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熙
摘? 要:漢語中的“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動詞,一直是研究者們研究的熱門話題,本文將從認知語法的角度出發,分析“是”的詞性及其語義特征,以深入剖析關于“是”并為將英語中的“be”及漢語中的“是”作認知對比分析,探索英漢兩種語言間的差異。
關鍵詞:“是”;認知語法;詞性;語義特征
[中圖分類號]:H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2
1.引言
關于現代漢語中的“是”,由于其用法的復雜性,一直是研究者們研究的熱門話題,筆者將“是”的詞性歸納為指示代詞,系動詞。其中,當“是”作為系動詞時,具有表示判斷,強調,焦點和對比等用法,并具有不同的語義特征。
2.理論基礎
認知語言學自20世紀70年代萌芽以來,得到了蓬勃發展。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不是人類大腦中獨立的認知機制,語言不是天生就有的;語法是概念化的結果,因此語法并不是一個先天存在的可以無限生成句子的自治系統;語言知識來自于語言的使用,語言知識的獲得是來自于語言實踐,因此,語言規則的掌握不是先天的。認知語義學和認知語法是認知語言學中最重要的兩個板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Langacker的認知語法。Langacker(1985)認為在小句的分析中,情態和語態應被分析為情境植入述義,句子中其余成分(其他助動詞和主要動詞)被視為一個復雜的小句中心語,時態和情態的作用是給一個小句植入情境,使其變成限定形式。
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理論認為,原型是范疇中的典型成員,是與同一范疇成員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實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在原型理論當中,范疇內部的各個成員由“家族相似性”聯系在一起,范疇原型與該范疇成員共有的特性最多,與相鄰范疇的成員共有特性最少。
3.認知語法視角下的“是”
3.1“是”表判斷
“是”的不同語法功能實際是由所搭配詞語的數量語義特征決定的,也就是說,“是”是表示判斷還是強調,對比等,都是由跟在“是”之后的詞的語義特征決定的。在分析“是”作為判斷詞之前,我們需要借助于兩個概念,一是離散量:凡是具有明確的個體,或其成員間有明確的邊界,并可以用自然數自由稱數的對象,稱作具有離散量的語義特征。二是連續量-指沒有明確的個體,其構成部分之間邊界交叉,只能被模糊量的程度詞修飾,典型的具有連續量語義特征的詞,如形容詞。也就是說,名詞是具有離散量語義特征的,形容詞是具有連續量特征的。此外,動詞是比較特殊的,因為動詞具有雙重的數量語義特征,當動詞表示具體的行為動作的時候,呈現的特征就是離散的,而從動詞內部發展的過程來看,又是均衡連續的,因此是具有連續量的語義特征。在判斷句中,判斷詞“是”聯系兩個變項且兩個變項的數量特征都必須是離散的。此時,“是”作為句子的核心成分,那么句子的整個語義是怎樣呈現出判斷的語義特征呢?我們來看以下的例子:
a.老王是模范
b.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
c.小說是一種文學體裁
三個例句中,最典型的判斷句就是例句a,“是”作為核心動詞連接主語和賓語。賓語“模范”為名詞。在認知語法中,名詞是一種非時間性關系,不具有過程性,而只有具有過程性的詞才能夠充當小句的中心語,因此,賓語“模范”不能夠充當小句的中心語,只能通過核心動詞“是”構成小句的中心語。此時的“是”與“模范”結合在一起,成為小句的中心語。核心動詞“是”給句子施加過程性側重,形成序列掃描,最終呈現出一個“老王是模范”的靜態狀態關系。賓語“模范”原本是一個復雜的非時間性關系,和核心動詞“是”結合以后組成了一個新的構式成為小句的中心語,最終呈現出一個靜態的狀態關系。在判斷句中,因“是”后面跟的賓語成分的不同,整個判斷句所表現出來的語義也不同。當“是”前后所接的成分都是名詞成分,且主語和賓語的外延相同時,判斷句表示等同,此時主賓語可以相互交換。例如: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 → 魯迅是《阿Q正傳》的作者
當“是”前后面接的名詞的外延大于主語時,此時判斷格式表示分類,主語和賓語的位置不能互換,例如:
她是我們學校的英語老師? → *我們學校的英語老師是她
當“是”后接的成分是事物名詞,主語是表示方位的詞語時,判斷格式表示存在,主語和賓語的位置不能互換,例如:
村子前面是一大片水田
當“是”后面接的成分是對主語內涵的說明,主語和賓語的外延一致時,判斷句表示詮釋關系,“是”作為核心動詞不能省略,例如:我們的任務是要把這些書放在書架上。
但不論“是”用在判斷句中因跟在之后的成分不同而表示什么樣的語義,所表示的語義結構是一樣的,都是把主語最終定格在最終的靜態的狀態。作為判斷詞的“是”,用法和英語中be動詞作為系動詞后面接名詞作賓語的用法。例如:she is Karen(她是凱倫)
3.2“是”表焦點
