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昂,毛芹超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廣東 茂名 52540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應用于各行各業,信息素養也被納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范疇。因此,要培養學生自覺、有效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的數字化生存能力,以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等。陳玲玲等[1]認為,信息素養包括基礎信息素養、專業信息素養和綜合信息素養3個層面。基礎信息素養是指獲取、評價、分析所需信息和一定程度應用信息的能力,了解信息活動中應遵守的道德準則,是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與核心職業素養。專業信息素養是指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自覺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性解決專業問題,有效提升自身專業實踐水平的能力。綜合信息素養是在基本信息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專業信息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高職藥學專業以培養能在藥品調劑、藥品生產、藥品檢驗以及藥品營銷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藥學人才為目標,要求學生具有熟練的計算機應用及借助工具書閱讀本專業英文文獻和相關資料的能力,即具備基礎的和專業的信息素養。藥學專業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備受關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內容不完整,銜接不緊密,綜合性差等問題[2]。
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職業教育改革的目標[3],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之一,職業能力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即在工作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提升效率的技能和素養,是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元元[4]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及教育規律,將高職院校學生崗位信息技術職業能力分成兩個層次,即崗位通用信息技術職業能力培養和崗位專用信息技術職業能力培養。本文通過分析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和專業課程的關系,將崗位信息技術職業能力與專業信息素養聯系起來,整合藥學專業課程中與信息技術運用密切相關的內容,形成新的教學內容,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表1 藥學專業信息化教學項目
以崗位職能→專業課程信息技術應用內容→專業課程內容+信息技術應用→構建新的應用模塊為思路,擴充藥學專業計算機課程綜合實訓內容。采取項目化教學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為滿足學生提高職業素養,培養職業能力的需求,參考藥學專業相關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將職業元素融入教學項目。根據學生基本技能掌握情況,從易到難依次完成以下項目(見表1),階段1是基礎和專業信息素養培養,階段2是專業和綜合信息素養培養。因我校藥學專業學生以基層醫療組織和社會藥房、藥店為主要就業方向,故專業課以藥品銷售與管理、藥學服務等為主。通過學習實現以下培養目標:一是了解網絡自主學習途徑,建立泛在化學習的概念,啟迪不斷學習的意識;二是培養文獻調研、情報收集、信息整合與呈現技能;三是培養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專業和職業的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價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采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評價角度多層次、過程評價與終結考核相結合的方案進行綜合評價。
教學項目由計算機課程教師與藥學專業課教師共同討論確定,教學評價標準包含信息技術應用和專業知識應用兩部分。考慮到學生尚未學習專業課程,故評價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主。階段1項目主要考查學生基礎信息素養,信息技術的應用占70%,專業信息檢索占20%,其他內容占10%;階段2項目主要考查學生綜合信息素養,以軟件的應用為主,占60%~70%,專業信息檢索占20%,其他占10%~20%。
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及自我評價能力,能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自我調整,因此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王海洋等[5]認為終結性評價無法及時反饋學生自我評價,應該對每堂課甚至每個教學活動設置評價標準,全面評價教學質量。根據項目難易程度和最終呈現形式,部分項目采用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盡量公平公正地評價。
鐘敏[6]認為,高職院校信息素養課程應增加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為學生提供分組合作及匯報展示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以項目教學為主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內容的難易程度,靈活采用不同教學方法。階段1的項目可采取教師示范、學生練習的傳統教學形式,因為此階段重在打基礎,適合學生獨立操作;階段2的項目重在培養學生用信息技術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因此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先利用基礎知識和技能完成項目,教師再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講解、演示,鼓勵學生開展相同性質的項目研究,此階段項目較復雜、工作量較大,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則需要團隊協作,適合小組學習。
筆者對該課程內容的開發和實踐應用進行反思,發現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項目設置的難易程度、覆蓋范圍、啟迪性等方面還有待完善;(2)必修課總評成績對學生意義重大,多元化、多角度、多形式的評價最終要折合為分數,其權重還需斟酌;(3)在課程設置方面,計算機課程在第一學期,專業課程在第三學期以后,影響了學生對項目中專業知識的理解,以及將信息技術用于創新設計。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在后續教學中應加強與專業課教師的交流合作,共同開發更多信息化教學項目和評價標準,拓寬學生專業課學習渠道。建議將一部分專業信息技術應用課程內容放在學生綜合實訓課程中,集中培訓、考核;將專業信息技術應用項目融入技能競賽,或作為畢業設計以引起學生重視,提高學生綜合信息素養。
2018年3 月,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發布了《2018中國職業教育技術展望:地平線項目報告》,指出信息化、混合式學習設計、開放教育資源將成為職業教育中短期內推動教育技術應用的關鍵因素。隨著信息化教學的推廣,信息技術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手段。謝啟燕[7]認為,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師生互動帶來便利,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此外,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創新思維培養成為可能。加強高職院校信息技術應用與專業教學融合,培養學生信息技術專業素養,符合現代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對于學生踏入社會、未來就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