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組曲《天鵝湖》是芭蕾舞藝術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柴可夫斯基追求作品戲劇化,交響化,民族化的成果。雖然由于諸多因素使這顆“明珠”短暫蒙塵,但終于在藝術家們的不斷努力下使《天鵝湖》組曲重現光彩。努里耶夫對《天鵝湖》內容上,舞蹈上獨特、大膽的改編更突顯芭蕾舞劇《天鵝湖》的戲劇性特點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天鵝湖》;努里耶夫;戲劇性
作者簡介:楊歆瑤(1995.10-),女,壯族,廣西崇左市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2
一、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創作背景
《天鵝湖》是俄羅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創作的首部芭蕾舞劇。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強調純西方的古典音樂與俄羅斯的民間音樂深度結合,而正是他同時具有的古典音樂創作風范和俄羅斯音樂創作才華,才使其成為俄羅斯音樂史乃至世界音樂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從《天鵝湖》開始,柴可夫斯基就開始有意識地對19世紀芭蕾舞音樂的改革,一改此前過于注重芭蕾舞劇外在的表演條件,如機關設置復雜繁瑣,內容卻蒼白空洞,音樂與舞臺形象分化的弊端。通過創造性地使用交響樂進行配樂,創作了不同體裁、性格和調性的《天鵝湖》組曲,擺脫了此前芭蕾舞劇音樂完全從屬于舞蹈的關系,將音樂與舞蹈、情節緊密結合,強化《天鵝湖》的戲劇性。
二、努里耶夫版《天鵝湖》的劇本內容
雖然1895年馬里于斯·佩蒂帕與列夫·伊萬諾夫改編的《天鵝湖》成為這部芭蕾舞劇的標準版本,但仍有不少藝術家不斷試圖對《天鵝湖》進行改編。本文就通過對前蘇聯芭蕾舞蹈家魯道夫·克哈默托維奇·努里耶夫改編的《天鵝湖》進行分析,來體會其中的戲劇性特點。
在舞劇的一開始,王子齊格弗列德在椅子上沉沉地睡著,身后是公主奧杰塔在湖畔時而跳著優美的舞蹈。突然,魔王羅特巴爾德張大黑色的翅膀向公主襲來,盡管公主竭力奔號仍沒能逃脫魔王的詛咒,奧杰塔終于變成了一只天鵝。隨著人群的涌入,王子的生日慶典開始了。正當王子與他的朋友們忘我地舞蹈的時候,隨著一陣莊嚴雅正的音樂響起,王后駕到。王后住持了加冕儀式,隨后提醒王子要肩負起作為一國之君的責任,首要任務就是大婚,并邀請各國公主來參加舞會,屆時王子必須挑選出自己的新娘。第二天,王子獨自來到湖邊狩獵看到天空飛過一排雪白的天鵝,于是他拉滿了弩,打算獵得自己的成年禮物。然而天鵝竟突然消失,白天鵝奧杰塔登場,奧杰塔哀求王子不要傷害天鵝并傾訴了自己的遭遇,并告知他只有矢志不渝的愛才能破除魔咒。王子對此表示同情,并發誓要幫助奧杰塔破除魔咒。奧杰塔漸漸對王子打開了心扉,王子也深深愛上了這個遭受苦難卻依然堅韌美麗的公主,就連奧杰塔的女友們都不禁跳起舞來為他們的愛情而慶賀。當朝陽緩緩升起,奧杰塔和王子依依惜別,他們約定了在即將到來的舞會上,王子將向眾人宣布奧杰塔就是他的真愛。舞會終于開始,面對各國公主的求愛,王子俱禮貌地拒絕,直到魔王帶著變作奧杰塔模樣的女兒奧杰莉亞(即“黑天鵝”)出現。王子沉浸在假的愛人如約出席舞會的喜悅里,而對窗外真正的愛人視而不見,終于在黑天鵝的引誘下對黑天鵝許下原本屬于奧杰塔的真愛諾言。也正在這時,王子猛然看見了奧杰塔悲痛欲絕的形象,這才恍然大悟,知道中了魔王的陷阱,于是懷著絕望的心情急忙奔向天鵝湖畔祈求奧杰塔的原諒。看到奧杰塔傷心欲絕而歸的眾天鵝阻擋王子的腳步,但聽到王子懇求原諒的奧杰塔終于還是出現在王子面前。此時,厄運終究還是到來了,惡魔還是從王子身邊永遠地奪走了他的愛,畫面定格在齊格弗列德王子絕望地倒在天鵝湖畔。
努里耶夫版的《天鵝湖》和1895年版的《天鵝湖》的結構大體相同,但在內容上還是存在不小差異的。首先最突出的不同是在這一版的王子的導師沃爾夫岡和魔王羅特巴爾德這兩個角色由同一個演員出演,并且導師和魔王在劇中的演出分量較后一版本要多。叫醒沉溺在自己世界中的王子由王后變成了導師,當王子加冕后為自由被束縛而苦惱時,是導師前來對王子進行引導。魔王不再只是籠罩著奧杰塔的陰影,也不再只是牽著黑天鵝登場就結束任務,在劇中魔王有許多的戲份和舞蹈。值得注意的是序幕時沉睡的王子和王子身后發生的故事,可以看出努里耶夫隱含的真正的設定——《天鵝湖》是王子做的一場夢。導師和魔王為同一個演員的原因是預示著他心目中想要抗爭的束縛著他的形象。白天鵝是王子對自由的人生、理想的愛戀的象征,這個向往是不為皇家禮教所容的,所以王子的期盼永遠不會達成,因而注定走向悲劇的結局。而黑天鵝偽裝下的白天鵝達成了王子心之向往,在充滿著世俗束縛下的皇宮里出現,并為王子所得時,就預示了黑天鵝終究只是一個一觸即碎的假象。假象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歡愉,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救贖。
