在現階段的古籍保護工作中,要將上級安排的任務進行完全的貫徹和落實,對于要求舉辦的活動和培訓重視起來,認真對待,派遣具有影響力、代表性、而且實踐能力強的工作人員去進行學習。在培訓之后回館進行相應的思想傳授和技巧的傳播,使得更多的圖書館古籍保護員工認識到新技術發展下的工作性質和工作步驟,并且付諸努力去行動。第二,要將古籍保護的相關培訓活動列入年度培訓計劃體系中,并且實行類似于績效管理的評價方式,督促每一個從事古籍保護工作的工作人員都能夠擁有端正的態度、綜合的能力。圖書館應當時常邀請一些古籍保護工作的專家或者具有大量實踐經驗的前輩來進行交流,加強學習,認真總結,使得整個圖書館內古籍保護工作人員的技術能力、思想意識等都得到綜合性的提升。第三,要建立起一套獎懲機制。對于工作表現好的工作人員給予鼓勵,比如發放津貼獎勵等;而對于工作不認真的,經常出現紕漏的工作人員也應當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果情節比較輕,批評教育和經濟處罰就足夠了;如果情節比較嚴重,而且屢教不改的可以視情況而定,給予調離崗位或停薪留職的處罰方式。第四,要讓那些老一輩的古籍修復權威人員多進行“傳幫帶”,將自己所學到的經驗方法總結傳授于人,多進行現場教學、實踐,使傳統文化代代傳承、永不止步!
4.3 建立健全古籍保護制度
1)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古籍保護,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并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只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才能為圖書館內部具體古籍管理制度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并在日常工作中得以貫徹執行。2)制定規范化的古籍管理制度。古籍保護過程中,古籍管理工作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程序開展工作,從而實現規范化的崗位管理。同時,古籍管理人員需要詳細掌握各種古籍載體的物質特性、書庫內的自然環境等,結合相關規定,對室內的溫度與濕度進行統計和分析,以便更好、更及時的保護古籍。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從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來看,古籍作為我國歷史上經過種種磨難而流傳下來的經典,不僅僅是對歷史的記錄,更多的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凝聚,是非常需要我們進行保護和傳承的。因此,為了將古籍中的思想源源不斷的流傳下去,不得不要求我們抓緊提升古籍傳承保護的意識,改善古籍存放的環境,普及古籍保護設備設施,加強“古籍數字化”處理,加大古籍修復人員的培養和安排,以及創新對古籍知識的傳承和傳播手法,并且促進古籍多元化價值的挖掘,最終方便我們子孫后代都能夠學習到傳統的經典文籍和優秀的思想文化,從而銘記歷史、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1]陳誠.數字人文時代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源的數字化長期保持機制探討[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9,43(03):6-9.
[2]徐爽,翰爽,楊穎,陳斯斯,許丹.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創新實踐與思考——以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為例[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9,29(02):65-72.
[3]鐘勁松.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古籍保護與文化傳承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39(05):119-120
[4]張劍,張寶珠.基于文化傳承的經典閱讀推廣活動探析——以遼寧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中心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8,40(11):78-81.
[5]向輝.圖書館講好中國故事的探索:以珍貴古籍特展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11):64-68.
[6]海金梅,胡泊.文化傳承視閾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數字化建設[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07):115-119
[7]樊銘.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古籍保護推廣服務研究[D].鄭州大學,2018.
[8]弓運澤.京津冀協同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對古籍的保護傳承實踐與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8(08):108-110.
[9]李曉楠.2007-2017年大陸地區公共圖書館漢文古籍數字化情況調研[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8.
[10]王莞菁.公共圖書館法中的古籍保護和利用[J].圖書館,2018(0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