石毓智(2001)指出,人類語言的一個普遍規律是,判斷詞會自然地向焦點標記演化。漢語的判斷詞“是”也不例外,它在演變成判斷詞的同時,很快也發展出了焦點標記的用法。作為現代漢語中重要的焦點標記“是”,具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是”只能焦點化緊隨其后的成分;其次,被焦點化的成分必須具有離散性質;此外,判斷詞“是”和焦點標記“是”是不一樣的,焦點標記“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退化掉了作為動詞的特征,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去掉以后句子依然成立。例如,“小王昨天用鉗子把那張桌子修好了”可以有以下幾種焦點標識的形式:
a.是小王昨天用鉗子把那張桌子修好了? ? -焦點施事
b.小王是昨天用鉗子把那張桌子修好了? ? -焦點時間
c.小王昨天是用鉗子把那張桌子修好了? ? -焦點工具
d.小王昨天用鉗子是把那張桌子修好了? ? -焦點受事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焦點標記的“是”后緊跟的是具有離散性質的被焦點化的成分,一般都是名詞性質的詞。而之后如果是具有連續性質的動詞或者形容詞,則構成的句子是強調句而不是焦點句。
漢語中作為焦點標記的“是”和英語中在強調句型中的be 具有很多相似點,都能夠焦點化緊隨其后的成分,但焦點化的成分一般都是名詞性性質的詞,且不能焦點化動詞和形容詞,因為動詞的離散性不是自足的,需要借助其他成分,形容詞是連續性質的。我們可用圖形-背景理論對其進行解讀,如果我們將白色作為一個背景,那么我們看到的是中間黑色部分所呈現出來的花瓶,而如果我們將黑色作為背景的話,我們看到是兩個白人的側臉。人們就是在這種圖形和背景的轉換之間完成對信息的感知和識別。當我們把焦點實施于施事時,即在句子“是小王昨天用鉗子把那張桌子修好了”中,我們是把“小王”放在圖形的位置上,而把句子中的其他成分都置于背景的位置,想要焦點化的信息是“小王”;同理,在英語的強調信息中,例如在句子“It is John that bought a car yesterday.”中,我們把“John”放在圖形的位置上,作為焦點化的信息,而把句子中的其他成分放在背景的位置上。
3.3“是”表強調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是”在作為判斷詞時,是句子中的核心動詞,后面所接成分一般為具有離散性質的名詞;當“是”作為焦點標記詞時,幾乎已經失去作為動詞的性質,去掉后句子依然成立,而強調句和判斷句的區別就在于其后所接的成分性質的不同。強調句型中的“是”之后,一般為連續量性質的詞,即動詞和形容詞。例如:
我這個人是脾氣不好,我是拿了你的錢,但我是一個好人。
第一個“是”其后所接成分為“脾氣不好”,是一個具有連續量性質的形容詞,第二個“是”后面接的也是具有連續性質的動詞,因此第一個“是”和第二個“是”表強調,而第二個“是”之后的成分為具有離散性質的名詞“好人”,因此第二個“是”表判斷。我們先來看“是”表強調后接動詞時的情況,“是”在表強調時,跟英語中用助動詞do的用法類似。表示強調的“是”和句子核心動詞“拿”共現,此時的強調標記“是”和與其組合的動詞“拿”兩者都是過程性質的,對同一個過程分別進行抽象的和具體的描寫,因此,在這種結構中,句中核心動詞對強調標記“是”的所有成分進行闡釋,此時的強調標記作為一個整體是充當闡釋位。
以上是對強調標記“是”加動詞的描述,當強調標記“是”之后加形容詞時,情況又不相同。之前陳述過形容詞是具有連續性質的詞,一般而言,單純的形容詞前加“是”,“是”是一種強調標記,表示某種特性的程度之高,作為強調標記的“是”去掉后句子是依然成立的。例如:
這個花是好看? → 這個花好看
作為強調標記的“是”后跟具有連續性質的形容詞時,因形容詞呈現的是一種非時間性關系,因此整個句子實現的是整體掃描而不是過程掃描,句子的語義作為一個整體被人所識解。
而如果之后的本身是連續性質的形容詞前有最高級修飾時,如“最”等,原本是連續性質的形容詞就變成了離散性質,此時的“是”將不再是強調標記“是”而是判斷詞“是”,因為在這一系列句子中,“是”作為核心動詞,不可省略。
在這種情況下,判斷詞“是”作為句子的核心動詞,形容詞“最聰明的”因其非時間關系無法成為小句中心語,必須借助核心動詞“是”構成小句中心語,判斷詞“是”為小句帶來過程性側重,施加序列掃描。
3.4“是”表對比
以上分析論述了“是”的三種用法,分別是作為判斷詞“是”,焦點標記“是”以及強調標記“是”,“是”除去以上幾種用法以外,還能表示對比。不同點在于,“是”表判斷,焦點,強調時是在單句里面進行的,而當“是”表示對比時,涉及到由單句組成的話語組織。
4.總結
從以上分析,我們能看出,漢語中的“是”在作為不同的詞性時具有不同的語義特征和功能,當“是”作為判斷詞表強調時,是句子中的核心動詞,此時判斷詞“是”后接具有離散性質的詞,最典型的即名詞或者名詞結構,之后,判斷詞“是”慢慢發展為焦點標記,此時,焦點標記“是”后所接成分為具有連續性質的詞,此時“是”已經褪去其作為動詞的基本特征,去掉后句子依然成立。“是”表強調時,“是”后跟連續性質的詞。“是”表對比時,涉及由單句組成的話語組織。在“是”的所有用法中,“是”的判斷詞用法為原型,為典型成員,其他用法為其非典型成員。
參考文獻:
[1]Langacker, Ronald Wayne.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石毓智.論判斷、焦點、強調與對比之關系——“是”的語法功能和使用條件[J].語言研究,2005(04).
[3]石毓智.《語法化理論-基于漢語發展的歷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4]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