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在的課堂教學運用信息技術,大大促進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我們將教學過程分為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步。也就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現在以《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為例,談一談如何利用數據推動課堂的進程,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成長。
1 基于數據,前測學生起點
借助數據推動的課堂教學,需要精準而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針對本課知識性的重難點,課前,借助導學視頻,引導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并分別完成課前學習單,系統收集到學生前測題的數據后,老師利用數據分析,精準把握學情。從而聚焦教學核心。
2 應用數據,實施因材施教
課前數據反饋,把握了學生的學情,聚焦了課堂重點——學生能計算多邊形周長,但是對于特殊多邊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部分學生的方法單一,且不夠優化,學生的優化思維能力不足。為了突破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2.1 自主選擇,確定學習內容
前面數據反饋出了學生對多邊形周長計算已經掌握,但是孩子對于一般多邊形周長計算方法沒問題,對于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優化方法認識不足。因為長方形和正方形是有緊密聯系,那探究誰?我交給學生自主選擇。通過投票器數據反饋發現,學生都想探究長方形,說明學生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認識很充分。此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2 思想碰撞,拓展思維廣度
學生選擇了學習內容后,我將學習素材一鍵發送給學生,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終端下載后,進行自主探究。這樣的學習資源保證了學習素材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學生獨立思考后,學生利用精準的文字、圖片表達出自己的學習成果,然后利用學習平臺中的talk功能,將自己的學習成果發送給老師和同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同學可以進行相互的對話,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們有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我可以對每一位孩子的發言進行評價和打分,同時,其他同學也對每一位孩子的學習成果進行了評價,通過教師評和學生互評,對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學生talk交流,我發現孩子們在所在展示的方法中,對直接加的計算方法評分不高,對較優化的方法評價較高。同時在出現這兩種方法以后,學生之間的發言次數明顯增多,說明這兩個計算方法引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通過不斷的交流,資源的共享,學生思維逐步由單點思維向多元思維發展,拓展了思維的廣度。
2.3 活用素材,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talk功能所交流的成果,系統及時采集下來,就成為后續學習的探究資源,學生由單純的資源使用者,變為資源創生者。我將他們的學習成果下載下來,然后學生利用選擇功能,選擇自己的方法,并通過相互質疑爭辯,闡釋理由,將學習成果變為學習素材,引導學生突破知識難點,優化計算方法,體驗優化思想,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2.4 數據助力,助推思維增長
通過前面探究,我利用平臺,隨機下發有關長方形周長計算的鞏固練習,學生完成后,利用平臺自測功能,對自己這一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自評。通過自評發現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很好。從而引發下一個探究問題,對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探究。
但是,是否繼續探究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算法?通過投票,學生都認為自己會計算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此時,根據投票數據的反饋,我及時調整教學程序,學生既然認為自己能解決正方形周長問題了。我就推送給學生一道正方形周長的問題。但是這題是不完整的,要學生自己來補充完成。學生在補充的過程中,由于要求是選擇最優的方案,但是卻是一道有多個選項的選擇題,孩子就必須要通過自己的已有知識和推理能力,將可能出現計算正方形周長的不同方法都有條理的列舉出來。再通過小組展示和質疑對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解決了如何計算正方形周長的問題,又有效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助推了學生的思維增長。
2.5 多級練習,實現分層提升
通過前面的探究,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難點都得到的提升和突破。根據整個過程中的數據統計分析,我發現學生到這一階段后,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我在此處,及時調整后續練習題,將原來的單純鞏固練習題更改,從云端調取分層題庫推送給學生,其中既包含了基礎練習,又包含了提升拓展練習,還有綜合運用練習。這樣就使得各層級能力的學生都能在課中有適合自己能力的練習,從而實現學生的分層提升。
通過,以上方式,在每一個環節中,都以數據來推動每一個環節的進程,以數據來分析每一個孩子的不同發展度,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 數據分析,實施個性學習
結合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行為數據和練習評測中的數據,系統自己會推送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練習題。然后根據這些練習題,再結合所收集到的數據,自動組合,生成個性化的練習題。
根據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到每一個孩子需求,將每一個孩子自己的個性化練習題進行精準推送,從而實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我們一直在思考技術手段對于課堂最大的促進到底是什么?如何去讓數據來科學的推動課堂的教學?我想首先就應該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能進行自主的選擇,然后根據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行為數據和主客觀的評價評測數據的分析,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更有針對性地服務,為此我們還應繼續探究技術手段如何能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更細致地個性化服務,真正助推全員個性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