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語言習得的逆過程,語言磨蝕研究受到愈來愈多研究者的關注,尤其是對于外語磨蝕的研究。動態系統理論自引入應用語言學研究領域以來,基于該理論的研究亦發展迅速,諸多學者將其運用在外語磨蝕研究中。本文擬從動態系統理論出發,探討該理論特征下的外語磨蝕研究。
關鍵詞:動態系統理論;外語磨蝕;動態系統理論特征
作者簡介:孫海娜(1995-),女,漢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磨蝕。
[中圖分類號]: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2
1.引言
Lambert(1982)將語言磨蝕定義為:“個體或語言社團某種語言的整體或部分丟失”。在國內,倪傳斌(2006)將語言磨蝕定義為語言習得的逆過程,指雙語或多語使用者由于某種語言使用的減少或停止,其運用該語言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退。
對于語言磨蝕的影響因素,Tomiyama(2008)認為磨蝕開始時的年齡、知識水平、情感因素、時間長度、相關語言環境的脫離和熟練程度等因素可對語言磨蝕產生影響。Schmid,Kopke 和de Bot(2012)總結了幾組因素:年齡或居住年限、輸入和輸出、個人態度和經歷。倪傳斌(2006,2009a,2009b)認為磨蝕前外語水平、受蝕時間、與受蝕語的接觸、年齡、外語習得方式、社會情感因素、讀寫能力和性別差異八個主要因素對語言磨蝕有重要影響,并且磨蝕前外語水平是影響外語磨蝕的關鍵性因素。Kennedy(1932)發現外語磨蝕前水平是影響語言磨蝕最明顯的因素之一。如果把磨蝕前外語水平看作是一種初始狀態,不同初始狀態下的外語學習者其語言發展情況會有所差異。
Larsen-Freeman (1997) 提出語言學習不是只由輸入引導的線性過程,其發展是充滿倒退、停滯、甚至跳躍式前進的動態系統行為。因為語言不但會增長,也會衰退。外語磨蝕,作為語言發展的過程和語言習得的逆過程,其發展過程亦是非線性的、不穩定的。本文詳細梳理了動態系統理論特征下的外語磨蝕研究,并提出一些相關建議預防外語學習者外語能力的磨蝕。
2.動態系統理論特征下的外語磨蝕研究回顧
Larsen-Freeman (1997) 闡釋了復雜系統的十個主要特點: 動態、復雜、非線性、混沌、不可預測、初始狀態敏感、開放、自組織、反饋敏感和自適應?;谡Z言發展動態性和非線性特征以及磨蝕前水平對外語磨蝕的影響,本文擬從動態、非線性、初始狀態敏感三個特征梳理相關外語磨蝕研究。
2.1 動態式的語言發展過程
動態系統的首要特征是隨時間不斷變化,會增長也會衰退。其次,語言在日常話語中的使用亦是一個動態過程,語言中涉及的語法系統會隨著語言的使用呈動態式發展,從而影響整個語言系統。從動態系統理論出發:語言由多種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并處在恒動之中,使得語言呈動態式發展過程。系統的全面聯結性特征與之相呼應:動態系統由多種變量或參數組成,各參數或變量的不斷互動,使系統以不斷變化的過程發展(鄭詠滟,2011)。
動態式的語言發展過程要求我們:應注重系統成分間以及系統內外環境間的互動,用發展、動態的視角看待語言發展。例如,在二語學習中,以英語學習為例,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的評定可綜合自身因素(學習能力、記憶能力等)、環境因素(一語環境、二語環境)、教學因素(自主學習、課堂講授)等因素。
2.2動態系統理論非線性特征下的外語磨蝕
傳統科學認為事物發展軌跡呈線性發展,尊奉簡化論(reductionism)。動態系統理論則研究真實的、不斷變化發展的語言。將語言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發展過程。Larsen-Freeman (1997) 認為非線性指“在這個系統中,結果和原因是不成比例的。反之,線性系統指某個力量構成的原因會產生同等力量的結果”。例如,一個人學習成果和教學實踐的成功可能與之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而是由于期間的一個細微的變化造成的,這正體現了語言發展的非線性特征。
隨著外語磨蝕研究的不斷深入,愈來愈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動態系統理論下的詞匯發展。Meara (1997)最早在其二語詞匯研究中指出詞匯發展的非線性特征—S型的發展曲線,即詞匯學習在其初始階段發展比較緩慢,之后呈快速增長趨勢,到達一定階段后又會趨于平緩。劉紹龍(2001)的研究表明:產出性詞匯和接受性詞匯發展不同步,接受性知識多于產出性知識。張淑靜(2008)的研究基于個體詞的分析表明,并非所有的詞匯習得都呈線性發展。鄭詠滟(2013)指出:系統行為變得不可預測、輸入和輸出不再具有恒定的比例關系是由于各變量不斷變化,外加變量間復雜互動。以上研究均從不同方面闡釋了詞匯發展的非線性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不同變量在多維度、多重環境中的復雜互動關系使系統的發展路線及行為呈現出不可預測和非線性的發展趨勢。從而導致不穩定的輸入和輸出關系。其次,語言發展中個人因素的不斷變化使學習結果難以預測。豐富的研究結果證實了語言發展的非線性特征。因此,今后的研究可聚焦于縱深似的歷時研究,動態性的記錄時間維度下的語言發展,以更好地理解語言發展的非線性特征。亦可采用動態數據處理方法—時間序列分析,按時間順序記錄語言發展的動態路徑及變化規律。
2.3 初始狀態敏感影響下的外語磨蝕
在語言習得或磨蝕的過程中,母語對學習者的影響、外語學習者的水平和個體差異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初始狀態。就語言的發展而言,無論是語言習得亦或是語言磨蝕,對初始狀態非常敏感。如許多外語學習者在習得一門外語時會受母語的影響;不同外語水平的學習者在語言習得和磨蝕中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狀態,產生不同的結果;個體差異的不同在語言的習得或磨蝕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動態系統發展高度依賴其初始狀態,開始時的細微差異可能對未來產生巨大影響。Larsen-Freeman (1997)指出初始條件的細微變化可能對未來的行為有重大含義:“不同初始條件的系統行為,無論開始多么相似,都會隨時間流逝以指數方式變化”。由氣象學家Lorenz提出的“蝴蝶效應”完美地詮釋了這一特征:即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因此,在今后的語言磨蝕研究中可從母語對外語學習者的影響、磨蝕前的外語水平、個體差異等因素入手,具體分析以上等因素對外語學習者的影響,采用相應的研究方法以研究不同初始狀態下外語學習者語言磨蝕的異同。
總之,動態系統理論拓寬了二語發展領域的理論研究視角,打破了傳統的簡化論束縛,以一種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語言發展的復雜性、動態性特點。因此,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多采用互動、動態的視角剖析語言的發展過程,采用歷時研究、拉長研究周期的方法解析語言的非線性發展特點。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聯結課程、教材、教法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使之形成一種交互關系,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De Bot,K.(2008).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2(2), 166-178.
[2]Larsen-Freeman,D.1997.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 18:141-165.
[3]李蘭霞.(2011),動態系統理論與第二語言發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409-421.
[4]倪傳斌.(2012),外語磨蝕的影響因素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5]倪傳斌.(2013),外語詞匯磨蝕的動態過程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6):909-921.
[6]鄭詠滟.(2011),動態系統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現代外語(3):303-309.
[7]鄭詠滟.(2013),動態系統理論視域下的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理論構建與研究方法[J].外語教學: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