努里耶夫版《天鵝湖》改編的舞蹈和人物設置,更體現了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目的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去挖掘并表現人物的內心,將主題提升到現實的意義上來。為了凸顯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努里耶夫改編的《天鵝湖》在舞蹈動作的設計上增加了人物的內心矛盾以及人物之間的戲劇沖突,正是這些矛盾沖突使這一版的《天鵝湖》更具有戲劇性的特點。如黑天鵝竭盡所能地誘惑王子向其展示高超舞技連轉32圈的“揮鞭轉”軸轉;舞劇的尾聲魔王、奧杰塔和王子的三人之間的爭斗通過糾纏,激烈的舞蹈動作來表現。
三、《天鵝湖》的音樂特征
柴可夫斯基創作的《天鵝湖》組曲是交響曲化的組曲,因而既形式自由,又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對比沖突而發生變換。《天鵝湖》組曲由七首樂曲組成,分別是:場景,圓舞曲,四小天鵝舞曲,場景,西班牙舞曲,那不勒斯舞曲,匈牙利舞曲。根據版本不同,不同團體演出時在內容上和順序上也會有所不同。
柴可夫斯基不僅了解每一種樂器,更知道如何運用它們來創作出足以讓人們產生共鳴的樂曲。在《天鵝湖》的第二幕開場,隨著豎琴緩緩流動的琶音與弦樂器顫音的背景襯托下,雙簧管奏出這段優雅,凄美的曲調表現出白天鵝奧杰塔優美,端莊而憂傷的形象。柴可夫斯基會根據不同的主題、形象對不同的器樂進行組合。最著名的四小天鵝舞曲是三部曲式結構,在大管吹奏的輕快的頓音襯托下,由兩支雙簧管吹奏出活潑,單純,愉悅的主題。“在舞蹈上是一段天真活潑、戲謔快樂的 Allegro(快板)四人舞。伊萬諾夫以極為高超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小天鵝的生活形象,四人一排,始終手拉手在諧謔曲旋律伴奏下,快速做出整齊劃一的動作,主要由 passé 和tombé arabesque 兩個動機發展而來的 emboité, I arabesque relevé 以及新加 entre chat quatre passé releve 和二位 echappé。伊萬諾夫把這幾個動作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并用復調編舞的手法,精彩地處理腿與頭的諧和動作。”[1]這里音樂和舞蹈相輔相成,才有了小天鵝天真,可愛的形象的誕生。
與其他版本的《天鵝湖》不同的還有改編了第三幕的部分劇情,例如在1952年由國立莫斯科藝術劇院的藝術家們改編的《天鵝湖》第三幕中“魔法師的隨從們在這里表演了一連串特性舞——具有特殊風格的舞蹈向他進行誘惑。”[2]而努里耶夫版的《天鵝湖》將跳這些“特性舞”的角色改為各國使臣和公主向王子獻舞。柴可夫斯基強調民族性,在創作時注意根據不同的人物場景需求進行作曲。如西班牙舞曲是一曲熱情開放的快板舞曲。開始時用響板打出節奏的“弗拉明戈”有力而跳躍,尤其是高潮部分的十六分音符的有力、跳躍,呈現出熱烈、剛健、狂放的特點。此處的改編不僅豐富了劇情,使舞劇節奏張弛有度,不同國家的舞曲搭配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延長了觀眾的審美體驗。
四、結語
芭蕾舞組曲《天鵝湖》是柴可夫斯基1875年的作品。雖然柴可夫斯基沒有看到《天鵝湖》的成功演出就遺憾逝世,但其對古典音樂持有的批判精神以及不懈努力地創新精神將永遠給世人啟迪。努里耶夫改編的《天鵝湖》的成功正是繼承并柴可夫斯基這一精神的結果,通過對努里耶夫版《天鵝湖》的背景,故事內容,舞蹈和音樂的分析可以看出努里耶夫不斷地在對加強柴可夫斯基追求的音樂戲劇化而努力。
注釋:
[1]鄒罡.從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看交響音樂的視覺化[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3,31(04):231-233.
[2]舞劇“天鵝湖”[J].人民音樂,1954(05):20-22.
參考文獻:
[1]王彬.天鵝湖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