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君,孫佳婷,陳俊鍵,曲格平,蔡心儀,吳 熙
(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 汕頭 515041)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就是指在某個行業或職業中形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理念與工作態度[2],其內涵包括精益求精、職業敬畏、嚴謹求真、耐心恒心、敬業奉獻[3]。在這個智能工業化時代,從事所有職業的人都需要擁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與醫護文化的融合在于“精”與“誠”[4],這正是醫師職業精神的精髓。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衛生行業的生力軍,其職業精神緊扣時代脈搏又關系到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5],對醫學生進行醫師職業精神培育,關系到醫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國家醫療衛生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擬通過調查醫學生對醫師職業精神的認知及受教育現狀,分析和探討如何從工匠精神視角培育醫學生醫師職業精神,使醫學院校職業精神教育更有方向性、更具操作性。
向國內兩所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和口腔醫學專業本科階段學生隨機發放問卷640份,回收有效問卷547份,有效回收率為85.5%。
通過梳理文獻,結合對醫學生和臨床醫師的訪談,設計“醫學生對醫師職業精神認知情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和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意志3個維度27個項目。其中職業認知維度9個項目,職業情感維度11個項目,職業意志維度7個項目[6],每個項目均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評分越高代表認同程度越高。研究前期,選取汕頭大學醫學院30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進行預調查,預調查結果表明該問卷具有可行性。問卷信度檢驗克朗巴赫系數為0.945,符合內部一致性要求,效度檢驗KMO值為0.945,表明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
利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數描述,對相關樣本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非參數檢驗等,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調查結果顯示,職業認知維度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學生占28.3%,職業情感維度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學生占59.6%,職業意志維度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學生占82.8%,綜合評分在4分及以上的學生占52.5%。整體來看,醫學生對醫師職業精神認知情況調查問卷均分為(4.00±0.46)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職業意志維度評分最高,職業情感維度評分次之,職業認知維度評分最低(見表1)。

表1 醫學生對醫師職業精神認知情況調查問卷得分
醫學生對醫師職業精神有自己的認知,有的能清楚理解(43.94%),有的不清楚(13.48%),有的不確定(42.59%),這可能與國內醫學院校對醫師職業精神的概念并無明確和統一的定義有關[7]。
由表2可知,學校開設的醫師職業精神培育課程還不夠,理論課程、實踐體驗、師者舉止言行等都對學生醫師職業精神產生直接影響,直接關系到未來的從醫生涯。

表2 學校教育與醫師職業精神認知的相關性
當今醫療行業的職業精神面臨著巨大挑戰,醫師職業精神受到質疑,醫患信任陷入危機,醫患關系偏離軌道。作為未來醫療行業的生力軍,醫學生如何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師職業精神,以應對復雜的醫療形勢,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工匠精神回歸醫療衛生領域是時代的呼喚[8],要讓工匠精神內化為醫師職業精神。將工匠精神和醫師職業精神結合到一起,探討培育醫學生醫師職業精神的對策,有助于增強醫學生對醫學職業的認同感、使命感、榮譽感,為醫學人才的健康成長起到導向性作用,有助于和諧醫療環境的建立及良好行業形象的樹立,對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與獨特價值。
“匠心”是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8],是職業認同的根基,是對職業的敬畏之心、忠誠和熱愛。敬業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體現出對職業的專注和敬畏[9]。在醫師職業精神中,職業認知是指醫務人員對醫療環境和自身責任的理解與接受,在理解基礎上專注于服務該行業,這恰恰與工匠精神所強調的敬業是一致的。在醫師職業精神中,職業認知居于首要地位,與工匠精神強調敬業的首要性相同。
在職業認知方面,醫學生普遍認同“醫生是一個崇高的職業”“當醫生可以實現我的人生價值”,也清楚“醫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我將不斷學習”,然而對“醫療環境和諧”卻持否定態度。盡管近年來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規模、服務條件、服務水平有了很大發展,但醫療環境依舊難以令人滿意[10]。醫學生對當下高風險、高壓力的醫療環境評價不高,對緊張的醫患關系信心不足。學校有責任對學生予以客觀引導,組織學生深入臨床一線,感悟匠心獨運的大醫風范;要引導學生去思考,不被表面現象所蒙蔽。體驗是最鮮活的教育,榜樣是學習的典范,能激發前進的動力。學校要邀請行業典范到校宣教,現身說法,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醫療社會環境,增強從業信心,提高專業認可度。
“匠術”是精益求精的職業技能。精湛的專業技術是工匠精神的載體和具體表現。不斷追求知識和技藝的進步,與時俱進,確保術業有專攻,精益求精,不斷創造奇跡。大醫精誠,“精”和“誠”正是匠術的完美寫照。“精”則“誠”,在精益求精的專業提升中感悟醫學的博大精深、醫療衛生事業的神圣與崇高,增強職業榮譽感,滿懷熱情地參與到救死扶傷工作中。
在醫師職業精神中,職業情感包括職業熱情與職業榮譽感。職業熱情和職業榮譽感促使醫學生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新知識,以擁有更好更新的技術來治病救人,這正好說明醫師職業精神要求醫務工作者精益求精的技術、嚴謹求真的學習態度、明確的職業理想、堅定的從醫信念,升華職業情感,走上工作崗位后具備責任感和敬業精神。
“匠魂”是樂于奉獻的職業道德,“技以載道”“道技合一”是工匠精神的極致體現。要做到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離不開高尚職業道德的引領,要將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精神做到極致,就要升華至工匠精神,需要對職業有著奉獻終身的覺悟,真正做到專注執著。在醫師職業精神中,職業意志是指毅力與堅持的精神和服從紀律的程度[10]。服從紀律并不僅僅是法律方面,還包括道德方面。只有堅守職業道德,才能營造誠信友善的職業環境,促進行業發展。
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誓言“無論至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人謀幸福,并點檢吾身,不做各種害人及惡劣行為”[11]。自古以來醫生這一職業代表著責任與服務,服務意識是從事醫療行業的每一位醫學生必須具備的。高校要深入開展服務學習活動,加大力度引導大學生積極走出校門,參與到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開展醫療服務項目,如“三下鄉”活動、寧養義工、醫療扶貧、醫德醫風宣傳、健康知識宣講、校園健康使者、社區義診服務等,并將志愿服務時間以及服務對象的評價反饋納入學生學分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體驗社會,逐步認識到自身對于國家、社會和人民群眾的作用與責任,培育家國情懷,樹立行醫的職業使命感,增強職業意志。
醫者即匠人,從工匠精神視角培育醫學生的醫師職業精神,讓醫學生深刻領悟醫者的敬業修道、精勤不倦、守正尚德[9],有利于醫學生從根本上強化職業認知、深化職業情感、堅定職業意志,最終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白衣天使”、人民健康的守護者。